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怎麼回事?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2020-12-10 千面略懂先生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們大家對於死亡,似乎總會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甚至從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

皇帝死了叫做駕崩,美人死了叫做香消玉殞,現在的人死了,都用去世、仙逝、駕鶴西去等代稱。

我曾聽一位老外這樣說: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活著的過程不講究,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擔憂中度過,最後還是難逃命終。與其在活著的時候這麼累,倒不如好好享受活著的過程,這樣到了死亡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

仔細一想,確實有些道理。我們身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謹小慎微、膽戰心驚中度過。

那麼,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星雲大師: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

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人啊,一過二十五歲,就感覺時光在成倍地飛,逝。

一眨眼間的功夫,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

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著名佛學大師星雲大師也說,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忘記了珍惜光陰,忘記了珍惜光陰裡的人

很多朋友背井離鄉外出打拼,一年能與父母相見的次數屈指可數。

曾有調查表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有22%的人,一年到頭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超過7天。

我們忙於生計、忙於應酬,總以為來日方長,習慣說著「以後以後」 、「下次一定」,可世事難料,時光從不會在誰的身上停留。

由此,星雲大師勸戒我們: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要珍惜歲月,常回家看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終生遺憾!

02南懷瑾:人生無常,生死有如晝夜一樣尋常

頗具智慧的南懷瑾先生,被人尊稱為「南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

相關焦點

  • 《聽南懷瑾講〈莊子〉全集》
    **內容簡介**《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學派的重要文獻,同時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以極其優美的文字、極其生動的故事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後流連忘返,有「沉醉不知歸路」之感。而聽南懷瑾大師講《莊子》,更是對人的心靈的選禮。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更適合現代修佛法?當然是南懷瑾老師了!我們把時間的鏡頭,從現在推向歷史。還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像南懷瑾老師這樣的修行高度。即深入理論,又有真修實證的經驗。只有南懷瑾老師,算是一個既重視理論修行,又重視實踐研究的一位師父。其他修行有成就的,有所心得的,可能也有。但是根據回多年來的觀察,目前來說只有南懷瑾老師一位。讀書需注意讀南懷瑾老師的書,一定要注意,有些書很可能並不是南懷瑾老師寫的。
  • 聽聽老子莊子的看法
    一)感情與理性似乎是相對的,這是很直觀的看法。比如看一部小說,主人公可能暴虐無常,理性來講,懲罰他是完全合理的。而文中涉及到他的許多細碎小事,卻又可能令讀者共情,因而最後即便知道價值的判斷,也會同情地希望他能被寬恕。這便是感情與理性的不同。
  • 莊子:勘破生死,方知天命
    莊子,這位偉大的哲人,兩千多年前也在思考生與死,他的睿智和淡然,超越前人,影響至今。莊子,戰國時期宋國人。據史記載,莊子居住陋巷,生活貧困,一生最大的官只不過是一個管理漆園的小吏。《莊子·外篇·至樂》記載了他經歷的一件事:莊子晚年喪妻,曾任過宰相的惠施,聞訊後趕去弔唁。進到靈堂,只見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手拍瓦盆放聲歌唱,見到惠施弔喪來了,也不招呼。
  • 羅安憲:莊子論命與生死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不久以前,他們在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個公開的論壇,也請了五六個喇嘛,大家談認知科學。可是喇嘛和科學家雙方一直沒辦法溝通,雖然兩方面都很誠意,可是對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雙方有很大的分歧。 南師:我看了覺得很淺薄,談不上了。因為這些學佛的,講句實在誠懇的話,他們本身的佛學,沒有融通。其次,關於修持,根本最基本的還沒有到達。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就好比佛門高僧星雲法師和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給出了自己不同的建議。這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們二人的見解,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試著來守住自己的福報吧 。01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本名釋星雲,法號悟徹,因其道行極深,是佛家的大德高僧,所以其弟子、信徒便尊稱之為星雲大師。
