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關於導演
選擇看一部片,總要找到一個興趣點,免得盲人摸象,過於寡淡。
我選擇看《戰爭幽靈》,在於它的導演是埃裡克·布雷斯(Eric Bress)。
埃裡克·布雷斯名字看著很陌生啊,究竟是哪根蔥?
這根蔥的確看著陌生,因為《戰爭幽靈》才是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
但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蝴蝶效應》,一部創意滿滿腦洞大開讓人蔥白的軟科幻經典。
如果說埃裡克·布雷斯就是《蝴蝶效應》的導演,很多影迷會豁然開朗。一聲驚嘆,原來,就是他啊!對,就因為是他,所以《戰爭幽靈》我就一定要看了。
好處在於,《戰爭幽靈》沒有辜負期待。一如《蝴蝶效應》,還是熟悉的配方,充滿了腦洞,裡面是滿滿的創意,然後會產生一點不虛此行的感覺。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這就對了,小小的情懷。
很難相信,16年過去了,埃裡克·布雷斯才開始執導自己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部作品贏得了那麼多的讚譽,為何就不趁熱打鐵,多拍兩部呢?想不通。
這期間,他究竟幹什麼去了?
當然,他也沒徹底閒著。16年間,他作為編劇,為《死神來了》系列裡的第二部與第四部貢獻了劇本。還寫了一部評分中等偏上的美劇《天賜》,三季都是他的手筆。
不過,這幾部編劇作品,論成就都不算大,真是可惜了。時間,會磨光大眾的觀影期待,也會磨滅投資人的信心。現如今,作為既編又導的第二部作品,《戰爭幽靈》已經淪為小成本製作了。時間間隔得實在太久了,幾乎快要借不到《蝴蝶效應》的勢了。
可惜啊,可惜!
更可惜的是,《戰爭幽靈》幸賴有他,真換個人,保不齊就是徹底的爛片。現如今,打分也不太高。論藝術成就,也算不上太高。更何況,還有大的劇情漏洞,無法自圓其說。還是可惜了,好可惜。
二、關於《蝴蝶效應》
還是先聊聊《蝴蝶效應》。
儘管《蝴蝶效應》在當初也不是什麼大製作,但創意實在太好,以至於成為了經典。順帶捧紅了男主角阿什頓·庫徹,成為了他演員生涯中最好的作品,沒有之一。
相當長的時間裡,庫徹被人記住都是因為他有一個年齡比他大16歲的女朋友黛米·摩爾,並與之有過6年的婚姻。
在那個時候,反差巨大的姐弟戀尚未目前這麼多。在黛米·摩爾身為好萊塢一線大牌最火的時期,小帥哥阿什頓·庫徹就這麼上位了。後來,他因為長得很像賈伯斯,還出演過一部賈伯斯傳記片,名字就叫《賈伯斯》(Jobs)。可惜長得像並不代表一切,低劣的演技加上無趣的劇情,使得這部片最後淪為了一部爛片。
尤其是,後來「法鯊」麥可·法斯賓德主演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上映之後,庫徹版更是被徹底遺忘。法鯊儘管在形象上不像賈伯斯,但他卓越的演技讓人相信在片中賈伯斯就是他那個樣子。
(上圖為庫徹版賈伯斯,下圖是法斯賓德版,相似度上庫徹版勝出,但演技上法斯賓德版完勝。)
但好在,庫徹還是有一部《蝴蝶效應》打底,一輩子總算有一部代表作。對了,這部片裡還有童星時期的羅根·勒曼,小時候也是一個小可愛。
《蝴蝶效應》的內容一如片名,就是我們了解到的那個氣象學領域裡的「蝴蝶效應」,也叫「混沌理論」,原義就是指「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因為氣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水氣的運動繁雜多變。在各種指數都達到臨界值時,南美的那隻蝴蝶,煽動自己的翅膀,按說只能帶動一點極其微小的空氣振動,可是在臨界點上,這點變化也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直至北美風暴的產生。
