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寶寶生下來之後
爸爸媽媽們忍不住要為娃買買買
然而有些嬰幼兒用品真的不適合寶寶
剁手需謹慎!
1
兒童防側睡枕
你也許在京東和淘寶上看過這種防側睡枕頭,價格在30-80元不等,且銷量不錯。但美國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這種保持嬰兒特定睡姿(防扁頭等)的「防側睡枕」。這種枕頭在過去的15年內導致了至少13名嬰兒死亡。
此類睡姿定位器的賣點本是保持孩子平臥,防止側翻後俯臥而窒息及猝死。可事與願違:側臥沒防著,孩子無意中趴下更麻煩。
提醒
建議嬰兒最好還是去枕平臥,越簡單越好,畫蛇添足犯不著。
2
紅藥水、紫藥水
紅藥水裡面含紅汞,如果透皮吸收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紫藥水,如果抹在破損的皮膚上面,可能會留下斑點。
提醒
輕微擦傷的話,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劑,用清水衝洗一下就好了。
出血的話,可以選擇碘伏,碘伏沒有刺激,相對比較安全。市場上可以買到小瓶碘伏,然後碘伏再加上外帶棉籤,效果較好。
3
骨密度檢查
骨密度是一項放射性檢查,利用很小劑量的放射線檢測骨骼密度。如果沒有體重過輕、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如類固醇)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經性厭食、風溼性關節炎、抑鬱等)這些風險因素的人群,建議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檢查。
孩子檢查骨密度的意義也不大,因為每個孩子的骨密度值是有差異的,各醫院採用的骨密度儀不同,各醫院測量骨密度的位置也不同,國際上還沒有兒童骨密度測 量的標準數值。同時對於小嬰兒來說骨密度如果是正常的,其鈣吸收力就要下降,主要是被動吸收。人體對鈣需要越高其主動吸收鈣的能力就增強。
提醒
對於嬰幼兒,體檢的重點是在了解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基礎上,結合生長指標的測量、醫生查體,給予生長發育的評估,重點在"養育"的指導。
對兒童來說,特別是生長旺盛階段的嬰幼兒,骨密度偏低意味快速生長過程,是好現象,不是補鈣的指徵。補鈣過多會增加腎臟等器官的負擔。
4
微量元素檢查
臨床檢測人體是否存在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風險,參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的值,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25羥維生素D的值,數值小於20ng/ml 認為是維生素D缺乏。正常餵養的孩子,只要補充夠每日生理需求的維生素D,就不需要額外補鈣,也沒必要用儀器或者抽血做各種檢測。
由於鈣、鋅、鐵等元素的生理效應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檢測微量元素根本沒有意義。特別是檢測頭髮更沒任何科學道理。末梢血檢測,不能保證取血時不被組織液稀釋,所以連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微量元素檢測會引導家長過多關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製劑盛行,從而忽視均衡營養,百害無一利。
5
牛初乳
2012年9月1日,衛生部實施新規:牛初乳不得添加於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這三類食品。
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屬於生理異常乳,其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不適合用於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兒科學家認為,牛初乳裡雌激素過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謝,會留在身體裡促進性腺發育,導致孩子性早熟。
有食品相關專家表示,牛初乳根本沒有做過多少研究,沒有「找過」是否有用的證據。「沒有證據有用」,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補充」。
6
寶寶遊泳脖圈
小寶寶脖子很軟,套脖圈容易傷害寶寶稚嫩的頸椎
脖圈是塑料的,臨床出現過寶寶對脖圈過敏或脖圈摩擦過度導致皮炎
脖圈容易壓迫氣管,最最危險的是,人脖子上有頸動脈竇,若不小心被壓到,可發生壓力感受性反射,出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休克!
