我未滿14周歲,我無罪!——未成年人保護法究竟在保護誰?

2020-12-11 大刀闊斧R一德

我未滿14周歲,我無罪!——未成年人保護法究竟在保護誰?

2020年5月27日,陝西藍田縣一小學教學點一名13歲少女男生性侵(其中兩名11歲,兩名12歲)。

據悉,涉事的4名男生並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而是由公安機關送至專門為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辦的學校。因為按照我國的法律,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

諸位還記得2020年4月份安徽郎溪縣被13歲堂兄殺害的年僅10歲的楊某婷嗎?兇手的結果最多也是被送去少管所。同樣類似的案件還有19年10月大連13歲男孩蔡某殺10歲女孩小琪,蔡某未滿14周歲,所以他殺人僅被收容教養。

我可以強姦、殺人,我可以做一切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因為我未滿14周歲,我無罪!

近些年來,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行為比比皆是:

2018年10月13日,一名未滿13歲的少女,將同班同學約至自己家中殺害並分屍,砍其頭顱,手臂裝入袋中,手段極其殘忍!

2018年12月2日晚9許,湖南一12歲男孩吳某因不滿母親管教嚴格,被母親打後心生怨恨,竟持刀將母親殺死!

同樣的案例還有,2019年3月16日,江蘇一13周歲男孩持刀弒母。

而這些案例的兇手,都因未滿14周歲,都不用承擔刑事責任。有的兇手只是被收容教養,而有的竟被直接釋放!

法律原本是公民維護自身生命財產權的有力武器,可現在卻成了部分人肆意妄為的「免死金牌」!

「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這一法律規定,究竟是在保護兒童們還是給予了14周歲以下的兒童「合法犯罪」的權利?未成年人保護法又究竟是保護了誰?

再看看近年來的犯罪日益低齡化及其犯罪手段的殘忍程度。我們有必要思考,當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是否需要修改?

來看看美國的教育紀錄片《少年犯》,看看西方國家是如何處理青少年犯罪事件的。

17歲的布萊克萊曼,因謀殺被判55年。

16歲的艾爾蘭麥克肯恩,因搶劫被判10年

18歲的馬奇斯李,因加重的毆擊罪,被判15年

再來看看美國的一則案例:

2014年5月31日,美國康威斯星州的一名小女孩佩頓身中19處刀,其中兩刀甚至划過心臟。兇手為其同學摩根,而摩根剛滿12周歲。

在申請法律審判時,控方要求法庭以成人程序審判摩根,而不是以青少年法庭審判。因為若以成人程序進行審判,摩根被將判處65年,而以青少年程序審判,摩根僅僅被判處25年……

在美國部分州的法律中,未成年人也會像成年人一樣被法庭按成年人的法律審理!

可在中國,若是未成年人犯了罪,我國則會以減輕或無刑事責任能力為由而極大減輕對未成年人的懲罰力度甚至是不懲罰!

目前,國內外已經將青春期的年齡範圍修改為10-20歲,女孩的青春期開始和結束年齡都比男孩早了2年左右。顯然,以14周歲為界限來劃分青春期與兒童期,已經不符合當下社會實際情況了。

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十幾歲的兒童、青少年已經不同於七八十年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了。現在的孩子,在思想上已經越來越早熟,他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了解到許多「大人才知道的事」,他們不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不具備犯罪能力或犯罪能力有限了。

目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還停留在以14周歲為界限上,但根據這些年來的犯罪的未成年人日益低齡化來看,該法律規定已經明顯不適用於當今社會的環境了。

原本是給予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如今卻被他們拿來當逃避法律責任的擋箭牌!刑罰不是用來改造人性的,它只能遏制並懲罰邪惡。惡魔,是不分年齡的!

不可置否,部分兒童及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低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但這不應該成為對他們在犯罪行為上從輕發落的理由。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給予了未成年人更多改錯機會的同時,也極大降低了他們的犯罪成本,這樣不僅不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反而會更容易滋生他們違法犯罪的念頭,正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我未滿14周歲,我無罪!」的事件那樣。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其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而正是因為目前我國刑法對於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可避免性不足甚至是沒有,所以才會頻繁出現未成年人利用法律漏洞傷害他人的行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部分未成年人,但也成為了那些心懷不軌的未成年人「合法犯罪」的保護傘。

14周歲以下的兒童頻頻犯罪,這正是在警示我們,我國的法律需要修改了!唯有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的法律,才能發揮其威懾力,才有其存在的意義!