後來,「蝴蝶效應」就被廣泛運用到了其他各個領域。有個經典的金庸小說段子,可以引用一下:「假如當時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那麼,秘密跟蹤他的那些金兵就不會死在郭、楊二人的院子裡。同樣,完顏洪烈也不會見到包惜弱而對她念念不忘。那些金兵不會死在丘處機手裡,而郭,楊兩家以後不會受到牽連。「郭、楊兩家不受波及,李萍不會流亡大漠,郭靖和楊康將會平平安安出生在牛家村。江南七怪自然也不會前往大漠。「而要是沒有郭靖相助,鐵木真就會死在扎木合他們手裡,蒙古各部也就不能統一。「蒙古不能統一,也就不會有什麼西徵。火藥就不會傳入歐洲。「沒有火藥,鐵甲士在歐洲的統治就不會動搖。因此,黑暗的中世紀將延長一千年,也就沒有文藝復興。「沒有了文藝復興,自然也沒有大航海。北美洲將始終是遊牧的印第安人的家園。「同樣,西班牙人不會將鐵炮傳入日本。長筱會戰使武田方面獲勝,日本戰國時代將一直持續不能統一。「在另一國度,完顏洪烈沒有包惜弱,只能全力參加權力鬥爭。金國因此會內亂。「沒有蒙古,金國又內亂,因此,宋不但不會滅亡,反而會統一。宋朝注重商貿,因此,資本主義萌芽將在中國出現。「如果發展到今天,中國將是最發達的國家,遠遠領先於日本、西班牙、西歐、美洲......「今天的金融危機也就不會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怪丘處機,你說你一道士,沒事幹嘛路過什麼牛家村?」
這就是「蝴蝶效應」的一個經典引申,丘處機路過與不路過牛家莊,當今中國就是兩個狀態,要麼早就是全球霸主,要麼就是現如今苦苦尋求復興的狀態。儘管這只是一個玩笑,但通過這個玩笑帖來理解「蝴蝶效應」,很形象,也容易很多。
(《蝴蝶效應》裡的羅根·勒曼,嫩出水的模樣)
具體到一個人的身上,就像《蝴蝶效應》的故事裡那樣,假如片中「庫徹」年輕時,他與朋友們對待那個即將爆炸的雷管,有不同的反應,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那麼,事件的走向就會完全不同,被改變的人生也會完全不一樣。無論炸傷誰,誰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但是,如果雷管壓根就不該炸呢?所有人的人生是否就會全都圓滿?
整部影片,一直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在人生的諸多節點上,如果做出了另外的選擇,整個人生是否會截然不同。
總起來說,《蝴蝶效應》用一整影片的長度,深入淺出地講清楚了「蝴蝶效應」的原理,非常好。影片好看,還能引發人的深思,還是很好。這裡不做過多的延伸,畢竟劇透也不太好。
《蝴蝶效應》上映之後,就成為了科幻迷的心頭之愛。而且,片方還發行了三部狗尾續貂的續集,硬性弄成了一個四部曲。但後面幾部與第一部的導演都沒啥關係,水準也不在一個水平上。
埃裡克·布雷斯身為《蝴蝶效應》的正牌聯合編劇及聯合導演,可謂是一戰成名。但就是不知道為啥他沒有更進一步,而是過了16年之後,才執導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真是咄咄怪事。好在,他還沒有忘掉自己的技能。
三、關於風格問題
好了,拉拉雜雜鋪墊了這麼多,前戲是足夠了。
終究還是要說說《戰爭幽靈》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熟悉了《蝴蝶效應》,一定會對這部片懷有情感,沒看之前就已經感興趣了。畢竟是埃裡克·布雷斯的自編自導的作品,更何況還有著濃厚的《蝴蝶效應》的影子。
咋一看《蝴蝶效應》,是當做懸疑片看的,劇情再三變動,搞得人摸不清頭腦。直到最後,才恍然大悟,甚至感動得流下淚來。
你以為它是一部懸疑驚悚片,原來它是一部科幻片。兩種不同風格糅合的恰到好處,這也是《蝴蝶效應》留給人最深的印象。或者說,是導演兼編劇埃裡克·布雷斯的風格。
在《戰爭幽靈》裡,這種混搭的風格再次被運用,並更加靈活起來。
隨著劇情往下走,開始你以為它是一部二戰片,看著看著就變成了一部古堡鬼片,而且帶著懸疑,再往下看,它又成了一部戰爭片,再繼續看下去,結果又成了一部鬼片,再再然後,它又突然變成了一部現代阿富汗戰爭片,接著你發現原來這是一部科幻片,而最最後面,你會發現它還是一部鬼片。
