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眾號之前轉發過過一篇《物理學家創造出「負質量」:你推它,它反而撲向你》。儘管文中也較為詳細介紹「負質量」的實際指代,但是標題和前面介紹具有一定誤導,這次借原理公眾號和科研圈公眾號的內容正本清源,同時學習「有效質量」這一概念。
撰文 Sabine Hossenfelder (蘭克福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編譯 正恩(「原理」公眾號) 金莊維
最近,「負質量」流體又把物理學顛覆了一回:
36氪
環球SCI
外媒也不例外
科學家觀測到「負質量」流體,徹底顛覆物理學 —— 《獨立報》(英國)
物理學家製造出不可思議的「負質量」流體,有助解決黑洞之謎 —— 《每日電訊報》(英國)
這些給物理學帶來「滅頂之災」的新聞都是報導最近發表在物理界權威期刊 Physics Review Letters(PRL)上的這篇論文
【標題】Negative mass hydrodynamics in a 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一種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負質量流體力學)
【作者】Michael McNeil Forbes et al.
【期刊】Phys. Rev. Lett. 118, 155301 (2017)
【日期】2017.4.10
【摘要】A negative effective mass can be realized in quantum systems by engineering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A powerful method is provided by spin-orbit coupling, which is currently at the center of intense research efforts. Here we measure an expanding spin-orbit 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whose dispersion features a region of negative effective mass. We observe a range of dynam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breaking of parity and of Galilean covariance, dynamical instabilities, and self-trapping.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are reproduced by a single-band Gross-Pitaevskii simulatio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emerging features—shock waves, soliton trains, self-trapping, etc.—originate from a modified dispersion. Our work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related phenomena in optical lattices, where the underlying periodic structure often complicates their interpretation.
【連結】arXiv:1612.04055 [cond-mat.quant-gas]
原論文的標題的確使用了負質量(Negative mass),但是如果仔細看論文摘要就會發現,研究人員實際上是在量子體系中實現了負有效質量(Negative effective mass)。「有效」一詞會帶來非常大的區別。物理學家通常用「有效」來表明某些東西不是基本的,而是一種湧現現象,這個詞的精確定義往往是約定俗成的。
例如,一個星系的「有效半徑」並不是它的半徑;「有效核電荷」也不是原子核的電荷。由此類推,相信你也猜到了,「有效負質量」不是負質量,它僅僅是方便描述凝聚體行為的一個數學量。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凝聚體,它的行為就如同具有負有效質量一般。他們利用雷射將 10000 個銣原子捕獲在一個小區域中,並用另一束雷射將它們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形成所謂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凝聚體的有效質量和它的色散關係有關。色散關係指的是能量和動量之間的關係。在普通的非相對論性極限下,E=p²/m(E 為能量,p 為動量,m 為質量),如果求能量對動量的二階導數,我們就會得到質量的逆(1/m)。而在其它的能量-動量關係下進行同樣的求導,所得的結果就稱為有效質量的逆。你可以使用這個定義重新寫下凝聚體的運動方程,使得方程在形式上和普通的流體力學方程相似,其中一項便包含了有效質量的逆乘以力。
有效質量的確可以是負的。
該實驗得到的凝聚體色散關係如圖 a 所示(橫軸為動量,左側縱軸為能量,右側縱軸為有效質量)。虛線代表有效質量,而灰色地帶就是具有負有效質量的區域。
凝聚體具有「負質量」的真正含義是:如果將被困在碗狀勢阱中的凝聚體釋放,它一開始會擴散,但接著便不再擴散。在圖 b 中可以看到,BEC 開始向左右擴散,但是在 14 毫秒的時候,右邊的擴散進入負有效質量區域後明顯受到了阻礙,像是遇到了一堵無形的牆。
因此,一個準確的標題應該是:「物理學家觀測到不會擴散的流體」。
儘管這個標題不那麼誘人,但這絕不意味著這項工作不重要。來自量子效應的長程相關性使得流體能夠自我限制擴散,這本身就很酷。流體表現出具有負有效質量的行為是個通俗易懂的解釋,但物理學家並沒有在實驗室中製造出負質量流體,牛頓定律也沒有失效。而且,這跟黑洞、暗能量或是蟲洞都沒有關係。
相信我,物理學還是好好的,並沒有被顛覆(雖然你們可能有些失望)!
原文連結:
http://backreaction.blogspot.jp/2017/04/no-physicists-have-not-created-negative.html
編輯:huashan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數學是什麼?
2. 漫畫 | 李政道和楊振寧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
3. 雷射筆發出的是雷射嗎?不是嗎?
4. 火焰的本質是什麼?
5. 關於薛丁格,你不知道的七件事
6. 盤點那些著名的學術造假事件|315特輯
7. 大齡碩博,你還能純粹地喜歡一個人嗎?
8. 宇宙一直在膨脹,為啥你不會受其影響而變胖?
9. 打死你也猜不到的14個數字規律問題
10. 世界到底是不是確定的?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