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10月24日刊文評選出迄今為止影響科學界的十大「超級」術語:
10、超音速(Supersonic):恩斯特·馬赫,1887年
顯然,supersonic最初用於表示頻率高得人耳聽不到的聲音,而現在這個意思用ultrasonic(超聲的)來表達。這讓該術語的歷史變得複雜起來。這項有關特定介質中發射體的飛行速度快於音速的開創性研究是由馬赫和他的合作者進行的。
9、超我(Superego):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世紀初
最初「超我」是指某種類似於道德觀念的東西,即阻止你內心的「獸性」產生衝動的東西。如今「超我」一詞更多地被用來形容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
8、超對稱性(Supersymmetry):葉夫根尼·利希特曼、尤裡·高爾方德,1970年;尤利烏斯·韋斯、布魯諾·祖米諾,1973年
這是一段複雜的歷史,但是把物質與力聯繫起來的新的對稱性概念最早來自於蘇聯人利希特曼和高爾方德。不過,韋斯和祖米諾的論文受到的關注要大得多。
7、超弦(Superstring):加布裡埃萊·韋內齊亞諾,1968年;南部陽一郎,1969年;倫納德·薩斯坎德,1969年;霍爾格·尼爾森,1970年;皮埃爾·拉蒙、安德烈·內沃、約翰·施瓦茨,1971年;還有其他許多科學家
實在不希望漏掉任何人,但是這樣的話名單會沒完沒了。最初人們只是稱之為「弦」論,但是拉蒙、內沃和施瓦茨三人把它與超對稱性聯繫到一起,並在「弦」字之前加上了「超」字。
6、疊加(Superposition):埃爾溫·薛丁格,1935年
這個詞有許多科學含義,但在這裡指的是量子疊加原理。儘管這一理論最早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末,也可以將之歸功於薛丁格,因為他用著名的「薛丁格的貓」來解釋這一概念。
5、超大陸(Supercontinent):阿爾弗雷德·魏格納,1912-1915年
天文學家出身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確立了「超大陸」的概念。「超大陸」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它未必要求把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連到一起)。魏格納設想它是一塊由地球上現存的所有大陸組成的巨大陸地。
4、超導(Superconductivity):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11年
卡末林·昂內斯發現水銀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失去電阻。不久他又發現其他許多金屬,如鉛和錫,也會在如此低的溫度中失去電阻。
3、超流態(Superfluidity):威廉·基森等人,20世紀30年代;彼得·卡皮察,1938年
基森和合作者觀察到液態氦在冷卻至絕對溫標2.17度以下時顯示出異常的流動性,包括穿越微小關隘的能力。卡皮察進行了實驗並通過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篇簡短論文報告了自己的分析,他在文中創造了「超流體」一詞來描述處於超冷狀態的氦。
2、超級計算機(Supercomputer):數據控制公司,1964年(也許)
技術圈的說法是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為數據控制公司1964年生產的CDC6600。它被稱為「超級」是因為它的速度比當時的其他計算機快很多。不過且慢,國家安全局的絕密文件聲稱美國總統艾森豪在20世紀50年代曾批准過一項開發「超快速計算機」的計劃,但國家安全局稱該計劃「沒有直接產生出任何機器」。
1、超新星(Supernova):第谷·布拉赫,1572年;沃爾特·巴德、弗裡茨·茲威基,1931年
當一顆暗得無法被看到的恆星突然變亮時,它看上去像是天空中的一顆新星,因此第谷·布拉赫在1572年有關超新星的報告中稱之為「新星」。巴德和茲威基193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使用了「超新星」一詞,並在1934年以此發表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