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2020-12-14 王家無限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

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

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

這種哲理詩是哲學家在觀察大自然過程中的「突然感悟」,以詩歌的美學形式呈現出了。

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

欣賞以下五首朱熹哲理詩,既能感受詩歌之美,又能體悟理趣之妙,不失為一種享受。

1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簡評:這首詩表面寫春天風光無限,實際上是不著痕跡地闡述一個哲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

朱熹《春日》

2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簡評:這是一首借景喻理、極富藝術哲理性的詩,道出了「流水則清,死水則濁」的人生哲理。

朱熹《觀書有感其一》

3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簡評:這首詩以「船」「水」的辯證關係,點出了一個淺顯而又富含哲理的道理——「無水船難行,有水自在行」。

朱熹《》

4偶題三首·其一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簡評:這首雨中偶感的詩,道出了雲、雨、水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微妙關係——雨從高處的雲中來,雲從低處的水中來

朱熹《偶題三首其一》

5偶題三首·其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簡評:這是一首探秘水源的感悟詩,在探尋中感悟出了一個道理——不必苦心尋找流水的真源頭,但須有一顆欣賞沿途風景的心靈。

朱熹《偶題三首其三》

相關焦點

  • 六首著名七言絕句,唯美有意境,堪稱千古絕唱!
    八首著名七言絕句,唯美有意境,堪稱千古絕唱!《春日偶成》程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這首詩描寫春天的景象和詩人郊遊時的愉快心情,同時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開頭兩句寫雲淡風輕、花繁柳綠,仿佛「人在畫中遊」。第三、四句別出心裁,從揣測旁人對自己的看法入手,委婉地抒發自己的心境,表明自己並非學少年偷閒春遊,而是在這遊樂中體會到追求平淡的生活哲理,對自然及宇宙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一、《泛舟》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首詩,是把泛舟比方學道的。二、《觀書有感》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人雖是南宋有名的理學家,但這首詩卻寫得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富有理趣。
  • 朱熹這首詩寫得很巧妙,整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一句另有深意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詩作顯得別具一格,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寥寥數語,但是卻意境高遠。朱熹同樣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這首《春日》最為大家熟知,而且這首詩寫得很唯美,整首詩一氣呵成,只有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美得令人驚豔,對於這樣的作品,我們自然是不容錯過,無論過去讀過了多少遍,那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史上最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含千古名句!
    今天狗子就歸納了史上最為經典的五首「讀書」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勸學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正是認識到刻苦讀書的道理,顏真卿才會作此《勸學》詩以勸勉子弟後人勤學苦讀!一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通俗易懂富含哲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 王之渙雖僅6首詩傳世,但一首「絕句之最」,一首「五絕之最
    但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然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雖僅傳世6首,就有兩首詩耳熟能詳,堪稱千古絕唱,說婦孺皆知亦不為過。《涼州詞二首·其一》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
  • 唐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出自一詩僧之手,一般人則是感悟不到!
    唐朝的詩人儘管在創作時,還是以抒情為主,大部分也都是表達了內心的一種情緒的發洩,但有的詩人不一樣,他還是會融入進自己的哲理,從而也使得這些作品中同樣的意境高遠,也是有著深厚的哲理,使得我們在讀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也是會陷入深深的深思之中。
  • 幾首有意境的飲酒詩
    詩與酒,酒與詩,在詩人的心裡密不可分。詩即是醇酒,酒即是好詩。飲酒作詩,一吐心中塊壘,作詩飲酒,一訴心中激情。可以說,只要是真詩人,都是愛酒之人。詩人好酒只是在酒中尋詩,絕非貪杯之徒。從古至今,每位詩人至少寫有一首飲酒詩,仿佛酒就是他們書寫的墨汁,在詩人手中盡情揮灑,塗抹著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歷代沉迷於酒中的詩人多如繁星,各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莫過於晉·陶淵明、唐·李白、宋·蘇軾、明·唐寅。他們都寫出了最有意境的飲酒詩。
  • 經典:18首最美哲理詩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或事理的詩。哲理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
