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物理學的又一突破

2020-12-13 老胡說科學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流體,並記錄了這種「完美流體」的聲音。聲音在流體中傳播的方式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和其他完美流體中的聲音和「量子摩擦」。對一些人來說,「完美流體」的聲音可能是森林小溪的輕拍聲,或者是水罐裡水的叮噹聲。對物理學家來說,完美流體指的是在量子力學定律允許的條件下,具有最小摩擦力或黏性的流體。這種完美的流體行為在自然界中是罕見的,但它被認為發生在中子星的核心和早期宇宙的液態等離子體中。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流體,並聆聽了聲波是如何通過流體傳播的。這段錄音是該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費米子、由基本粒子精心控制的氣體發出的聲波的衰減產物。可以聽到的音高是特定頻率的氣體共振,就像撥弦一樣。

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這種氣體傳播的數千種聲波,以測量它的「聲音擴散」,也就是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這直接與材料的黏性或內摩擦有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擴散是如此之低,以至於可以用一個「量子」摩擦量來描述,這個摩擦量由一個被稱為普朗克常數的自然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的質量給出。

這個基本值證實了強相互作用的費米子氣體是一種完美的流體,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科學家能夠測量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用這種流體作為其他更複雜的完美流體的模型,來估計早期宇宙中等離子體的粘度,以及中子星中的量子摩擦——否則這些特性是無法計算的。科學家甚至可以大致預測它們發出的聲音。

「聽中子星的聲音是相當困難的,」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馬丁說。「但現在你可以在實驗室裡用原子模擬它,搖晃那道「原子湯」,聽聽它的聲音,就知道中子星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而中子星和研究小組的氣體在大小和聲音傳播速度上差別很大,根據一些粗略的計算,這顆恆星的共振頻率將與氣體的共振頻率相似,甚至可以聽到。

為了在實驗室中創造完美的流體,馬丁的團隊產生了一種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費米子氣體,費米子是基本粒子,如電子、質子和中子,被認為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石。費米子的定義是它的自旋為半整數,這一特性阻止一個費米子與另一個附近的費米子自旋相同。這種排他性使得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結構具有多樣性。

研究人員說:「如果電子不是費米子,而是處於相同狀態的電子,那麼氫、氦以及所有的原子,還有我們自己,就會看起來一樣。」

費米子喜歡彼此分開。但當它們被製成具有強烈的相互作用時,它們就可以表現為具有極低粘度的完美流體。為了創造出如此完美的流體,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了一個雷射系統來捕獲鋰-6原子氣體。

研究人員將雷射精確地配置成一個圍繞費米子氣體的光學盒。當費米子撞擊到盒子邊緣時,雷射器就會被調整回氣體中。同時,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被控制在量子力學允許的範圍內,所以在盒子裡,費米子必須在每次碰撞中相互碰撞。這使得費米子變成了完美的流體。

研究人員說:「我們必須製造出密度均勻的液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輕敲一邊,傾聽另一邊,並從中學習。」「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們可以用這種看似自然的方式來使用聲音,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以完美的方式流動

研究小組通過簡單地改變光盒的一面牆壁的亮度,讓聲波通過特定頻率的流體產生類似聲音的振動。他們記錄了數千張流體的快照,每一個聲波都經過。最後,他們能夠觀察到液體的密度對每種聲波的反應。然後,他們尋找能在液體中產生共振或放大的聲音的頻率,類似於對著酒杯唱歌,並找到它破碎的頻率。

「共振的質量告訴我流體的黏性,或聲音的擴散率,」茨維爾萊因解釋說。「如果一種液體黏性很低,它就能產生非常強烈的聲波,而且聲音很大。如果它是一種黏性很強的流體,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好的共振。」

從他們的數據中,研究人員觀察到液體中有清晰的共振,特別是在低頻時。根據這些共振的分布,他們計算出了流體的聲音擴散。他們發現,這個值也可以通過普朗克常數和氣體中平均費米子的質量非常簡單地計算出來。

