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飽含哲理的一首詩,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0-12-20 品詩賞詞

春天裡雨水較多,三月的雨密得像牛毛,淅淅瀝瀝地灑在田野和樹林,那些在冬天裡快要枯竭的溪流河汊,經過幾場春雨,立刻都變得豐盈起來。河邊的楊柳似乎也歡樂地迎接這難得的景象,扭動著腰肢快樂地起舞。宋代一位詩人正要出行,一場春雨助力,讓他暢遊無助。

泛舟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於考證,長於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通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這首《泛舟》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

這首詩通俗易懂,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裡,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於是,很自然地聯想到在這之前的天旱時節,因為水流減落而難以承受大船的運載,只好藉助牽夫們艱難航行的情景。

兩相對比,不免喜從中來,從而寫下了「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輕鬆之感。讀了此詩,我們也仿佛身在船上,與作者一起經歷了這次航行一樣,心中產生一陣輕快的感覺。一首絕句,篇幅有限,我們不能要求它承擔力所不及的超負荷內容,但簡單的話語,卻寓意深刻。

此詩注意發揮絕句之長,把中心內容限制在泛舟這一點上,不貪多務得,不作過分渲染,而是以簡潔明快的筆法道出,同時將形象的描寫與議論性敘述結合起來,從而巧妙地完成了藝術表達的任務。語言本色、平易,不假雕飾,也與表現手法相統一,顯得十分流暢,毫無吃力之感。

一艘大船在小溪裡是無法前進的,而在波浪滔天的大河中卻行走自由,毫無阻隔。詩人從親身經歷中得到靈感,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讀者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此詩是以泛舟喻學,很多事情千思萬索,及至悟來,不思不勉,自然而然,從容中道。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兩句詩飽含哲理,回想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從一開始不熟悉到了解,又從陌生到精通,其中也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但唯有經歷了,才能得到經驗,有時必要的失敗反而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和更智慧,而這一切都需要踏踏實實地靠親身實踐去摸索,更需要不斷地感悟。

相關焦點

  • 詩詞在考試中會怎麼考:「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是誰?朱熹2.「程朱理學」包括哪幾個著名人物?程顥、程頤、朱熹3.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
  • 滿分作文 |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世間盛傳牛頓被蘋果砸中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我以為也只是流傳罷了,不想幾所大學竟已經將枝條移植了來,幾所大學的莘莘學子將「有可能被砸中牛頓的蘋果砸中」。牛頓自然不可能被砸中後突然總結出一條經典定理,他在探求真理的路途上疾馳,卻在終點遇到了詢問謎底的獅身人面。墜落的蘋果與牛頓充滿智慧的腦袋相撞,獲得的靈感也只是最後謎語的答案罷了。科學的探索永遠是一個個堅實的腳印,「牛頓的蘋果」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之後造就成功的百分之一的靈感,而非一步登天,造就奇蹟的法寶。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這種哲理詩是哲學家在觀察大自然過程中的「突然感悟」,以詩歌的美學形式呈現出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 74期詩詞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春日》宋代: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 經典:18首最美哲理詩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或事理的詩。哲理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
  • 「雲谷老人」朱熹十句勵志名言: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語出宋·朱熹《觀書有感》。要問那池塘中的水,為何那樣清澈?那是因為在那池塘的上遊,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淌進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只有不斷地吐故納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2. 為學需先立志。語出南宋·朱熹《朱熹語錄》。
  • 蘇軾最有名氣的一首詩,小學生都會背,最後14個字飽含了人生哲理
    說起來蘇軾的詩並不多,但確實所作的詩皆被後人傳頌。今天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蘇軾最有名氣的一首詩,這首詩可以說連小學生都會背誦,最後的2句14個字更是飽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且看全詩: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蘇軾在神宗元豐七年在去往汝州赴任時,與朋友一起遊歷廬山後所寫。自打蘇軾大大被貶黃州後蘇軾有很多時間用來與友人一起遊山玩水,看透了人世滄桑後的蘇軾大大寫下了很多曠達的詩詞,而且不同於往日,他的詩詞更多了一份人生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們今天一起品讀的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實這應該是一組詩。不光是這一首《半畝方塘》: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應該是《觀書有感》的第一首,還有第二首也非常棒。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 "勸學詩",一定要寫幅給孩子
    古往今來,很多積學碩儒都曾寫過膾炙人口的勸學詩,如陶淵明、顏真卿、朱熹、陸九淵等等,均有勸學名句傳世。而這些勸學詩也多成為書法家寫入書法作品的絕佳素材。如果您有空,就為孩子寫上一幅勸學詩,為孩子的上進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吧!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 蘇軾這首詞是宋詞「高格局」的見證,句句飽含哲理,可謂詞中有詩
    在蘇軾看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入詞,甚至幾乎無不可入。詩可以有多樣表現,那麼詞也應該和詩一樣,因為終究它們都屬於文學題材,都是以詩賦的藝術形式存在的。所以蘇軾掙脫了舊式宋詞的束縛,衝破藩籬;倡導詞中有詩,寫詩之所能寫,把宋詞格局充分拓寬,將其推到可與詩並肩的地位;我們今天這裡所要欣賞的蘇軾的這首詞,就充分見證了這一點。
  • 25首哲理詩詞,首首經典,一不小心就成為千古名句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或事理的詩。哲理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詩詞君分享25首哲理詩,每一首都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首都有一個名句,哪一首啟發了你呢?0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