  • 朱熹67歲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值得你一讀再讀!
    所以宋詩中要麼是整首詩都蘊藏著哲理,要麼在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同時暗含哲理。而我們品讀宋詩的時候,就不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像蘇軾《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陸遊《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都是宋詩中膾炙人口的哲理名句。
  • 《錦瑟》是李商隱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晚年所作總結一生的詩
    他廣泛繼承前人、特別是發揚了杜甫的藝術精神,又創造了個性極為鮮明的優美詩風,人們把他和同時代的詩人杜牧並稱為「小李杜」,又把詩風相近的溫庭筠與之並稱為「溫李」。李商隱擅長七律、七絕,文採富麗,構思精巧,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特別是他的無題詩,這些詩往往描寫纏綿徘側、刻骨銘心、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細膩婉轉、意境朦朧、曲折幽邃、豐富瑰麗,吸引並徵服了無數讀者,對後世詩人產生了很大影響。
  • 詩的妙趣,詩的魅力,通過王維《辛夷塢》慢慢感受
    詩的題目是《辛夷塢》,王維為什麼要寫芙蓉?原來,王維在暗中賣弄了一下他的文採。辛夷花的顏色和花型很像芙蓉,王維用帶芙蓉花代指辛夷花。王維這樣寫,還是不想讓詩過於平淡。一首詩,如果起筆平淡了,以後再拔高升華會有突兀感。王維運用典故、修辭的技巧,讓這首詩能夠引起文人讀者的興趣。
  • 朱熹飽含哲理的一首詩,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泛舟宋代: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於考證,長於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通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這首《泛舟》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這首詩通俗易懂,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裡,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
  • 陶淵明最不該被忽略的一首詩,其詩包含三大哲理,讀之受益終生!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陶淵明一首比較冷門的詩——《雜詩》。我們可能常把記憶留駐在陶淵明先生的山水田園詩上,比如《歸園田居》、《飲酒》等瀟灑、自在的詩詞。而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詩,可能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都沒有真正去深入理解過它所蘊含的真正含義。
  • 劉禹錫最經典的一首詩,寫盡世間的繁華與落幕,給人大徹大悟之感
    那劉禹錫的很多作品都有著這樣的哲理,例如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便有兩句充滿哲理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而這兩句詩也是寫得極為巧妙,充滿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另外他的這首《浪淘沙·其八》,同樣也是一首很有哲理的詩作,整首詩也是看上去寫得平淡無奇,但是那一份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呼之欲出,「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也正是劉禹錫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而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打動我們,從而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 【100首最美英文詩】3.深邃的哲理詩《 未選擇的路》
    雙語文摘「最豐盛的語言文化大餐
  • 這首描繪秋江之景的詩,意境很美,折射出詩人林逋之清新脫俗!
    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魚船。這詩句子簡單明了,這也是宋詩的突出特點,通俗易懂。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追求「以詩入畫,以畫入詩」的意境。這首小詩雖然簡簡單單,卻很輕鬆的令人眼前浮現出一幅秋江風景圖,白描手法運用嫻熟。而且一點不賣弄,只是詩人碰到的秋江之景, 隨手定就,不落俗套。
  • 大唐王朝,到底哪首詩詞最負盛名?有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然而他們的詩作,就是大唐最猛的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那個文化鼎盛詩歌正源人才輩出的大唐社會裡,好詩實在是太多,猛人也實在是太多了。雖說最負盛名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但也並不代表他們的每一首詩就是全唐詩中的一、二、三名。
  • 名帖賞析 |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紙本手卷
  • 《二十四詩品》表達的是關於詩的哲理,同時又是具有哲理的詩
    《二十四詩品》表達的是關於詩的哲理,同時又是具有哲理的詩,它以詩筆寫詩論,以詩體談詩意,本身就是精湛的藝術品,體現了司空圖豐富的創作和鑑賞方面的經驗和體會,是司空圖慧眼慧心的表現。《雄渾》中「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衝淡》中「遇之匪深,即之愈稀」,《綺麗》中「濃盡必枯,淡者屢深」,都是對立辯證的。這一論述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中國傳統形神統一、虛實相生的辯證法。以形寫神,「離形得似」,形神兼備,強調神似。不僅是風格的分類,還包括表現手法。司空圖重視詩人的獨特感受和構思特點,推崇真切的體驗,重視內在神態,崇尚自然風貌,講究意境和詩的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