這告訴研究人員,這種氣體是一種完美的流體,它的聲音擴散是在量子力學可能設定的最低限度。除了使用這些結果來估計在更奇異的物質(如中子星)中的量子摩擦,這些結果還有助於理解某些物質如何表現出完美的超導流。這直接與材料的電阻有關,通過計算氣體的最低阻力是多少,我們知道了電子在材料中會發生什麼,以及如何讓電子以完美的方式流動。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的新突破,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它對了解中子星有很大作用
    然而,這一理論變成了現實,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了,這是物理學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完美流體誕生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該流體具有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最低粘度,即流體共振頻率的上升傾斜,同時物理學家第一次記錄了聲波在完美的流體中傳播的過程。
  • MIT研究人員捕捉到了 「完美流體」狀的聲音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記錄了 "完美流體"狀態的聲音。這種聲音很重要,因為所謂的 "完美流體"的聲音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中子星和其他強相互作用流體的粘度。在物理學中,完美流動指的是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以最小的摩擦力或粘度流動的流體。
  • 顛覆物理學的「負質量」流體究竟是怎麼回事?| 勘誤正源
    撰文 Sabine Hossenfelder (蘭克福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編譯 正恩(「原理」公眾號) 金莊維 最近,「負質量」流體又把物理學顛覆了一回:36氪科學家觀測到「負質量」流體,徹底顛覆物理學 —— 《獨立報》(英國)
  • 超流體模擬中子星聲音_新聞動態_教育頻道_雲南網
    物理學家通過超流體發送聲波。圖片來源:Christine Daniloff/MIT沒有人能聽到中子星發出的聲音,但科學家可能已經創造出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Zwierlein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完美流體的超流體(一種摩擦力最小的氣體)來傾聽聲音。雖然條件完全不同,但Zwierlein表示,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內部的共振頻率。
  • 科學家們在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實驗中研究了粘彈性流體的奇怪行為
    科學家們在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實驗中研究了粘彈性流體的奇怪行為 2018-11-08 15:18:20 來源:sciencedaily 粘彈性流體無處不在,無論是通過您的靜脈還是穿越阿拉斯加輸油管道的1300公裡管道。
  • 例如大木星,數學家在扁平流體中徵服湍流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通過將流體擠壓到平板中,研究人員可以掌握湍流將能量輸送到體系中,而不把它吞掉的奇怪方式。20世紀6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克萊希南首次從納維-斯託克斯方程中發現了一種名為逆級聯效應的奇特效應,即扁平流體中的湍流將能量傳遞到更大尺度,而不是傳遞到更小尺度。最終這些二維系統將自己組織成巨大穩定的流體,比如漩渦或河流狀的噴射流。這些流動就像吸血鬼一樣,通過從湍流中吸取能量來供給自身。木星上的水平雲帶與二維流體類似。
  • 流體力學助力,製作完美煎餅
    除了能多睡一會兒外,看著攤販把柔順絲滑的麵糊倒進鍋裡,麵糊均勻地淌開呈現完美的圓形,再用鏟子利落地將其取出並且絲毫不沾粘的過程,絕對是讓人每根神經都得到放鬆的視覺享受。然而自己在家做的煎餅,似乎很難攤得那麼平整,有的地方還留有洞眼……這可夠讓「強迫症患者」沮喪一整天的。
  • 超音速飛機突破音障會把聲音拋在後面,那麼突破「光障」會發生什麼?
    在15度一個大氣壓下,也可以說在海平面上,聲音的傳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溫度每升高或者是降低一度,聲音的傳播速度增加或者是降低0.6米每秒。 1708年,英國科學家德漢姆用觀測炮口閃光和聽到炮聲的時間差的方法,第一次測定了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 我們所知道的理論物理學「終結」?
