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記者經過一星期的輾轉尋找,終於得以獨家採訪了曾吉吉的母親——現在同樣居住在紐約的岑嬌嫻女士。
「媽,我沒事,現在要去救人」
整整兩個多星期過去了,曾家每一聲急促的電話鈴響都撥動著岑嬌嫻脆弱的神經。紐約時間9月11日上午9:40,小兒子曾吉吉最後一次往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家中打電話,從此曾家的生活徹底發生了變化。他的話音很急,根本沒有母親插話的機會:「媽,我沒事,現在要去救人。」當本報記者費盡千辛萬苦,終于越洋撥通曾家的電話時,另一頭的岑嬌嫻卻嗚咽地重複著一句話:「我兒子當時就講了這麼多!」
那天上午,天氣非常晴朗。9:27,電話鈴響得有些聲嘶力竭,大兒子打電話回來說:「媽,不好了。世貿大廈出事了,快看電視。」岑嬌嫻心裡一陣緊張,因為小兒子曾吉吉就在離世貿大廈3條街遠的紐約銀行工作。
9:40,曾吉吉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可是岑嬌嫻剛剛放下的心頓時又被懸到了半空中。兒子用的是手機,語速很快:「外面很亂,我現在要趕過去救人。」母親甚至連一句「你現在在哪裡」
都沒來得及問,曾吉吉就掛上了電話。隨後再打他手機卻怎麼也聯繫不上。
10:20,曾吉吉的女友打電話過來,問他有沒有再聯繫過家裡。岑嬌嫻此時已經從電視裡看到了濃煙滾滾的世貿大廈,知道整個受害的覆蓋面很廣。
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兒子兇多吉少,一時間整個人只覺得天旋地轉。
朋友看到他在救人
接下來幾天,家裡的電話一直沒有斷過,可就是沒有母親希望聽到的兒子的聲音。曾吉吉在西雅圖的同學打電話過來說,他們在FOX新聞上看到了曾吉吉。當時從電視畫面上看穿著白襯衫卡其褲、戴著金邊眼鏡的曾吉吉正蹲在一名婦女旁邊進行救援。鏡頭掃過的人行道地面上到處都是掉落的磚頭和飛機的碎片。
有人安慰曾母說:「用不著擔心。你兒子肯定是救人太忙,沒時間打電話回來,等他救完別人,自然就會回來了。」岑嬌嫻告訴記者,當時這是唯一能夠讓她依然抱有幻想的解釋;可是慢慢地,她自己跟自己說:「救人也會肚子餓的,餓了就一定會想到家裡,再忙也會有時間打電話回家啊。」她說:「我真希望盼到兒子的電話。他會說,媽,我肚子餓了,家裡有湯水喝嗎?」此時,曾母已是泣不成聲。
據了解,9月12日,即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公司原本要派曾吉吉去舊金山出差;年底,他還將獲得晉升和加薪,並前往倫敦工作一段時間。而今年9月30日,正是他本人29歲的生日。
29歲,正值其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
「沒給華人丟臉!」
出事後,曾家在美國的親友統統趕來紐約。失蹤者名單還是無法讓他們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一個生龍活虎的好孩子就這樣沒有了。他們醫院挨醫院地找,希望哪怕是從病床上找到受傷的曾吉吉也好。
可是一切都像那個匆匆的電話,斷線後就再也連不上了。
喪子之痛是任何一個母親的都難以承受的。對於岑嬌嫻來說,胖胖的曾吉吉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無數的溫馨往事都隨著雙子塔的轟然倒下而化為了記憶中的影子和塵土。
母親儘量克制住哽咽的喉嚨,對記者說:「我非常難過。但是救人是他自己作出的決定,我也為他感到欣慰。他是他們公司裡唯一一個逃生後又主動參加救援的人。至少我覺得,他向美國人證明了華人的勇氣。我們從來就不是自掃門前雪,他們不要小看我們。曾吉吉沒給華人丟臉!」
別搶走我的「小猴子」
曾家當初給曾吉吉取名字也是頗費心思的。由於他的生日緊挨著國慶,曾家就取「雙吉臨門」的字形;而「吉吉」
字又是「哲」的異體字,表達了家人希望他聰慧的心願。
