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在繼續,戰鬥從未停止,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的溫暖也從未缺席。2月7日上午11時,菏澤市紅十字協會收到一筆「獎學金5000元」的特殊捐款。捐款人是家住鄆城縣隨官屯鎮的侯善民——一名正在山東農業大學讀研究生三年級的碩士研究生,也是一名學生黨員。
「想把這筆錢捐給疫情區更有需要的人!」
「從疫情開始之日起,我就一直緊繃著心弦,不停地從學習強國、燈塔等官方平臺信息關注著疫情的進展情況。」侯善民說,當看到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呼籲著群眾不要出行,他們卻奔赴一線做疫情的逆行者;當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白衣赤子放下手中的年夜飯齊聚武漢救援,臉部勒出的一道道印記;當看到基層黨員在寒風凜冽中自發輪流值班守護著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內心被深深的觸動。
「這是盛世下的中國,這是凝聚一心的中國。作為新時代青年、作為一名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黨員,除了不出門、不信謠、不傳謠,開啟家中畢業論文撰寫模式之外,我還在思考——我能奉獻什麼?我能貢獻什麼?」侯善民對記者說,他在同學院老師談自己的想法時,提及要把自己前段時間剛領到手的研究生一等獎學金5000元,全部捐給疫情區、支援戰「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父母養育了我,國家的大好政策培養了我,獎學金是國家給我的,這份榮譽是對我的肯定,國家有需要的時候,我應該站出來。」侯善民告訴父母,「我想把這筆錢捐給疫情區更有需要的人,以堅守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要時刻懷揣一顆感恩的心!」
侯善民的父親侯德法是一名共產黨員,他為兒子的這一決定深感欣慰。
「捐出去5000元的獎學金,標誌著孩子已經長大了,雖然俺家庭條件一般話,但是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記國家的大好政策,就應該學會感恩,捨棄自己的小利益,向有需要的人奉獻自己,我非常支持孩子的想法。」侯德法對記者說,他親自幫助侯善民聯繫了菏澤市紅十字協會,成功將5000元獎學金全部捐出。
「我爸爸在一家企業工作,每月工資6000元;母親在家務農,照顧著正在讀高中二年級的弟弟。」侯善民說,雖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是感覺自己的家庭非常溫暖,有和諧氛圍及文明家風,這也是他最大的驕傲。
「父母一直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同時用最真實、樸素的語言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學習。」侯善民說,父母教導他兄弟二人要時刻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將來才能有出息、有能力、有機會奉獻自己,貢獻社會。
「要成為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
在成長與求學的過程中,侯善民一直以「時刻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時刻牢記老師的良苦用心」為座右銘。
「從小學以來到大學畢業,我都擔任班長。在提高自己水平的同時奉獻自己,服務他人。」侯善民介紹,他考入山東農業大學學習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現在讀研究生三年級,已在農大生活了接近七年。
在學校領導、老師、同學的影響下,7年不變的農學心已讓他掌握了紮實的專業基礎,同時在導師楊越超教授帶領他穿梭田間地頭的實踐中,也讓他鍛鍊了吃苦精神和奉獻意識,在即將畢業之際他又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畢業生。
「7年的農大生活,是農大培養了我,我感恩農大。農大有慈祥的領導,可敬的老師,他們把我當成自己孩子一樣培養教育。」侯善民表示,他201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了大學四年的班長,還擔任了本科生學生會主席、研究生主席,以及黨支部組織委員和研究生團支部書記,現在還被農大聘為本科生兼職輔導員,負責本科生創新創業工作等。
「尤其是在兼職輔導員期間,在學院領導的指導下,我深入學生之中實用『一二一』模式,提高本科生創新意識,促進就業創業,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老師的責任與擔當。」侯善民認為,他在農大不僅學到了知識,農大更教會了他在工作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黨員,我想用自己的舉措呼籲當代大學生、新時代的青年後備軍,時刻懷揣一顆感恩之心,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奉獻自己,成為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侯善民告訴記者。
來源:菏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