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津市人社局公布《關於給予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集體)脫貧攻堅記大功獎勵的決定》,給予7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記大功,薊州區楊津莊鎮半壁店中心小學高級教師蒙德光名列其中。這位薊州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憑藉什麼從成千上萬前往西部支援的工作人員中脫穎而出被記大功?
六年前,蒙德光隻身萬裡援疆,一年半的期限到期後,他主動做出了延長援疆時間的決定,並動員妻子周秀英也到和田工作。三年的期限到期後,夫妻二人再次做出驚人舉動,又主動延期三年。蒙德光和周秀英用堅守表達了天津教育人關心西部發展的熱忱之心,也用實際行動點滴灌溉民族團結之花盛開。
音樂老師語文教得也很好
2014年2月,帶著對新疆音樂的嚮往和援助新疆的責任,天津市薊州區半壁店中心小學音樂教師蒙德光報名援疆。當年2月22日,蒙德光抵達新疆和田于田縣第一高級中學,開始了他的援疆之旅。
在于田縣第一高級中學,他最初承擔音樂課教學,作為從教多年的音樂老師,面對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學生,儘管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他依然很快地投入到工作當中,融入到學生之間。在課上,他教學生音樂知識、樂理、器樂、聲樂;在課下,學生教他維語歌曲、舞蹈,他用音樂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
完成自己本職教學工作後,善於思考的他經常問自己:「我到新疆來到底為什麼?」「作為一名援疆教師,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就算完成任務了?我究竟應該給當地的學生帶來什麼?教育援疆的意義又是什麼?」為了散發更多的光和熱,在音樂教學之外,他主動承擔了高一5班的漢語教學任務。
新的教學科目,新的挑戰和壓力。一方面,蒙德光每節課後與學生交流,徵求意見,尋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他認真總結學生的變化,歸納總結學生的知識弱點,立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在他的努力下,班級的成績一直在不斷提升。學生們也非常喜愛這個快樂、溫暖的蒙老師。蒙德光還積極參加學校漢語組教本課程的編撰,完成了《戲曲藝術的文化性》和《稱謂的研究》兩個專題。
夫妻齊心上演支教屆的「夫唱婦隨」
一年半的時間轉瞬即逝,援疆技術幹部中期輪換到來,蒙德光放不下朝夕相處的同事,捨不得天真活潑的學生。經過再三考慮,他主動做出了延長援疆時間的決定,並動員妻子周秀英也到和田工作。
妻子周秀英同樣是教師,自丈夫援疆後,她既要照顧四位老人,還要操心雙胞胎女兒,家有難事時,對丈夫報喜不報憂,讓他安心工作。
電話中,她總是聽丈夫說新疆人民多麼熱情樸實,學生多麼可愛純真,讓她也對援疆心生嚮往。當蒙德光說起延長援疆的打算後,周秀英堅定地支持了他的決定,並把老人託付給兄弟姐妹照顧,將孩子安頓在學生宿舍,和丈夫一起來到了于田縣。
到了于田後,周秀英才知道,援疆生活並非只有丈夫電話中描述的快樂,還有他沒有訴說的艱辛。
由於水土不服,剛到于田,周秀英就大病了一場。蒙德光心疼妻子,也擔心她身體吃不消。而周秀英心中有股不服輸的勁,為了讓丈夫放心,她每天都加強體育鍛鍊,調整身體狀態,很快適應了,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她精心備課,認真上課,課下耐心輔導學生,主動家訪。同時,她還利用課餘時間和學校的維吾爾族教師積極溝通,向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民族舞蹈,很快與大家打成一片。「不求轟轟烈烈,只求我們能為于田的教育事業做出一點貢獻。這樣,我們夫妻倆的人生就更有意義。」周秀英說。
在一千多天的堅守中,三年的援疆任務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蒙德光和周秀英並沒有打算放下「援疆」的責任,再留三年,是他們當時共同的信念。
與維吾爾族群眾「結親戚」,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第九批天津援疆工作開始後,蒙德光和周秀英又一次踴躍報名,再赴南疆。這次援疆是在建設兵團十一師三中。他們夫妻倆早已制定好計劃:用這三年時間把內地先進的教學理念傳授給新疆的教師,並搭建起天津與新疆教師交流的橋梁,讓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源源不斷輸送過來,助力兵團教育事業。
在校園傳授知識的同時,蒙德光和周秀英倆人還到阿克蘇地區(沙河鎮)五團三連與維吾爾族群眾結了「親戚」。能有個少數民族「親戚」,蒙德光夫妻非常高興。
那天,他們5∶30就冒雨出發,乘坐近一個半小時的飛機,然後又換乘汽車,於10點來到了五團(沙河鎮)三連連部。
不顧旅途勞累,他們與五團的領導及維吾爾族群眾一起參加升國旗活動,在三連的黨員活動室重溫了入黨誓詞,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與自己的維吾爾族「親戚」交談過後,互贈禮物,一起吃抓飯、唱歌跳舞。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他們在當天連夜返回。離別時,維吾爾族「親戚」緊緊地握住他們的手久久不放,離別的話說也說不完。
此後,蒙德光夫妻多次看望「親戚」。每次「走親戚」,都給「親戚」購買大米,白面,羊肉,牛肉,雞蛋,牛奶等禮物,並帶著真心、真情與結親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
白天,同親戚一起餵羊,餵牛,摘棉花,一起包餃子,做拉麵,一起吃飯;晚上和大家圍坐在火炕上一起學習十九大報告,給大家講解黨的好政策,講民族團結,表達對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擁護和愛戴。通過與當地各族群眾交朋友、結親戚,有效增強了當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促進了民族團結。
感動、快樂、忙碌讓援疆生活充實且快速,轉眼間,第二個三年的援疆任務又要結束了,因為家裡還有需要他倆盡孝的老人,這次,他們要離開工作生活六年的第二故鄉了。六年的時間,蒙德光和周秀英經受住了困難的考驗,在全新的環境中開展工作並做出成績,樹立了天津支教教師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認可。
六年援疆路,一世援疆情。「無論走到哪裡,都影響不了我們對新疆的熱愛,無論在何方,用何種方式,我們都會為新疆發展盡綿薄之力。」蒙德光和周秀英深情地說。
來源| 天津教育報
編輯| 袁敏
製作| 融媒體中心
歡迎分享轉發
轉載須註明來源掌上薊州(ID:zsjx022)
投稿郵箱:2292550465@qq.com
山水薊州
京津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