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也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如果沒有唐詩的中國文學,那應當說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也正是由於有了唐詩,才使得我們的文學更加的豐富,也更加的厚重。整個唐朝的詩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自信,而這樣的一種自信,也正是當時由於國家的強大。這也使得很多的詩人,他們可以醉心於文學,可以在文學中表達自己的理想,以及感悟人生,這也使得唐詩裡有很多充滿了哲理的名篇。
哲理其實看似空洞的一個概念,但是只要一個人擁有了思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會去思考,那這對於這種哲理,也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唐朝的詩人儘管在創作時,還是以抒情為主,大部分也都是表達了內心的一種情緒的發洩,但有的詩人不一樣,他還是會融入進自己的哲理,從而也使得這些作品中同樣的意境高遠,也是有著深厚的哲理,使得我們在讀了這樣的作品之後,也是會陷入深深的深思之中。
那麼說起唐詩最有哲理的詩,那自然要數惠禪師的這首《菩提偈》,這首詩看似上去寫得很一般,可是只要細細品來,我們則是會發現此詩,其實是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作為一位詩僧,現實生活中的據說他並不識字,但他能夠寫出如此偉大的一首詩,主要還是由於他高深的思想,以及內心的虔誠之心。
《菩提偈》唐代: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惠能從小也是家境貧寒,於是被他家人送到寺廟出家,此後他一直跟著黃梅五祖弘忍學習佛法,並最終得到了他的真傳,而他寫這首詩時,也正由於當時的黃梅五祖弘忍年老,想要找一個人接替自己,於是讓手下的弟子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於是幾大弟子,紛紛寫下自己的感悟,最終由於惠能寫下了這首《菩提偈》,獲得了肯定,也就使得他最終成為了禪宗六祖。
關於這首《菩提偈》,最早是見於《壇經》裡面關於惠能有很詳細的介紹,而這首詩也是惠能最著名的一首作品,雖然他本人並不識字,可是他有著極高的悟性,從而才能夠令他在信手拈來間,便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充滿哲理,而又有悟性的詩作。也正是這一首詩,不僅讓世人看到了一個極有天賦的惠能。
那他的這首詩也是很直白,如果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很多人都懂,但是想要真正地理解這首詩,還是需要人生的歷練,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感悟到作品中的精髓。其實這也正是唐朝詩僧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許多的僧人,他們可能並不識字,可是他們身上的那種悟性,卻是無人能及。而惠能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悟性,主要還是由於他內心的虔誠之心,以及跟著師傅耳濡目染,從而才會有這麼了不起的成就,最終寫下了如此有哲理的詩作,從而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
這麼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應當值得去一讀,而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作中的那一份哲理,從而使得我們能夠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也能夠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