不同類型影片的混搭,簡直被用到了極致。也是本片最值得玩味之處。不同的風格,在切換的過程中也意味著不同的反轉。情節上的一再反轉,也讓這部影片看的人一愣一愣的。
總體上,這部影片說不上多麼優質。但就是這種玩梗的做法,不同類型出乎意料地混搭,讓這部片顯示出了獨特的氣質,不服不行。如果沒有這種拍攝手法,這部片無疑將會成為一部無人問津的爛片。現如今,可以肯定,它會在特定影迷之間,成為一再被提起的邪典影片。影片風格,拍攝手法,足夠邪,足夠怪,足夠不走尋常路。
其實,論電影的類型,發展到了現在,能被開發的早就被開發了。不同類型的混搭這個點,倒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意。做得好了,很容易出經典。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最大的意義就在於他把嚴謹的探案劇與喜劇類型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探案加喜劇的類型,之前也有,像《白頭偵探》《比利弗斯警探》等,但基本上偏於喜劇片,探案的部分當不得真的,全是靠各種烏龍與巧合來湊,不嚴謹而且為搞笑而搞笑,兩種類型的糅合併不完美,探案遷就於喜劇。而陳思誠最大的功勞,就是全球首次開創性地將探案劇的類型與喜劇類型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既有完整的推理探案過程,又有喜劇的元素,沒有讓一種風格特意來遷就另外一種風格。儘管,可以批評《唐人街探案》系列的藝術水準有待提高,但是商業上的成功也算是證明了他的探索沒有白費,是成功了的。何況,它也沒標榜自己是文藝片。
其他,像馬丁·斯科塞斯批評漫威電影沒有創新,不過就是將漫畫影視化而已。老馬說的倒也沒錯,大家看著新鮮的漫威系列電影,其實它的新鮮勁就在於不同類型的混搭上,「蜘蛛俠」系列是核心還是青春成長類型,只是混搭上了好玩的漫畫風,其他「蟻人」骨子裡是生活愛情類型,「奇異博士」系列是魔幻片類型,「宇宙護衛隊」系列是外空探險類的科幻片,基本上每個超級英雄都對應到了標準的電影類型,故事的框架都很老套,但拍攝手法上變了,有更多科技的色彩,加上快速的剪輯,使得畫面感極強,讓老故事迸發出了新鮮的旨趣。漫威的目的也不在於創新,就像陳思誠,就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而利潤的追逐也倒逼著他們要走安全路線,而不是冒險去創新。畢竟,不是每個創新都意味著成功,多次創新之後才會成功一次,風險極大,投入與收入短期內不成正比,這不是他們願意幹的。
《戰爭幽靈》的體量夠小,船小好挑頭,就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創新去玩新花樣。這一點上,是特別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將二戰片與鬼片的結合,就是一個極佳的點子,而且,故事上還糅合得相當好。
四、關於《戰爭幽靈》的故事
好了,現在可以聊聊《戰爭幽靈》的故事了。
就像《蝴蝶效應》片如其名一樣,《戰爭幽靈》也是如此,片名完全沒有玩花樣,就是非常直白地展示的那種,講的就是戰爭中的幽靈的故事,妥妥的一部鬼片。
臺灣版的譯名就更加直白,《戰爭中的鬼故事》,而且在宣傳詞上也直接標明這就是一部鬼片。
按照影片演出的故事順序往下捋的話,故事是這樣的:
(嚴重劇透,不喜者繞行)
五名二戰美軍戰士,在法國戰場上,組成一個小分隊,接到一個任務,去接防一個古堡。他們需在在此駐守一周左右,直到來下一波換防人員來接替他們。
他們在路上,伏擊了一輛德軍吉普車,將車上的幾名德軍全殲,順便拿了些戰利品。
然後,他們遇到了一群逃難的難民,並提供了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
之後,他們就到了目標所在地:一座古堡。
之前的守軍,看到他們來了,迫不及待地就撤了。五名士兵換班接防,正常駐守了進去。
按:影片到這裡,一切都是一部戰爭片的格局與套路。
接下來,形勢就變了。
五名士兵迅速發現這座古堡哪裡不對勁。
有鬼!