  • 星雲、南懷瑾、聖嚴三位大師如是說,多少人錯得離譜!
    我們可以聽聽三位得道大師怎麼說的,聽過之後,你會明白,多少人錯得離譜:【一】星雲法師: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星雲法師是佛教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用一生在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照亮了世間無數信徒的人生願望。電視劇《濟公傳》主題曲裡,有一句歌詞:「東找佛,西找佛,不如自己修成佛」。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 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 莊子:給你講一個另類版的沉魚落雁的故事
    莊子首先講了王倪「一問三不知」的故事。弟子齧缺問老師王倪,第一,萬物之間是否有共同標準,第二,人類是否能知道所不知道的事,第三,萬物是否可知。針對齧缺的問題,王倪自是一問三不知。王倪說,雖然我不知道,但我還是願意給你說說。我怎麼知道我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我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在這裡,王倪否認了知與不知之間的區別。
  • 南懷瑾:什麼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不提各界對他的爭議和評價,只就南懷瑾說的話、寫的書來看,我認為還是有很多道理、對人們有很多價值的。比如,南懷瑾對現代快節奏、電子式生活的批評。在教弟子靜坐的時候,他說眼睛應該是半睜半閉,但現代人這個用眼太厲害、太過度了,所以可以閉著眼靜坐。
  • 莊子說「勝物」
    這種自覺心可以分為四種境界,即形軀我、認知我、德性我、情意我。對於這四種境界,莊子否定前三者,而只肯定後者,即肯定情意我。試分而簡述。(一)否定形軀我。莊子否定形軀我是從「破生死」和「通人我」兩方面說的。莊子認為,我們的形軀只是一「物」,並非「自我」。形軀作為「物」,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種。
  • 星雲大師智慧:到了40歲,不要活得那麼累,這兩字才是快樂之道
    這裡想起一個故事:一孩童的手被卡在花瓶裡怎麼拿不出來了,家人是急得滿頭大汗。這隻花瓶價值昂貴,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忍心將其打破的。但是用盡各種辦法,這孩童的手就是在花瓶裡拔不出來。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談論過人的疾病,他的看法是:有一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處。上座,心裡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寧肯消滅原子彈,也不能消滅慈悲——訪星雲大師
    你要發財,你要講本領、勤勞,要有投資的智慧,要搞清楚市場經濟,你才能發財啊。談生死人物周刊:談完財富,來談生死。昨晚的演講中,一位身有殘疾的同學說到了自己的痛苦,您說死沒有那麼可怕。那麼對於普遍沒有宗教基礎的大陸民眾來說,該如何面對呢?星雲大師:看程度了。不了解死亡,就會覺得可怕。怎麼會不怕呢?地獄裡有鬼怪,死了無影無蹤,當然害怕了。
  • 顛覆你的認知|父母沒有眼界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該如何改變
    我們日常所說的眼界、命運、性格等等,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在解答「認知」的問題。那麼又要問了,認知是什麼?認知是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對於社會的認識,對於身邊人和環境的最初印象。認知的確立便是你人生觀的確立,對你經後要走怎樣的路,以怎樣的性格和態度去對待你看到的人事物,一個人的認知是很難被改變的,就好像基因這種東西,移傳了就是根深蒂固的。那麼這樣說,認知是否就無法去改變了嗎?可以,只是很難。
  • 亞里斯多德悖論,一個思考下去會顛覆你的數學認知的難題
    科學誕生的三百年來,顛覆了過往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但是由於現有的科學水平有限,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還存在著很多的局限,不論是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世界,認知上的局限都存在著,而這種認知局限就會催生出很多的疑問,對於很多的問題,這種認知上的局限會導致悖論的產生。
  •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戒師拿起柳枝,照頭又是一陣猛打:「假如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連受戒都不要了嗎?」今覺走到第三位戒師跟前,戒師問:「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被打過兩次,有了經驗,今覺回答:「是師父叫我來的,我自己也發心要來。」
  • 《莊子》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莊子名周,一生困頓,這一點大約可以從監河侯貸金、莊子見梁惠王、罵曹商舔痔瘡等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但是生活的困厄,也許正是莊周成為莊子的原因。這使他可以靜下心來思考,成為道家一代宗師。如果說聖人是儒家的代表,莊周和老子一樣,完全有資格成為道家的化身。
  •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
    男子切開巨型魷魚,發現透明「塑料」管,顛覆了認知!但這位男子卻買來了一米多長的巨型魷魚,切開後竟然發現透明的「塑料」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據了解,男子在海鮮市場上花費了上千元,才將這條巨型魷魚買下,再回到家後,就迫不及待地對這條巨型魷魚開膛破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