大概因為母親是小學教師的緣故,他從小就一直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孩子。岑嬌嫻說,曾吉吉小學的時候就在自己任教的學校念書,校長非常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傢伙。後來曾母因為工作調動,要離開這所小學,她半開玩笑地問校長:「要不要我把『小猴子』也一塊兒帶走?」沒想到校長信以為真,大聲叫道:「你可不要搶走我的『小猴子』,他是我的寶貝!」
1988年,15歲的曾吉吉隨家人一起來到美國。起初他的英語還跟不上,只好上中英雙語班。但是沒多久,他就轉入了正常班上課,而且在數學等科目上出類拔萃。岑嬌嫻至今回憶起他兒子,言語中依然洋溢著濃濃的自豪和幸福。她說,中學畢業時,曾吉吉可是全校400多名應屆學生中的第二名,還作為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為什麼是第二呢?」曾母沒等記者說話就自己解釋:「老師說是因為他選的課要比第一名難得多。」對此,同學的家長曾經羨慕地對曾母說:「你可真有福氣,將來保證可以『戴鑽石』。」岑嬌嫻激動的語氣好像這事就發生在昨天。
你就是曾吉吉
最讓岑嬌嫻感到驕傲的是那一次他們母子3人去租房子。房東起先打量了他們好一陣,然後狐疑地問:「你們家姓什麼啊?」他們回答說姓「曾」;房東又拉住曾吉吉的手問:「你在哪所學校念書啊?」曾吉吉如實告訴了他。出人意料的是,那個房東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地喊道:「你是不是曾吉吉?請租我的房子吧!我保證給你們便宜。」
後來他們才知道,因為曾吉吉在學校裡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非常關心學弟學妹;一有困難,他都會主動相助。久而久之,他的故事也在老師間傳開,而那個房東正好是學校裡某個員工的親戚。
最後由於曾吉吉的「名氣」,他們用580美元租下了原本要650美元的房子。他的故事還在相鄰的一排房子中不徑而走,樂得母親直誇兒子好樣的。
學校和公司競價「搶」他
本科專業是電子工程的曾吉吉1995年大學畢業。當時已經有不少大公司想聘用他,而學校也非常希望能留住這位「實驗室裡的優等人才」,於是學校和公司之間竟然展開了一場價格競爭戰。有公司開給他年薪3.9萬美元———那時,這對於一個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本科生來說並不是個小數目,而學校居然也表示:公司開多少價,他們也同樣出多少價格。直到最後,曾吉吉出於今後發展考慮,選擇出來工作,雙方這才偃旗息鼓。然而,工作後的曾吉吉從來就沒有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他選擇了白天上班,晚上念書,儘管這絕對是對體力和意志的考驗。岑嬌嫻告訴記者,那段日子她特別心疼。自幼孝順的曾吉吉遂了母親的心願,1998年金融企管碩士畢業後,他順利地進入位於華爾街1號的紐約銀行工作。華爾街,無數人憧憬和夢想的地方,一個華人做到了……
「太不公平了!」
劉美新是曾母剛剛當小學教師時的同事。當記者來到她家中採訪時,她情緒激動得幾乎不能言語。半晌,她才說了一句;「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老天不放過這麼好的一個孩子!」
劉美新告訴記者,事情發生後,她甚至都沒能和岑嬌嫻直接講過話,因為電話兩頭同樣是哽咽地說不出話來,只有無聲的抽泣。所有的問候都是兩人通過下一代來交流的。「你想,上次曾吉吉回來,還是住在我家裡——他在廣州沒什麼別的親人了。才過了兩年,人怎麼就沒了呢?」說著說著,她又講不出話來了。
在劉美新的印象中,曾吉吉從小就特別懂事。那時他們一家在廣州的住所很小,祖孫三代一共5人,擠在25平方米的木房子閣樓裡。有一年夏天,因為閣樓通風能力差,裡面非常悶熱,小曾吉吉感到頭燒得厲害。可他還是堅持先把學校裡的功課完成,才讓媽媽帶去醫院,看得正好在曾家作客的劉美新心裡直疼。