是的,電影進行到了這裡,就轉變成了古堡鬧鬼的路數,一下由戰爭片變成了鬼片。
古堡鬧鬼,是恐怖片的常用套路。五名士兵,在閣樓裡發現了一本德軍士兵留下的日記,而且根據日記,發現這裡不僅只有一個鬼,而是有四名,是完整的一家子。
這一家就是古堡的原主人,他們遭遇了納粹的屠殺。
其中,男主人被綁在椅子上活活燒死,兒子被按在了浴缸裡淹死,女兒被吊死,女主人則被炸死。
人死了,但怨氣還在,遊蕩其間,在古堡裡作祟,弄出許多靈異的事件,包括怪聲、閃現的幽靈和莫爾斯代碼聲。
但,這些都不足以使這些戰士離開,畢竟沒人想當逃兵。而且,他們有任務在身,必須要等待換防人員的到來。
就這樣,你按照鬼片的路數繼續往下看,想看看鬼們究竟相對士兵們做些什麼事?
但接下來,又變成了戰爭片。
因為,古堡外來了一支德軍,足足有50人。
5人PK50人,這場戰鬥簡直沒法打。但是,還是得打。他們的分工是,一名狙擊手,登上閣樓,居高臨下,定點清除。其餘4人在將沙發拉成一道掩體,正對著大門,他們躲在沙發背後。等著德軍湧進來時,突然掃射。
德軍有兩輛車,他們抵達後,掃視了一圈。
美軍士兵們不敢貿然主動射擊,打算以逸待勞。
德軍們簡單檢查了一下,沒有發現美軍的蹤影。於是,打算離去。
美軍士兵們鬆了一口氣。畢竟,力量不對等,這仗最好不要主動打。等納粹們走後,他們繼續守在這裡,等來下一波的換防就完成任務了,沒必要承擔無謂的犧牲。
就這樣,美軍沒想要打仗。德軍,也沒想著要打仗。眼看著,一場危機就要解除了。
可是,鬼們不願意啦,啊啊啊啊~~~
鬼眼看著德軍要撤離,於是就在樓上弄出了聲響。德國人一看,這房子特麼有人啊,那不能撤,上,幹丫的!
戰爭一下就開始了。沙發後面的4位勇士,開始對著門口掃射。德軍紛紛倒下。但德軍也不是吃素的,隨後一顆手雷被扔了進來。猝不及防,4名戰士被炸翻了,而且一名被炸成重傷,眼看活不了。
好在,樓上的狙擊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狙擊只可惜啊,德軍有些摸不著頭腦。樓下其他三位醒過來後,也奮勇反擊。最終,5對50,居然勝利了。美帝的士兵還是相當厲害的。
按:畢竟這片的外形是按戰爭片來拍的,總得有戰爭場面,才算有模有樣。這場戰爭,還是很正經地在打的,還挺好好看。
但是,這場戰爭畢竟是鬼挑起來的。他們要幹嘛?
是想讓美軍幹掉這些納粹,為自己復仇嗎?
還是想將這些打擾了自己清淨的美軍們趕出古堡呢?
他們,究竟想要幹什麼?
