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早上起床上幼兒園,上學,家長火急火燎的,孩子不溫不火,慢慢吞吞,你催他,他還生氣、委屈;
² 放學回家,一說寫作業就各種造,各種心不甘情不願;
² 兩個小時,寫不到10個字,拖拖拉拉,越催越慢,再催就生氣;
² 起床慢、吃飯慢、做事慢、學習慢....
家有同款孩子的請舉手!
你急他不急,等於你白急
孩子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這是為什麼?
在解決孩子行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引起孩子行為拖拉的原因有哪些:
1、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對所做的事情,沒有興趣,不想做,或者是感覺到有壓力,用拖拉進行逃避
有些孩子,包括大人,當他們面臨一些超過他們能力之外的事情的時候,就開始退縮,失去興趣,他們不想做任何證明自己不能勝任、缺乏能力的事情,因此用拖延將自己保護起來。
這個特別明顯的就是,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因為「有困難」而失去興趣,同時,也很容易因為「太難、不會」而產生壓力,繼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為:拖拉、小動作多、各種狀態頻發。
3、因為反感大人的催促,故意拖拉對抗
成人因為對孩子所做的事情,並沒有認真的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評估和分析。大部分家長習慣性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
大人常做的事情就是:武斷的判斷、粗暴的催促!
孩子們因為無法克服面對的困難,又無法獲得大人的理解,只能通過拖延來進行消極抵抗。
你催歸你催,我自巋然不動
孩子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怎麼辦?
無論是做遊戲,還是學習,還是基本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從小養成:做一件事就認真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再做另外一件事情。
說到底就是:
吃飯時間就要好好吃飯,不可以一邊玩一邊吃,因為如果我們不好好吃飯,那麼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就要開始收拾餐具,那麼就沒有吃了;
午睡的時間,就要按時睡覺,即使我們睡不著,也要躺下來休息,不可以大吵大鬧影響別人休息;
可以吃零食,但是不能在吃飯之前要求吃零食;
因為早上要準時起床上幼兒園,所以,晚上要準時睡覺;
......
好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就不會出現拖拉、任性的行為。
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知道既定的規則是什麼。
家長不需要為孩子每一次的拖延行為糾結,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及時提醒孩子就可以了。比如:
根據時間表,上午9點到10點是學習時間,10點到11點是遊戲娛樂時間。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拖拖拉拉,不認真,開小差,那就可以適當的提醒孩子:如果到了10點鐘,你的這些練習還沒有完成,那麼,11點就來不及下樓去玩了哦。
讓孩子知道,每一個時間段的任務都要按時完成,這樣,才不會影響下一個時段的任務。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需要評估的是:
每一個時段的任務是否合理;同時,觀察孩子在這個時段,是否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繼而影響他完成階段性任務。
比如:
我們給孩子規定了,在9點到10點這個時間,要完成20道數學題的計算。
但是,孩子可能因為不熟練,或者是在這個過程中,某一道題特別難,卡住了。
在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及時介入,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困難。
而不是冷漠客觀的做個計時器。
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拖延的時候,不是客觀的幫助孩子尋找拖延的原因,也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引起拖延的困難,而是一味的催促:
引起孩子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對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正在做的這件事,太難了,孩子覺得有壓力等等
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幫孩子解決這些困難,催促,就根本沒有效果!
解決孩子拖延,最根本的辦法是:
1、幫孩子降低困難,分解目標,從克服一個一個小困難,到逐漸克服一個大困難
孩子在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如果出現分神、頻繁的小動作、各種喝水上廁所等要求的時候,我們就要主動問問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難了?
確定了孩子在學習的時候遇到困難,作為家長,不是馬上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和孩子分析,引起這個困難的點在哪裡,分解一下這個困難,然後,讓孩子自己從分解的目標當中入手,逐步解決問題和困難。
2、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因此獲得成就感,從而對學習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產生持續的興趣及熱情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通過幫孩子降低困難,分解目標,但是依然讓孩子自己去完成,這個過程,對於孩子來講,就是一種有跨度的挑戰,一旦成功,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自我認可。
這種感受和體驗,會讓孩子保持一種持續的熱情和興趣。這種熱情和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讓孩子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進入下一階段更難的目標挑戰。
越催越不急,這就是孩子的抵抗
總結:改變孩子行為拖拉的,從來都不是靠家長的催促、吼叫、責罵,而是來自孩子內心自發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