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等揭示遲發性性腺機能減退症致病機理

2020-12-27 中國科學院

  男性也有「更年期」?是的。什麼?你沒聽錯,這就是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其特徵為隨年齡增長男性血液睪酮水平過度降低,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體脂含量增加、肌肉容積和力量下降、骨密度降低、骨質疏鬆、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減退、情緒抑鬱等一系列症狀,最終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系統的功能異常,嚴重影響中老年男性健康。這一症狀早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就被發現和報導,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衰老伴隨症狀,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命名。這也導致人們對於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衛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睪酮水平的下降與患者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水平的降低密切相關。睪酮主要在睪丸間質細胞中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而此前有報導自噬參與在脂類的代謝當中,因而他們推測自噬可能主要通過調節脂類的代謝參與雄激素和合成。於是他們構建了在丸間質細胞中特異性敲除自噬相關基因Atg5Atg7的小鼠模型,結果發現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的阻斷能夠引起小鼠血液睪酮濃度顯著降低,進而導致小鼠交配行為、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等性行為明顯降低,其表型與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非常類似。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與此前的推測恰恰相反,睪丸間質細胞中特異性敲除自噬相關基因以後細胞內的脂類非但沒有累積反而大量減少。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細胞內脂蛋白受體SR-BI的一種負調控蛋白NHERF2的降解受到抑制,導致細胞內SR-BI的蛋白水平降低,阻礙了細胞對膽固醇的吸收,最終引起間質細胞中的睪酮合成減少。這些結果表明自噬除了參與細胞內脂類的消耗之外還參與了膽固醇等的吸收,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的阻斷導致雄激素合成原料膽固醇吸收的障礙,進而導致雄激素合成不足,而自噬的功能異常可能是導致遲發性性腺機能減退症發生的重要原因。這項研究不但揭示了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致病機制,同時也為該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研究工作以Autophagy regulates testosterone synthesis by facilitating cholesterol uptake in Leydig cells(DOI: 10.1083/jcb.201710078)為題於44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Cell Biology。高豐衣、李國平、劉超以及高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衛以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陳亮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91649202)、中科院先導專項(No.XDA16020701)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16YFA0500901)的資助。

 

自噬參與細胞內膽固醇穩態維持作用機制示意圖 

  男性也有「更年期」?是的。什麼?你沒聽錯,這就是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其特徵為隨年齡增長男性血液睪酮水平過度降低,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體脂含量增加、肌肉容積和力量下降、骨密度降低、骨質疏鬆、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減退、情緒抑鬱等一系列症狀,最終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系統的功能異常,嚴重影響中老年男性健康。這一症狀早在上個世紀的30年代就被發現和報導,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衰老伴隨症狀,直到2002年才被正式命名。這也導致人們對於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衛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睪酮水平的下降與患者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水平的降低密切相關。睪酮主要在睪丸間質細胞中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而此前有報導自噬參與在脂類的代謝當中,因而他們推測自噬可能主要通過調節脂類的代謝參與雄激素和合成。於是他們構建了在丸間質細胞中特異性敲除自噬相關基因Atg5和Atg7的小鼠模型,結果發現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的阻斷能夠引起小鼠血液睪酮濃度顯著降低,進而導致小鼠交配行為、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等性行為明顯降低,其表型與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非常類似。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與此前的推測恰恰相反,睪丸間質細胞中特異性敲除自噬相關基因以後細胞內的脂類非但沒有累積反而大量減少。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細胞內脂蛋白受體SR-BI的一種負調控蛋白NHERF2的降解受到抑制,導致細胞內SR-BI的蛋白水平降低,阻礙了細胞對膽固醇的吸收,最終引起間質細胞中的睪酮合成減少。這些結果表明自噬除了參與細胞內脂類的消耗之外還參與了膽固醇等的吸收,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的阻斷導致雄激素合成原料膽固醇吸收的障礙,進而導致雄激素合成不足,而自噬的功能異常可能是導致遲發性性腺機能減退症發生的重要原因。這項研究不但揭示了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症的致病新機制,同時也為該疾病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項研究工作以Autophagy regulates testosterone synthesis by facilitating cholesterol uptake in Leydig cells(DOI: 10.1083/jcb.201710078)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Cell Biology。高豐衣、李國平、劉超以及高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衛以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陳亮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91649202)、中科院先導專項(No.XDA16020701)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016YFA0500901)的資助。
 
自噬參與細胞內膽固醇穩態維持作用機制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動物所揭示殺蟲劑穿透抗性機理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伍一軍實驗室的科研人員通過利用長期壓力篩選獲得的抗阿維菌素果蠅(抗性品系果蠅),將其與阿維菌素敏感品系果蠅進行對比,發現抗性品系果蠅幼蟲存在穿透抗性,並且穿透抗性的產生是由於抗性品系幼蟲中表皮幾丁質層增厚和阿維菌素外排轉運蛋白 ¾ P-糖蛋白(P-gp)表達量增加所引起。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帶領其研究組在Nature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homologue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T1-4》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人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4在大腸桿菌中的同源蛋白XylE的晶體結構,並且運用生化手段對其工作機理進行了研究
  •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開展臨床致病機理研究
    3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進行合作,推動藥物等臨床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致病機理,開展中科院科研攻關任務中的相關科研工作。
  •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可不是小毛病,很有可能需要終生服藥,還請重視
    2、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發病機制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主要分為三種,甲狀腺性甲減、中樞性甲減以及周圍性甲減。中樞性甲減也稱繼發性甲減,這是由於垂體疾病引起促甲狀腺激素(TSH)分泌減少導致甲狀腺不能對其產生有效應答,引起甲狀腺激素(T4)分泌減少的中樞性甲減,一些臨床病例中也常見到由於糖皮質激素使用過度或患有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的患者。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德國致病性大腸桿菌研究項目首次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組測序技術和及時的數據共享給全球各科研領域所帶來的巨大貢獻,證實了信息數據的快速共享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可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應對全球重大突發性緊急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
  •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2020-06-0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近日,《國家科學...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浙江萬裡學院/美國杜克大學揭示:烏龜的性別如何由溫度來決定?
    2018年,葛楚天/錢國英/Blanche Capel合作課題組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b通過激活性別決定基因Dmrt1,啟動紅耳龜雄性性腺分化(Science重大進展丨浙江萬裡學院青年教師破解半個世紀的謎團,揭示烏龜性別決定機理——朱冰、藍斐點評)【1,2】。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與阿爾茨海默病病變之間的關聯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種與衰老密切相關而複雜的多因素疾病,其發病機理較複雜。AD主要的神經病理特徵為β-澱粉樣蛋白沉積形成斑塊和微管蛋白tau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
  • 哈獸研揭示機理!
    12月8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研究者利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研製了亞單位疫苗,用這種疫苗免疫水貂後,再用新冠病毒進行攻擊,未免疫的對照水貂發生了嚴重肺炎病理病變;免疫的動物被攻擊後肺臟沒有明顯病變,也未檢測到病毒抗原,免疫動物也不能再把病毒傳播給與其接觸者。
  • 中科大科學家發現B型鏈球菌致病「密碼」
    科學家發現B型鏈球菌致病「密碼」記者日前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金騰川課題組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MichaelPalmer課題組合作,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首次解析B型鏈球菌成孔蛋白CAMP因子的晶體結構,並揭示了該毒力因子行使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 我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研究者利用分離自人的新冠病毒株鼻腔感染水貂後,發現病毒可在水貂的鼻腔和肺臟高水平複製,並在水貂的上、下呼吸道引發和人感染新冠病毒發病者極為相似的病理損傷,包括肺部的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