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開展臨床致病機理研究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3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進行合作,推動藥物等臨床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致病機理,開展中科院科研攻關任務中的相關科研工作。

出徵儀式上,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黨委書記、副所長李俊雄,副所長向華,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永峰,所務助理施一、王琳淇為王軍研究員送行。

(從左至右:王琳淇、向華、李俊雄、王軍、錢韋、楊永峰、施一)

錢韋副所長和李俊雄書記代表研究所給王軍研究員贈送慰問金2000元,並委託王軍給奮鬥在武漢的科研和醫護人員帶去微生物所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COVID-19)IgM/IgG 雙抗原夾心全抗體快速檢測試紙條。所行政領導班子希望王軍研究員按照武漢市和相關醫院的統一安排部署,履行職責,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同當地的科研和醫護人員一起開展科學研究和病患救治工作,也希望他做好防護,保重身體,健康工作,平安歸來,勝利歸來。

王軍研究員本次奔赴武漢的主要任務是參與中科院與金銀潭醫院共建實驗室的籌備工作,與武漢多家醫院進行新冠病毒病人臨床樣本的標準化採集和分析工作,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致病機理,推動藥物臨床研究,幫助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防止病毒的再一次本地流行。

王軍研究員2014年德國普倫馬普進化生物學研究所畢業,2017年從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弗拉芒生物研究所完成博士後工作回國,是中科院微生物所青年科學家。疫情爆發後,他作為微生物所新冠病毒肺炎應急科研攻關臨時黨支部成員,始終奮戰在抗疫科研第一線,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年輕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踐行了敢於擔當、科研報國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員主導的研究入選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進展》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 "零號病人"背後的武漢病毒所 曾研究雙黃連功效
    2月16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在官網的闢謠聲明中稱,「值此抗疫關鍵時刻,相關謠言極大幹擾了我所的科研攻關工作,將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武漢病毒研究所是專業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擁有國內唯一的P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有資質開展「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實驗」。2019年,該所的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被科技部、財政部指定為「國家病毒資源庫」。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重要的人體致病真菌。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陰道感染病例達7500萬,鵝口瘡病例達1300萬,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數40萬以上。由於對念珠菌基本生物學和感染機理的研究相對落後,目前臨床上預防和治療念珠菌病的藥物非常有限。菌絲髮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徵,抑制菌絲髮育導致該病原菌毒性急劇下降。因此,菌絲髮育相關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藥物的理想作用靶標。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發出我國第一個藥監局批准臨床試驗的新冠重組...
    第一,最早由武漢金銀潭醫院在12月30日發現了不明原因病毒的樣本,樣本給了科學院的武漢病毒所,病毒所72小時沒有休息,第一時間鑑定出這是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然後基因測序,同時把病毒分離出來。按照衛健委統一要求,又和其他單位一起向WHO世界衛生組織分享。因為這個病毒首先判斷它是不是一個新的病毒,這很重要,它測序以後、分離出來以後就為後面藥物的研發、檢測、疫苗提供了基礎。
  • 致病性大腸桿菌致病機理研究獲進展
    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德國漢堡—埃普多夫大學醫學中心、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單位主導完成的德國致病性大腸桿菌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
  • 研究發現脆性X症候群致病方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同湖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脆性X症候群關鍵致病基因的致病方式。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該中心的宗旨是針對腦科學領域具有本質性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組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精幹研究隊伍,形成團隊攻關的體制機制;承擔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以實現如下目標:以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為核心科學問題,同時研發腦研究新技術,並針對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腦疾病機理與早期診斷等有應用前景的前沿工作;充分利用我國數理、信息、材料、工程等交叉學科的專長、腦疾病樣本的豐富資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優勢
  • 微生物所舉辦2020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生命科學焦點創新研究生論壇
    本次論壇以「匯聚焦點 協同創新」為主題,由微生物所團委和研究生部主辦,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分院團委副書記吳坎坎、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任麗麗、動物所宋默識研究員應邀參會。微生物所黨委書記李俊雄、團委書記王軍、團委副書記王天威等出席了本次活動。   吳坎坎肯定了微生物所在疫情期間所做出的貢獻,表示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前途和希望,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韓大力研究組招聘助理研究員、博士後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課題組簡介 韓大力研究員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獲得中科院遺傳所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回國加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任研究員
  • 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勇:寫高大上論文做接地氣產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在生物學家中,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陶勇有點與眾不同。除了鑽研問題、發表論文外,他有著大多數科研人員少有的對產業的眼光和熱情。做應用研究時,他總能預見「什麼能碰、什麼又不能碰」,這些判斷幾乎都在後來得到證實。   陶勇的嗅覺,源於他曾在頂級工業生物技術企業任職的經歷。
  • 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 中國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研究 三款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
    目前,中國布局了五條新冠病毒疫苗的技術路線,已有三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4月12日,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批臨床試驗的當天,該疫苗I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在河南順利啟動,32名志願者入組。
  • 武漢物數所應邀撰寫沸石分子篩催化劑的固體核磁共振研究專題論文
    武漢物數所應邀撰寫沸石分子篩催化劑的固體核磁共振研究專題論文 2019-07-09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近年來,該研究團隊在固體NMR新方法的發展以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劑結構與催化反應機理研究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工作,包括:(1)針對沸石分子篩催化劑上Zn、Ga
  • 動物所等揭示遲發性性腺機能減退症致病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衛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睪酮水平的下降與患者睪丸間質細胞中自噬水平的降低密切相關。睪酮主要在睪丸間質細胞中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而此前有報導自噬參與在脂類的代謝當中,因而他們推測自噬可能主要通過調節脂類的代謝參與雄激素和合成。
  • 中科院亞熱帶所研究員肖潤林:茶綠日 開懷時—新聞—科學網
    肖潤林(右)向丁仲禮院士講解汙水淨化機理 記者見到肖潤林時,他剛從浙江回長沙,疲態掩不住喜悅。近兩年,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治理長沙縣養殖廢水獲得了成功,浙江五水治理工程邀請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提供科技支撐,肖潤林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作為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的一名研究員,他主要從事農林複合系統生態管理與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的研究,在湖南省科技特派員圈裡頗有名氣。
  • 《科技日報》專訪:抗疫期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做了什麼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承擔了不少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任務。但網絡流傳的 「新冠病毒源於人工合成」「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等謠言,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