提醒
對寶寶來說,最好的遊泳方式,是由大人抱著,用一側前臂拖著嬰兒的臀部。另一隻手扶住嬰兒的背部,貼緊大人身體下水。在水中,可以試試只拖著寶寶的臀部,或者雙手抱住腋下,儘量讓寶寶感受玩水的快樂。
7
兒童醬油
市面上兒童醬油營養成分表上能代表鹽含量的鈉含量與普通醬油鈉含量相當,部分兒童醬油鈉含量甚至超過普通醬油。而某兒童醬油的鈉含量顯示為 1020mg/15ml,即6800mg/100ml,而其普通醬油某某醬油金標生抽的鈉含量為6400mg/100ml。可見,兒童醬油比普通醬油還要 「鹹」。
某兒童醬油的標籤上,甚至有「推薦每日食用量15ml」的提示語,根據營養成分表,如果消費者遵從此推薦量,意味著孩子每天僅從醬油中攝取的鈉含量就為1020mg。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常量與微量元素適宜攝入量, 7至11歲兒童每日全部鈉的適宜攝入量僅1000mg至1200mg,7歲以下兒童的鈉元素推薦攝入量更是在1000mg以下,由此可見某某這款無年齡限制的兒童醬油標註「每日食用15ml」推薦量十分荒謬。
提醒
嬰幼兒及兒童需要口味清淡,是由於此時孩子的發育尚未完全,臟器很嬌弱,而鹽中的鈉會造成腎臟負擔。與此同時,嬰幼兒的味覺也正處於發育過程中,對外來調味品的刺激比較敏感,加醬油、鹽等調味品易造成嬰兒挑食、厭食。
對1至3歲的兒童而言,飲食中醬油的添加量應控制在1克以內。
8
學步帶與學步車
用學步帶等牽著孩子走路對下肢關節發育不利。走路是自然發育過程,不應過早人為幹預。
孩子長期坐學步車,他沒有經受爬的訓練,很容易以後引發他的感覺失調。另外,孩子坐學步車以後,他全身的重量,壓在了下邊,雖然他坐著,他走路,但是, 他的重量壓在兩個雙腳上,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在坐學步車的時候,往往是馬蹄足的形狀走,長期下來後,一個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 也容易養成足內翻,或者是足外翻的習慣。
2001年美國兒科協會AAP發布一份關於嬰兒學步車的研究報告,指出了學步車對嬰兒造成的傷害和死亡事故,因此AAP也一樣建議禁止學步車的生產和銷售。
9
蜂蜜(一歲以內寶寶)
日本曾發生過一起6個月大的男嬰因吃蜂蜜中毒死亡的事件。千萬不能給一歲以下的寶寶吃蜂蜜!
蜂蜜不僅沒有通便效果,還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的芽孢。這種芽孢對成人和一歲以上的孩子無害,但是一歲以內的寶寶腸胃功能較弱,肝臟解毒能力也差,容易引起中毒。
10
兒童眼藥水
很多嬰兒都會有一側眼睛內眼淚多、粘性分泌物多的現象,是因鼻淚管通暢不良所致。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警告:非處方眼藥水含有四氫唑啉、羥甲唑啉或萘甲唑啉,小孩用量小到只有1到2mL就可能導致嚴重不良反應, 出現噁心、嘔吐、心動過速、呼吸減慢、心動過緩、低血壓、高血壓、嗜睡、瞳孔散大、昏迷。家長應將這些藥品放到孩子夠不到之處。
「短期內使用眼藥水,其中的防腐劑不會帶來什麼問題,長期使用的話,卻會有各種不良反應。其中之一就是對結膜和角膜表面的細胞有毒性作用。長期使用含防腐劑的眼藥水,就可能破壞這個薄膜重要成分的「生產商」,反而加重乾眼症。
提醒
家長們可以定時,特別是早起時,用溫毛巾給寶寶敷眼,去除粘性分泌物。最好再用生理鹽水衝 洗眼睛。只要白眼球不紅,就不要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眼藥膏。按摩內眼角下的內眥也有一定效果。鼻淚管多會自身通暢,很少需手術。
11
蠟燭包
「蠟燭包」束縛了寶寶的身體,尤其是手和腳,使寶寶在寒冷季節可因活動減少、容易導致硬腫症等寒冷損傷;如果「蠟燭包」過緊過厚,在環境溫度偏高時(有不少農村冬季睡熱炕),可能會因為散熱不及時而致體溫過高,甚至導致寶寶死亡。
其實,新生兒四肢蜷曲是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的表現,不必人為地去矯正。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四肢會自然伸直。至於打蠟燭包可以防止孩子將來多動,更是沒有根據的。因此,為了嬰兒的「自由」和健康,還是不要打蠟燭包為好。
12
開襠褲
不管男寶寶仍是女寶寶,在平時活動中,難免會坐在地上玩,偶爾也會出現跌倒等情況,如果穿開襠褲,沒有保護,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官的損傷。除了這些外力損傷,開襠褲寶寶還面臨著泌尿系統患病的威脅,開襠褲使得生殖器官與外面的環境直接接觸,許多寶寶會因此患上「尿道炎」「膀胱炎」,尤其是女寶寶。
青春期前,尤其嬰幼兒女孩是外陰陰道炎相對高危人群,因為陰道和肛門很近,缺乏保護作用的陰毛、陰唇脂肪墊,且缺乏雌激素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