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所謂產褥期,就是指女性產後的42天,又叫做坐月子。因為經歷過懷孕、生產的寶媽們元氣大傷,需要這一段時間來慢慢恢復。不過這不僅是寶媽們的恢復時期,也是父母和剛出生寶寶的磨合期。
很多父母都是新手父母,第一次和孩子打交道。都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可憐父母對於頭胎寶寶的照顧有多麼小心翼翼和重視。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難免會手忙腳亂、力不從心,甚至很多護理知識都不懂,踩了好幾個坑!
來看看新生兒護理的四大坑,有沒有寶媽踩過吧?
一、總覺得寶寶冷
講真,母親眼中寶寶的體溫大概跟現實中的溫度都不一樣。明明空調打的是28度最適宜的溫度,不過看在寶媽眼裡就好像是什麼數九寒天,恨不得將柜子裡的大棉襖二棉褲通通安排上。這大概就是母愛的溫度吧。
不過媽媽是放心了,寶寶可難受了。雖說他代謝快,會比成年人更怕冷一點。但這並不代表他是個冰塊,需要在炎炎夏日裹著啊?這大夏天的,裡一層外一層裹的寶寶根本喘不過氣來,還容易長痱子。那可真是遭罪了。不過很多寶媽可能就會反駁了「不會啊,我摸過我家寶貝的手腳,明明都很冰,這難道不是冷了?」
寶寶的手腳表示:「這鍋我不背!」
須知嬰兒血液循環慢,在手腳這一類的肢體末端血液到達就更慢了,因此他們的小手小腳會偏涼一點。這並不能代表寶寶感覺到冷了。正確的做法是摸嬰兒的後頸和軀幹,如果這兩個地方比較涼那就說明寶寶感覺到冷了。
二、總覺得寶寶餓
如果小嬰兒能說話的話,那他大概最想跟父母說一句話:「別餵啦,要撐死啦!」
不過可惜的是他們不會說話,唯一能夠和父母溝通的方式就是——哭。但是他們一哭,寶爸寶媽的第一反應卻是——孩子餓了。然後不管不顧地給寶寶餵奶。「可憐」的小寶寶本來腸胃就小,還「被迫營業」,又噸噸噸喝下好多奶,小肚子都脹鼓鼓的了。這種滋味並不好受,甚至會影響他們的睡眠情況。
其實只要大人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吃了三碗大米飯之後還能不能再吃的下去。寶寶的消化能力就是再快,那也不是漏鬥,剛下肚沒多久轉頭就消化好了。餵奶過多容易讓他打嗝、吐奶,睡眠不安穩。寶媽應該養成記錄寶寶進食時間和攝入量的習慣,以此來作為判斷他是不是餓了。
三、喜歡把屎把尿
老一輩人特別喜歡給孩子把屎把尿,把住他的雙腿,哄他尿尿,覺得這能讓他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俗話說一把屎一把尿地餵養大,大概就有這個意思。但這種方式不利於寶寶的膀胱發育。
可以說寶寶存尿到存不住才想尿出來,這個過程是膀胱擴張的過程。而大便鍛鍊的就是括約肌的控制能力。
四、看到寶寶有眼屎就如臨大敵
實際上寶寶有眼屎是因為新生兒鼻淚管堵塞造成的,並不是寶媽們認為的上火了。也沒有必要煮什麼綠豆湯或者敗火偏方讓他喝。如果比較嚴重應該就醫,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謂的民間偏方。降不降火倒是小事,吃壞了肚子可就得不償失了。
結尾
坐月子其實不光是寶媽需要照顧,寶寶也更需要照顧。一個需要恢復元氣,一個需要慢慢發育。在這個期間,上面這幾個護理的坑儘量避免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