上面說了,這片看起來將戰爭片、鬼片等元素糅合在了一起。其實,懸疑的設定也貫穿始終。
跟著劇情往下走,美軍們已確定古堡鬧鬼,他們估計這些鬼是在找他們幫忙。於是,他們決定找到這個法國貴族家庭一家子的屍體,並替他們安葬,好入土為安。
而且,他們也從那本日記上搞清楚了四個人分別都是怎麼死的。這個死法,上面已經劇透過了,不提。
事情還算順利,他們找到了屍體,並進行了安葬。
可是,事情可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當屍體們被安葬了之後,原本模糊的幽靈因為身軀接觸了大地,有了依靠,一下變得強有力了。
而且,幽靈們衝著美軍戰士們來了。
他們怨恨的人,似乎不是德軍,而是美軍。
幫助他們的人,反而是他們施害的目標。
戰爭啊戰爭,將人性扭曲了!
而且,當這幾個士兵想離開古堡時,卻發現已經不能夠。
即便是物理上走出了古堡,但一次又一次,他們會遇到那輛被他們伏擊的德軍吉普車,而且一次又一次遇到同一批難民。
就像鬼打牆,轉了一圈,依舊會回到古堡。
他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那些幽靈們,壓根不讓他們走,給他們施了套,非欲置他們於死地不可。
致命的關頭來了,小隊長被鬼扼住了咽喉,眼看著就要死翹翹......
美軍的小頭目一下子驚醒了過來。
可是,迎接他的,是更大的震驚。
因為,他發現了自己沒有了雙腿,而且正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管子與儀器。
時間,一下子從二戰轉回到了現在。
沒錯,一個切換,什麼二戰片,什麼鬼片,全是幻覺,全是假象,真相更殘酷。這部影片,突然一下子,就變成了科幻片。
按:讓人一下想到了《原始碼》或者是《禁閉島》。前面看到的劇情,基本上都是幻相。真相就是實現中的人正在接受治療,在接受假象的移植。
現實中,5名年輕美軍小分隊,是在阿富汗戰場上,承擔了一項搭救一名阿富汗醫生的任務。不過,當他們在嚮導的帶領下,到達醫生家之後,尚未來得及轉移,大批恐怖分子也來了。
時間緊急,5名美軍及嚮導就躲進了這名阿富汗醫生家的牆壁的夾層。
然後,眼睜睜之下,他們看到了恐怖分子將醫生按在了椅子上,澆上了汽油,活活燒死。小男孩被按到了浴缸裡淹死。小女孩被吊到梁上勒死。女人被打暈。幾名美軍原本也想衝出去跟恐怖分子火拼,但當他們想採取行動時,更多恐怖分子趕來了。於是,他們就沒有動,就這麼眼睜睜看著恐怖分子肆虐,活活將任務中要救援的對象們全部處死。
恐怖分子走後,美軍小分隊從夾縫裡出來,想要進一步行動時。原本被打暈了的女主人突然從房內衝了出來,抱著一個炸彈,在美軍群中炸開。並喊出了一個單詞「Vetrulek」,對他們下下了詛咒,讓他們不得安生。
戰爭的冤孽就在於,周轉於恐怖分子與美軍之間的阿富汗人,已搞不清了誰才是罪魁禍首,最終選擇了袖手旁觀的美軍,當成了詛咒的對象。似乎是美軍的抵達,才是他們一家面臨厄運的源頭。
而當時,被炸得支離破碎的美軍迅速被救治,畢竟美軍還是很強大的。
為了安撫幾位昏迷中士兵,好讓他們擺脫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影響。美軍派了醫療小組,對幾位戰士進行了前沿治療。
