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僧志南最經典的一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卻可謂是字字珠璣!

2020-12-24 塵世曉書僮

中國古代的詩人,大部分是來自於上流社會的文人士大夫,因為在那樣的一個封建時代裡,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才有可能成為詩人;唯獨只有少部分是來自於底層,這些人可能也受過教育,但是他們卻並不是傳統的文人,例如一些底層的女子,還有就是僧人。那在這兩者之間,很顯然僧人中最終成為詩人的,也是有不少,而且他們的作品,也同樣的寫得很是經典。

那說起中國古代有名的詩僧,南宋時期的志南,可以說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雖然只有一首詩留存於世,可是他卻是僅僅憑藉這一首詩,卻是成為了南宋時期最出色的詩僧,那便是他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這首詩通篇看似信手拈來,卻可謂是字字珠璣,讀來當真是令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一讀。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用詞極為講究,通篇更是營造出了一種自然之美,詩人並沒有刻意的修飾,完全是以一種非常簡練,也非常的直白的口吻,描繪了自己當時的所見所聞,讀來更是朗朗上口;並且這首詩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僅僅是開頭的兩句,便是足以令人驚豔,這也正是此詩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

其實很多的作品,儘管用詞極為華麗,不時還堆砌一些典故,應當說這樣的作品,儘管寫得很優美,但是讀來卻是總感覺有些彆扭,可是唯獨那些不經修飾的作品,則是最能夠體現出詩作的精髓來,那志南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無疑是這方面,最令人感動的一首作品。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初讀這兩句,可能會覺得過於平淡,但是也正是這種平淡,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遠處的江面上,那些漁夫把小船,用繩子拴在那古樹身上,手上的杖藜則是扶著我走過橋東去。這短短的兩句,便是立馬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老者,獨自拄著拐顫顫巍巍地走在路上。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最後兩句更是描繪的如詩如畫,詩人進一步地描寫到了當時的一見聞,以及自身的感受,這樣的一種描寫,立馬使得這首詩顯得更為生動,也更加的優美;每當到了春天,那陽春三月間,路兩旁的杏花,這個時候便是要開放,此時天上正下著綿綿細雨,雨點猶如花瓣一樣全部落到了我的身上,春風更是吹拂著我的臉龐,這樣的春風最是令人沉醉,風中帶著清新的楊柳氣息。