去了美國後,曾吉吉從來就沒有忘記過情同嬸嬸的劉美新。每個月他都會打長途電話來問聲好;每次回國,也總是給她帶上西洋參,囑咐她當心身體。中學畢業那年,他還特意把自己接受頒獎的照片寄給劉美新,好讓她也分享這份來之不易的喜悅。
「我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像他這樣的好孩子真是不多見。在美國,曾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他來維持。現在他走了,他們可怎麼過呀?」劉美新一邊如數家珍地拿出曾吉吉的照片,一邊自言自語地說。
追尋良心來時的地方
當記者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打電話來往於上海、北京、臺北、紐約、廣州之間,最後終於找到曾家和他們在中國的親友時,其實收穫更多的,是那種一路追尋良心來時的感覺。
就像曾母說的,「曾吉吉證明了中國的勇氣」,也許沒有比這句話更能讓記者熱血沸騰的了。這次採訪的本身,也可以說就是一次良心追尋的過程。在良心面前,內心恐懼和仇恨都已滌蕩殆盡,息息相連的血脈中留下的只有勇氣和感動。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講過:「至今仍然有兩樣東西讓我覺得肅然起敬:一是滿天星鬥的夜空,二是人們心中的道德。」面對恐怖主義的囂張氣焰,最有威懾力的不是「以牙還牙」的報復行動,不是「一年被蛇咬」後的相互猜疑,而是人類靈魂最深處的、最具有感召力和普遍性的最強音——良心。自豪的是,華人做到了!
記者手記心地無私友情無價
梁業華是曾吉吉小學4年級時的班主任。直到昨天曾母的另一位好友———姚金彩打電話約她一同接受記者採訪,這位今年67歲的退休老教師才知道當年的「小助手」出了事。她這樣向記者描述:「接到電話時,我正在淋浴,突然就聽到曾吉吉出事的消息,16年前他的影子一下子就填滿了我的腦海。」
梁老師回憶道:「他給我的印象太深了,那個黑黑瘦瘦的小傢伙。」她說,曾吉吉一直是班裡的幹部,對集體非常關心。那時班裡為了讓同學在課餘時間能多讀點書,成立了一個圖書角,她要求同學每人捐一本書,可是小曾吉吉一拿就是7、8本,而且還主動要求負責管理工作。他還經常到校圖書館給同學借書,既要同學們愛看,又要老師覺得有意義,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他每次都能讓大家滿意。
班級搞課外活動,聲音特別清脆的曾吉吉有的是用武之地。他最擅長把班級裡的好人好事改編成快板和兒歌,而且總會在故事結尾加上一段總結性的話語,「這個故事說明……」。
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梁老師讓班級同學在擦窗時不要用自來水,簡單地抹一下就行了。可是認真的曾吉吉卻搶著用溼過水的抹布仔細地擦,毛衣袖口因為用水都弄溼了。梁老師關切地說:「當心不要著涼,」他連笑著答道:「沒事沒事,一會兒就幹了。」
每逢班裡搞郊遊,總有兩三個平時不太合群的孩子沒辦法與其餘同學組成3、5人的小組。曾吉吉卻並不把他們看成麻煩事,他先把最調皮的同學拉到自己這一組,然後再四處「推銷」另幾個,所以在同學中威信很高。
據新聞晨報報導,學生有出息無疑是對老師最大的安慰。梁老師始終沉浸在對那個「大家的事帶頭做,個人的事抽空做」的好孩子的幸福回憶裡。直到記者小心翼翼地提到那天的事時,她才似乎從記憶中剛剛緩過神來,擦拭著眼鏡嘆息道:「我對他一直有一句評語:心地無私,友情無價。16年前在學生手冊中我這樣寫,現在也一樣,永遠都一樣。」
由於曾家在1988年移民美國後,中國的親友陸陸續續地也搬了過去,因此在老家廣州只有兩個與曾母岑嬌嫻女士情同姐妹的好朋友——劉美新女士和姚金彩女士。她們兩人與曾家有近40年的交情,也是從小看著曾吉吉長大的。為此,晨報記者專程急赴廣州,獨家採訪了她們兩位,同時還找到了曾吉吉上小學時的班主任,得到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資料。(王力為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