醫生的打算,是讓幾名戰士放在一個相似的環境中,正常完成一項任務,基本上就可以過關了。也即是,他們被放到了二戰中,去一個古堡裡去駐守,然後與德軍接觸一下,再然後等著換防的人來把他們換掉。這個過程中,小分隊需要順便救助並保護一下古堡裡的法國貴族一家。這樣,任務就完成了。治療也就結束了,基本上可以讓他們放下戰爭的負擔。
但是,古堡裡沒有法國人,卻有鬼。而且,鬼的目標就是這幾名美軍戰士。治療體系並沒有按照醫生的設定進行。
原來,是真的有鬼。在阿富汗戰場上,女主人在臨死之前對他們下的詛咒。跟隨者現代治療體系,進入了他們的治療方案之中。也即是,鬼尾追著到了古堡之中。
而且,原本弱小的鬼魂,還吸引著美軍去幫助他們,以便讓他們變得更強大,更具危險性。
相對於的,二戰幻覺中,納粹對應的正是殺死阿富汗醫生一家的恐怖分子。
當納粹來的時候,戰還是不戰,對應的就是在阿富汗恐怖分子殺死醫生一家時他們究竟該不該出手。
現實中,他們沒有出手。幻境中,他們選擇了戰鬥。儘管,在鬼的挑撥下,戰鬥有些被動,但他們的表現都足夠勇敢。實際上他們在阿富汗成了懦夫,在治療中進行幹預,目的就是讓他們不再意識到自己是懦夫,而是已經盡力了的英雄,就此重塑自我。
原本,治療該結束了。但是在幻境之中,他們卻走不出去。無論如何都會陷到古堡之中,兜兜轉轉就是走不了。
當小隊長醒來後,知曉了這一切。畢竟,在阿富汗戰場上,他們被炸暈的那一刻,就一直處於昏迷之中,再沒清醒過。
現在,小隊長醒了。他認清了事實之後,決心讓女醫生再幫他一把,這次不要再用二戰幻境,可以直接將他送到阿富汗戰場。在那裡,這一次他將選擇不再袖手旁觀,而會衝出牆壁,與恐怖分子拼死搏殺。
但是,在機器中醒來,小隊長卻發現他到達的,依舊是二戰中的那個環境。
在黝黑的樹林中,看到一個人在抽菸。他警覺地問:你是誰?
影片沒有給出答案。但是暗示還是有的,因為那個人在抽雪茄。鏡頭給到了雪茄的牌子,恰好是當初帶他們去阿富汗醫生家的那個嚮導。
是的,那個嚮導,只在影片之中出現了一下,然後就消失了。
現在,影片的開頭,以及結尾,都在說帶他們到達任務區的,依舊是那名嚮導。他在那裡一明一暗地抽著雪茄,在注視著這幾名美軍們,意味深長。
毫無疑問,幻境之中,嚮導也是鬼,再一次給他們了導向。
而且,就像《恐怖遊輪》一樣,他們再也走不出去了,被陷到了這個循環之中
總之,表面看,這是一部戰爭片,其實,它是一部科幻片,但歸根到底,它依舊是一部鬼片。
幾種類型的影片,被糅合的很好,親密無間,有很強的形式感。但就主題的深度來講,完全沒了《蝴蝶效應》的驚豔,還有給人帶來的那種頓悟感。說是對戰爭的反思,其實也不夠,畢竟,阿富汗女主人的施咒對象,就完全沒有鋪墊,說不過去。她為何一定要將詛咒對象放到美軍頭上,而且選擇與他們同歸於盡呢?於情於理,說不過去。
這樣的bug還有很多,都將影片的打分往下拖。但是,有了好玩的拍攝手法,不太類型的混搭,還有有著《蝴蝶效應》的影子。那麼,別想太多,看就完了。
對了,《蝴蝶效應》裡捧紅了小鮮肉阿什頓·庫徹。《戰爭幽靈》裡的小鮮肉則是布倫頓·思韋茨,他之前比較火的片子是美劇《泰坦》,此外還出演過《加勒比海盜5》《沉睡魔咒》等片,沒有大紅,但顏值還是可以的。不過,《戰爭幽靈》對於他他不是什麼加分片,沒能帶火,希望接下來能夠接到更棒的劇本。
全文完。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