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1日至4日,第70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iENA)舉行。廣東東軟學院創新團隊、思沃創新管理學院副教授吳信達博士主持的科技創新項目,斬獲1金1銀及波蘭國家特別獎共三項大獎,實現了學校在國際性、重量級發明展上的歷史性突破。
其中,《種苗移栽體及應用彼之種苗培植結構》榮獲金獎、波蘭國家特別獎。該項發明能有效提高植物育苗的存活率,防止育苗移株後原來承載的杯體產生的二次汙染。而《汽車遮罩結構》在發明展上斬獲了銀獎,該項發明能有效防止汽車內板金屬腐壞,還可以作為廣告牌使用產生衍生價值。
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創辦於1948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發明展,其因評審公正、規模宏大、參展者踴躍,因此與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稱世界三大發明展,且位列世界三大發明展之首,在國際上和業界享有最高權威和聲譽。
本屆發明展上,全球多個國家數萬件作品經過各個賽區的遴選,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800多個高水平項目取得發明展入場資格,最終僅有28個項目獲得金獎。
「我校創新團隊經過國際評審委員會的專業評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斬獲三項國際大獎,充分體現了廣東東軟學院師生在國際科技發明業界的領先水平,為今後學校在國際層面上實現高校與業界的產學研合作、技術轉化、引領科技產業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思沃創新管理學院院長蔡博文表示,國際發明展是展現高校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平臺。希望同學們積極參加SOVO跨界實驗室的創新平臺,爭取明年在世界三大國際發明展上有進一步的突破。
產教融合碩果纍纍
「以創新的思維,用科學的工具,解決中國的農業與能源問題」,這是思沃創新管理學院副教授吳信達博士主持的農業科技創業項目工作室的一個口號。從今年9月開學至今,吳信達博士已代表我校在世界發明展(佛山)、國際發明展(澳門)、iiic國際創新發明展(臺灣)、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德國)捧回多個金獎。
此外,在短短2個多月的時間裡,吳博士組建的師生團隊已經與廣東、湖南等地的4家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意向,其指導的兩家虛擬公司即將入孵18mall註冊實體公司。這些成果都是我校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跨領域實踐創新課程的一個縮影。
今年10月,16級物流管理專業的王小璐和莫嘉敏在吳博士指導下完成了《解決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項目,並參加了2018第九屆lll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最終斬獲銀獎。為了備賽,兩位同學在完成專業學習之餘還要擠出時間準備參賽材料,連國慶假期都沒有休息過。
「印象最深的是國慶假期的某一天晚上,半夜兩點還在跟老師溝通修改材料。我們修改了很多次,當時覺得很崩潰。」在王小璐眼裡,吳博士是個「夜貓子」和「工作狂」,手機24小時不關機,即使到了深夜也會在微信上跟他們討論項目。
「老師每天都找我們談項目。有時候我以為我做的很完美了,老師還是能挑出很多毛病。雖然過程中有很多挫折,但是當我們堅持下來做出成果以後就覺得很有成就感。」莫嘉敏說,參加跨領域的項目研究,不僅拓寬了她的知識面,開拓了眼界,還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對於像王小璐這樣跨領域學習的同學而言,一開始也許感到有些吃力,但在老師們的循循善誘之下,大家逐漸找到其中的樂趣。「吳博士講課很輕鬆,不會跟我們說這個項目很難,相反會用通俗的語言引我們入門,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激發大家的興趣,鼓勵我們自主探索,廣泛地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王小璐說。
成立八大跨界實驗室
除了有吳信達博士主持的農業科技創業項目工作室外,今年思沃創新管理學院還聯動各系部成立了先進能源材料與數據整合研究室、AI智能創客工作坊、金融科技與風險管理工作室、數字藝術與數字營銷工作室、農業科技創業項目工作室、家族企業傳承創新調研室、跨境電商工作室、社會企業創新實驗室。這八大創新實驗室以跨界、跨學科、跨領域為理念,由校內外的導師主持和帶領,讓學生進一步接觸、學習前沿創新理論和技術,完成企業實戰項目,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在實驗室裡,各個院系的學生自由地參與進來,通過項目制學習,利用實際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一起實現創新實踐。
「跨領域學習是一個新的嘗試。我們希望同學們的創新實踐不僅是掌握了知識,而且能解決實際問題。 」吳信達博士表示,從前的教育都是以老師為本位,老師講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如今則是大力推進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課堂教學革新。希望透過以問題解決為基礎的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後,廣東東軟學院將繼續貫徹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策略,落實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的文件精神,積極參與國際性創新創業競賽,深度融入全球創新創業浪潮,使「雙創」成為學校在國際合作中的亮麗名片,繼續向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通訊員:劉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