    理論物理學以複雜著稱,以數學形式「書寫」自然規律,這意味著我們所處理的規律非常簡單,至少比其他科學學科要簡單得多。不幸的是,解開方程並不是件易事。例如有一個完美理論可以描述基本粒子夸克和膠子,但沒有人能計算出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質子。目前這些方程還無法用已知的方法求解。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倒置湖充滿大量閃閃發光水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結果表明,該區域倒置湖內水體,從頂部至底部依次為高溫蒸汽相、熱液流體與海水混合相以及底層的正常海水相。頂部流體的溫度最高可達383.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表示,氣態水就是水達到了它的汽化溫度,這就相當於在海底存在一個大的氣泡,但這個大的氣泡不往上上升的原因是,我們在氣態水上面蓋了一層熱液硫化物的礦物,它就相當於一個倒扣的碗一樣,把這個氣泡罩住了。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上述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跟晶片能耗降低也緊密相關。他們在2004年首次通過實驗,利用磁光克爾顯微鏡,在半導體材料砷化鎵的邊緣探測到了向上和向下的自旋電流分離的自旋霍爾效應。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最終頒給了光學領域的三位科學家。
  • 《自然通訊》:中美科學家聯手合作,在分離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現在,一支中美科學家聯手合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在亞埃級別精度(sub-Angstrom precision)的離子分離。一埃(英語:Angstrom)為一億分之一釐米,或十分之一納米。比方說,如果將一個埃比作一米,那麼一個信用卡的寬度相當於地球的半徑。
  • 中微子物理學的又一裡程碑!
    質子-質子鏈這一過程已經得到了實驗的證實,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任何恆星中直接探測到過CNO循環這一過程。 直到最近,在一項剛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了他們探測到了由CNO循環所產生的太陽中微子。這是中微子物理學的一個裡程碑,它是首個直接證明了在太陽中存在CNO循環的證據。
  • 不利用流體特性的未來印刷--聲音印刷
    傳統的印刷技術有噴墨印刷、雷射印刷等等無不例外都是利用流體的特性,如密度、粘性等,但是最近,哈佛大學宣布其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列印方法,利用聲音列印物體的方法,該方法被稱為「聲波印刷」,可以「製造許多新的生物製藥,化妝品和食品,並擴大光學和導電材料的可能性」。如下圖:為了噴射此類的液滴,聲泳印刷使用空氣傳播的超聲波,這幾乎與材料無關。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學界裡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石頭被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在碰撞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引力波。100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
  • 科學家正在研究一套烹飪完美牛排的數學模型
    以廚師的角度,烹飪牛排一般依靠熟練的技藝和感官經驗,但在科學家眼裡,牛排不過是「一種流體飽和的多孔彈性介質」,烹飪這種「技術活」完全可以依靠比人工更精密的數據來計算。最近,來自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就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並發表了一篇專業論文,題目就叫「肉類烹飪的數學模型」,該論文重新構想了在廚房裡烹飪牛排的一系列複雜方程式。
  • 全新形態液體無需外力自主流動,美科學家顛覆流體力學認知
    在軌運行的宇宙空間站中的液滴。由於沒有外力的作用,液滴靜止地懸浮在空間站的艙室裡,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完美的球形。如果太空人不吹一口氣,它自己是不會動的。本來,固體也是一樣的,不受外力也不會動。然而,人類科技卻給一些固體(比如汽車)裝上了馬達,只需消耗燃料,這些固體大塊頭就可以在看似沒有外力的驅動下(比如一匹牽引的馬)自己移動。
  • 為什麼物理學近百年沒有重大突破?
    物理學真的發展到了瓶頸?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種說法:物理學近百年來沒有重大突破了?好像從直覺上,好像確實是如此。但實際上,直接去下這樣的結論有點過於草率了。這是因為物理學的發展不僅僅是和人類的智力有關,它還和測量有關,實際上人類的智力是超越物理理論而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流體中失效的歐拉方程
    他所找到的特例令眾數學家們大吃一驚,因為這一「特例」是過去數學家們一直以為總能使方程有效的條件。但這並不代表歐拉方程從此將失去它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從理論上說,根據歐拉方程的運作原理,當你將當前狀態的值代入方程中之後,就能產生未來某一時刻的精確值;再將未來某一時刻的值代入方程,就能再次延伸預測。
  • 「論文推薦」魯義等:再生頂板裂隙注泡沫流體擴散模型及參數敏感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泡沫流體在再生頂板煤巖裂隙中的擴散規律是注漿施工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基於此,筆者開展再生頂板裂隙注泡沫流體擴散模型研究並對其施工參數及裂隙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以期為煤礦井下再生頂板注漿防滅火設計、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