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陝西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2020年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和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將嚴查空掛學籍、無學籍就讀等現象,嚴查無計劃、超計劃招生。
這則通知發布之後,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五大名校」數年來,在陝西教育上的獨領風騷,再往深處些,則是家長為孩子上「名校」,爭相不惜一切同那一個個名額博弈的心境了。
五大名校之「名」
西安五大名校是指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鐵一中、交大附中、陝師大附中這五所中學的合稱。能上這幾所中學就基本上意味著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這五大名校則是陝西所有學生家長的夢想。
關於五大名校的是與非在民間有很多討論,有人認為它們的存在提高了陝西中學教育的質量,有人卻認為它們的存在嚴重擾亂了陝西中學教育,助長了擇校熱和亂收費。那麼,它們的「名」何來呢?
衡量一個學校實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考試成績,這個方法很直觀,很容易比較,社會認可度也最高。而五大名校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其實原因非常簡單,生源質量絕對數得上陝西榜首。
生源是考試成績的決定因素,這一點我相信大家不會有太大意見。但是,學校的管理水平和師資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對學生的考試成績能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五大名校作為民辦學校,自主權不可謂不大,它們把公辦學校優秀的教師挖到自己學校來,給他們更高的收入,提供更好的教學條件,還有更優秀的學生在等著他們。作為一個正常教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人生樂趣,和較之公辦學校更高的收入,何樂不為呢?
名校裡的「菸草」旺
偶然聽過這麼個段子:
有人說:好好上學,等你上學成材了,錢也就來了。等這人年紀漸長,娶妻生子,周邊的人告訴他:好好攢錢,等攢個一二十萬,娃讀書的錢也就有了。
這正是陝西教育這塊田地裡所發生著的事情。
作為一個陝西人,你若問他五大名校為何,他說不全也罷,掰著指頭也能說道出兩三個來。五大名校的優勢就是體制上的優勢,公辦學校永遠也無法做到,因此也就無法和它們展開競爭,只能眼睜睜看著和它們的差距越來越大。
因為這五所學校主體上都屬於民辦,除了部分學生不收費外,大部分都需要交納不菲的學費。
從最新發布《西安市民辦中小學幼兒園收費管理辦法》來看,學費實行政府指導價下的分類(一、二、三類)收費管理。
一類收費標準:小學不超過8000元/生·學期,初中不超過 10000元/生·學期,高中不超過11000元/生·學期。
二類收費標準:小學不超過5500元/生·學期,初中不超過7500 元/生·學期,高中不超過8000元/生·學期。
三類收費標準:小學不超過4000元/生·學期,初中不超過4500元/生·學期,高中不超過5000元/生·學期。
這高昂的學費足以讓人望而生怯。
但在陝西,省啥也不能省教育,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家長比比皆是,更何況,還有那些擠破了頭要送孩子進「名校」的人,卯足了勁兒,只為在讓孩子拼個「爹」或拼個「錢」。
五大名校已然成「系」
此前,有文章特意將五大名校及其分校分布情況做了盤點:
可見,這五大名校在已然成「系」。在盤點當中不難看出:西安五大名校所辦的分校,很多都是與房地產項目緊密相關,赤裸裸的程度從學校名稱就能看出來。
民辦學校把教育當生意做,一個個學校遍地開花似的出現,這本是資本的本性。面對民辦學校的商業運營手法,循規蹈矩、追求四平八穩的公立學校絕無還手之力。
「名校」壟斷下的教育
房地產項目借名校「上位」、公共教育資源被用來牟利,中小學與房地產商合作辦學背後,往往存在利益輸送的影子。
「名校」壟斷所帶來的名與利,使得追求經濟效益的民辦名校越來越多,應該體現教育公平性、公益性的公辦學校越來越弱,從「五大名校」壟斷下的教育就足以說明。
時間倒退回十幾年前,西安市曾經還有遠東一中、85中、1中、30中、長安一中等區域名校,五大名校也僅僅一個本部校區,並非一騎絕塵,教育資源相對還是比較均衡。
但隨著民辦性質的改變,五大名校依賴之前的積累,從各地挖名師、挖尖子生,用出色的中高考成績打出名聲,收取高額的學費;又用學費強化師資和優秀學生,形成完整的循環發展模式。
與之相對應的是公辦學校體制僵化,優秀教師得不到更大發展,全面衰敗下去。如此以來,教育資源的不對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就充分的體現出來。
更好的教育在路上
課堂和學校的確能給學生帶來改變,但一個學生的成長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以及學生社交圈的多因素影響。
迷失的不止是教育,還有家長們。唯名校論的教育觀念,已經讓判斷走形,讓家庭懶得思考,完全陷入人云亦云中。
「名校+」確實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添磚加瓦,但實際上,公平均等的教育資源、公正公開透明的教育配置,則更能夠解決一個個擠破腦袋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們的「難題」。
教育是未來,教育建設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俗話說「颳風下雨」。此次省教育廳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2020年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和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如一場風,吹進了陝西教育多少年來未能降雨的旱地裡。
當然,陝西「把教育放在優先位置」的決心和動作絕不止此。
3月下旬,西安召開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會。會上強調,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堅決做到決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高標準推進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上個月開始,公辦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新聞發布會一場接一場,各區縣開發區負責人詳細介紹教育改革工作進度。新建、改造學校項目在建多少?幾月封頂?何時投入使用?學位多少?班額多少?都是必選內容。而這也是民眾最喜歡聽的乾貨。
日前,陝西省教育廳發布的《關於做好陝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管理工作的通知》作出了規定:公辦、民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招生;民辦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禁止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提前、跨市域掐尖招生。可以說,新政直指當下「公弱民強」的畸形現狀。
這一個個步子邁開,且不說將來效果如何,但人們能看到,這個基礎教育配置嚴重不均的教育大省,正在行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嚴正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好的城市必須全力以赴地把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戰略。因此,如果把教育辦好了,就會有好的城市,好的生活。」
這,正是陝西在做的事,也是陝西正著手全力以赴要做的事。
END
編輯:桑辰
審核:秦大叔
版權說明:該文章綜合自陝西省教育廳、升學政策諮詢、塞上翁、西京雜記、四海為家、更長安等。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行為請原創作者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