最後引用《少年犯》裡的話:「孩子會被作為成人進行審判,當他們一而再地在青年系統裡犯罪,或當其罪行被認為極其嚴重,只有一間成人最高安全監獄,才是唯一答案。」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誰?
    來源: 北京市中銀(上海)律師事務所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誰?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越來越多,每逢此類案件,總有人會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這群有問題的未成年人,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一無是處,事實真的如此嗎?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保護了誰?我國對犯罪分子年齡的規定並不是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而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
  • 17歲姦殺女孩,31歲又犯案「我不到14歲,我無罪」
    法律保護了未成年人的權益,那受害者誰來保護?「我不到14歲,我做什麼都是無罪」而這種惡習還在發生,近日大連13歲男孩因殺害10歲女孩被拘留(身高170,體重140),收容三年。如果不出意外,蔡姓男孩會在收容3年後重返社會。
  • 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應成為惡人的擋箭牌
    剛看了《楚天都市報》官方帳號的一篇文章《山西初三學生遭15歲同學割頸,嫌疑人被罰500元,因未滿16歲不執行刑拘!》,不禁產生了疑惑:《未成年人保護法》,它究竟保護了誰?近些年,我國的犯罪趨年輕化、少年化。而《未成年人保護法》屢屢成為一些少年惡人的擋箭牌,這樣的法律是否應該要完善了? 年少輕狂總是有的,但是也要看什麼事情。如果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拿著刀都要殺人了。
  • 「未滿十四周歲,不夠立案條件,不予立案」
    4 名男生均未滿 14 周歲,在案發後第二天,4 名涉事男生已被轉到工讀學校(為教育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開辦的專門學校)。事發學校的負責人已被撤職,涉事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被行政警告。「未滿十四周歲,不夠立案條件,不予立案」第三十八條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網絡保護」要點及解讀來了
    近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涉及網絡保護的要點有哪些?專家們對此是如何解讀的?一起來看。「網絡保護」要點梳理網絡保護 ·要點1: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 未滿14周歲強姦女性,不承擔法律責任?
    那麼就未滿14周歲的男人,強姦女性,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一、未滿14周歲強姦女性,不負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的規定,未滿14周歲的實施強姦女性的行為,肯定是屬於犯罪的。但是由於《刑法》對刑事責任的年齡規定,未滿14周歲的屬於無刑事責任年齡。
  • 上海擬規定未滿12周歲未成年人乘車應坐後排
    前天,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正案 (草案)》解讀會。草案擬規定,今後,未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乘車應坐後排;未滿4周歲的孩子,乘坐家庭乘用車要配兒童安全座椅。草案還擬對校服、校車、兒童獨處等作出詳細規定,為未成年人築起一道防護網。研究表明,大多數車輛副駕駛座位的安全帶專門為成人設計,不適合兒童使用。
  • 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出爐,增設「網絡保護」
    10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 新未成年人保護法包括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法律責任等共九章,在現行法律的基礎上,條文從72條增至132條,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 無罪之惡 | 未成年人故意殺人怎麼判?
    我國刑法規定,未成年人滿16周歲才開始負刑事責任,儘管故意殺人等8類刑事犯罪追責年齡放寬到14周歲,但作案時僅差2個月滿14周歲的蔡某某仍屬於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群。在案發4天後,蔡某某由公安機關裁定,對其收容教養3年,這已經是法律框架內對未成年的蔡某某做出的最嚴厲的處罰。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用法律保護「少年的你」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於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了「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兩個章節,整體條文也從72條增加至132條,並對近年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未成年人校園欺凌、性侵害、沉迷網絡、臨時監護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 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主體是誰?
    現在小孩口頭禪是我砍死你,判不了刑,我殺人是受法律保護的!別說他沒滿14歲,他為什麼不拿刀捅自己,而是去捅別人。這種法律都是制定法律的人為了自己孩子犯事不用承擔責任而已,當官的他們的孩子從來都是小霸王,什麼事他爹都會擺平。還有一些三觀不正的人,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別人的都不是,自己沒家教,而把小孩犯事歸責於社會,歸責於學校,歸責於他人,反正就不是自己的錯不是自己的責任。
  • 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或免於刑事處罰,未滿14周歲是保護傘?
    2020年4月18日,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公安局通報了一起警情:4月14日,本縣一10歲的女孩楊某婷被另一名13歲男孩楊某殘忍殺害並拋屍,男孩已經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當中……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是父母全部的希望,當得知女兒已經死亡的消息後,楊某婷(請允許我親切地叫一聲婷婷),婷婷的父母要如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 未成年人保護法將修訂 12歲孩子是否要擔刑責?
    在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30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關於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其中,建議將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限降低到12周歲;同時調整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2周歲到14周歲,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性質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相應的調整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4周歲。
  • 【大修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 呵護「少年的你」
    本次修改幾乎涉及原法的每一個條文,補齊了現有法律中的短板,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如何防止網絡沉迷是當前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一個焦點問題,雖然國家新聞出版署專門發布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但在法律制度層面缺乏具體規定。修改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從8個方面對此作出了具體規定。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殺人犯罪,特別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現行法律卻無能為力,無法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不得不讓他們逍遙法外。這是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遊戲行業如何合規?
    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未成年人保護領域的綜合性法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加、完善多項規定,著力解決社會關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問題,包括監護人監護不力、學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問題。
  • 別讓未成年保護法,變成保護「未成年犯罪」
    每一次都會引起大家爭論:法律呢,法律為何無法保護這群孩子?孩子傷害孩子,就不是傷害了嗎?未成年人保護法究竟保護誰?我國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滿 16周歲的人犯罪,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
  • 再聊未成年人惡性案件;又是一個未滿14周歲不負刑責
    10月24日,大連市公安局發布《收容教養決定書》,認定被告蔡某某實施故意殺人行為,致小淇死亡,但因蔡某某未滿14歲,決定對被告蔡某某收容教養三年。周歲不承擔刑事責任;那麼到了14歲生日那天是不是同樣的案件,男孩就有可能就會被判無期?
  •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關注這些...
    在《隱秘的角落》中,還反映了不少當前未成年人保護方面存在的熱點問題,記者注意到,6月28日進行第二次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針對這些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劇中的三個孩子爭吵致晶晶墜樓,哥哥是否有救助義務?
  • 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增量80%,內容究竟細到什麼程度?
    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國家對家庭監護進行指導、支持、幫助和監督的責任,嚴格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各項監護責任,完善了委託照護和臨時監護、長期監護制度,並且在原有的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保護這四重保護之外增加了「政府保護」和「網絡保護」兩個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