志南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通篇描繪的生動有趣,詩人完全是在描寫現實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和風景,可是詩人卻是以一種非常的詩意的方式,把這種看似很平凡的事物,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也正是此詩最讓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作所獨有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南宋詩僧志南的這首詩,寫得生動有趣,真正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當然在這三類人當中佔主導地位當然是那些傳統文人,他們也是最有文化的一批人,這些人不僅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在文學的創作上,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實我們會發現詩歌裡,除了這些傳統的文人之外,一些青樓女子和僧人的作品,有的時候也是寫得非常不錯,例如南宋時期的著名詩僧志南,他就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學識也是了不起。
  • 詩僧志南踏了一次青,寫下一首詩,詩膾炙人口,僧名垂千古
    春天景色迷人,感染人們春心蕩漾,春暖花開;春天是詩一般的季節,春天能開禪一般的境界。絕句南宋: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是南宋詩僧,志南是法號,生平不詳,他僅有這一首七言《絕句》。詩膾炙人口,極富禪趣,幽深寧靜,僧因此名留千古。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杆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 詩意禪意,南宋詩僧志南代表作《絕句》
    志南和尚在南宋詩壇名氣很大,據說朱熹很喜歡他的詩作。有個叫趙與虤的評論家稱讚志南的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這首《絕句》就是他的代表作。後人覺得叫「絕句」的詩作太多了,根據詩意給這首詩起了一個新名字叫《春遊》。不過,這個名字並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詩中禪意,幾乎沒人用這個名字。
  • 志南和尚在南宋詞壇並無一席之地,但憑藉一首《絕句》永載史冊
    志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寫出好詩的僧人,短短一首詩就把自己名字載入了史冊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饒二泉)諸人的風頭那麼前。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捲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書生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
  • 僧人志南:一首絕句詩,便在詩壇留下大名,說杏花雨、楊柳風之美
    同樣,僧人志南和尚也是這樣一類人。唐宋時期,那些看破紅塵的出家人,往往喜歡和文人雅士來往,或飲茶、或講道、或往來作詩,總之,精神生活非常豐富,像佛印與東坡的故事,早已經成為了歷代人們傳頌的佳話,這種能寫詩的僧人,人們往往稱之為「詩僧」。
  • 杜甫,王庭筠,吳濤,志南,楊萬裡,一人一首絕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絕句【作者】王庭筠 【朝代】元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絕句【作者】楊萬裡 【朝代】宋楓老顏方少,山晴氣及昏。舊貧今更甚,已冷幸猶暄。
  • 唐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出自一詩僧之手,一般人則是感悟不到!
    哲理其實看似空洞的一個概念,但是只要一個人擁有了思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會去思考,那這對於這種哲理,也就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麼說起唐詩最有哲理的詩,那自然要數惠禪師的這首《菩提偈》,這首詩看似上去寫得很一般,可是只要細細品來,我們則是會發現此詩,其實是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作為一位詩僧,現實生活中的據說他並不識字,但他能夠寫出如此偉大的一首詩,主要還是由於他高深的思想,以及內心的虔誠之心。
  • 杜牧看似信手拈來的一首詩,卻是寫出了新意,充滿了高遠的意境!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一直喜愛唐詩的原因,因為讀這樣的作品,不僅能夠享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同時也能夠陶冶情操,豐富自己的詞彙,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所以這也是唐詩,會得到大眾喜愛和肯定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 陸遊在京城的旅館裡聽雨,於是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成為詠雨名篇
    作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與別的詩人又不一樣,他不僅僅只是寫一兩首詩,或者是填幾首詞來表達愛國之情,更多的還是真正地上到戰場,並且是與敵人真刀真槍地衝鋒陷陣,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筆下的一些作品會寫得很是霸氣,充滿了一種濃濃的殺氣。而我們讀這樣的作品,其實也正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腔熱血。那南宋時期也正是有了陸遊這樣的詩人,才使得南宋詩壇最具有活力。
  • 王勃一個人獨自在山中靜坐,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通篇充滿了禪理
    王勃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具有天才氣質的詩人,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他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謂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頸聯更是深入人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看似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
    但實際上這句詩中表達顏色的詞只有一個,那就是「綠」。這裡的「藍」並不是形容顏色的詞,最簡單判定這道題的方法其實是看它的上一句「日出江花紅似火」,這兩句是相對應的,「紅」和「綠」代表顏色,而「火」和「藍」則代表物。
  • 高駢很有趣的一首詠雪詩,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那麼唐詩裡面關於描寫雪的詩作,應當說是比比皆是,很多的作品都是成為了千古名篇,而我們從這些作品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們對於人生的態度。唐朝詩人高駢的這首《對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詩,通篇雖然看似在寫景,但詩人也正是通過對於雪的描寫,從而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他的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也有了一層深刻的哲理。
  • 宋代詩僧外出賞景,寫了一首詩,最後14個字表達了獨特的感受
    宋代詩僧春雨濛濛時外出賞景,寫了一首詩,最後14個字表達了獨特的感受。絕句宋代:僧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面對大好春景,每一位詩人都可能詩興大發,有人側重描寫秀麗景色,有人偏愛抒寫浪漫的情感。而僧人志南的這首絕句,好就好在他不僅看到了春風細雨之中的野外景物,在尋常環境中發現了美的詩意,而且用形象的描寫,表現了這種美。他不僅藝術地再現了自然之美,而且還滲透著自己的獨特感受。春天的細雨飄飄灑灑,天地間一片安靜和諧的氣氛。
  • 王士禎很經典的一首詩,寥寥數語,卻驚豔了後世
    下面介紹王士禎很經典的一首詩,寥寥數語,卻驚豔了後世。秦淮雜詩清代:王士禎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豔景似殘秋。而且直到王士禎寫這首詩的次年,吳三桂殺桂王於昆明,明朝政權才告徹底消失。所以作者的「腸斷秣陵」而且「夢繞秦淮」,弔古傷今之情,隱然於字裡行間。「雨絲風片」,是指微風細雨。湯顯祖《牡丹亭》中有,「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裡也寫道,「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多少詩人把這樣的濃春煙景,寫成錦心繡口的小詩,多少畫家把它繪成畫中有詩的畫幅。
  • 陸遊很感人的一首詞,通篇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寫得很是有韻味
    說起詩詞,我們都會想到唐詩,但凡說起詩人,都會想起李白、杜甫、李商隱、王勃,但是要論詩人中最愛國的,恐怕沒有人能夠超越陸遊,他無疑是卷帙浩渺的華夏星河中極為璀璨的一位。多年的夙願終於要得到實現,陸遊心裡無比興奮與感慨,寫下了多首經典的詩,而其中有一首最為經典,整首詩真誠之至,將陸遊的肺腑忠誠徹底描寫了出來,這首詩就是——《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 出門散步的楊萬裡信手拈來,寫下一首有趣的詩,每一句都如詩如畫
    江西詩派到了南宋之後逐漸沒落,最主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作品過於刻板,楊萬裡正是發現了這一弊端,於是在後期又獨創了誠齋體,風格簡練猶如大白話,不會刻意去引用典故,更加不會使用生僻的字,只要一讀就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楊萬裡這種簡練的風格,也是影響了後世很多的詩人,一些經典的作品,也是頻頻入選小學課本,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在民間知名度很高。
  • 張籍信手拈來的一首名作,看似輕鬆調侃,卻寓意深遠
    北宋的王安石評價張籍時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可見詩人要寫出一首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學功底,還需推敲字句的苦吟工夫。詩人既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同時又能被環境中的人事所感動,從而在平凡的場景中提煉有用的素材,再用精煉的語言捶打成耐人尋味的詩篇。下面分享的是張籍信手拈來的一首名作,看似輕鬆調侃,卻寓意深遠。
  • 李商隱第一次見到四川的梅花,為此令他驚豔,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
    古讀詞裡關於描寫梅花的詩作,可謂是比比皆是,並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成為了經典,很多偉大的詩人他們一生都鍾情於梅花,為此他們寫下的梅花也最為令人感動,而梅花也正是代表了一種精神和象徵,也就使得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
  • 李白一首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詩,卻一字不可改,最後5個字耐人尋味
    思鄉時,他寫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出手就是經典;送別時,他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驚豔了千年;年少時,他吟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劍氣逼人;老年時,他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別樣的暢快。他的一生似乎活在各種詩意裡,卻很少寫男女之情,但這並不代表他寫不好情詩。
  • 他是北宋著名的詩僧,能文善詩,其詩豪放,率真,別具一格
    道潛的生平在南宋朱弁的《續骫骳說》以及南宋潛說友的《鹹淳臨安志》中都有稍微完整的記載。《續骫骳說》中是這樣記載的:「參寥子者,妙總大師曇潛也。俗姓王氏,杭州錢塘縣。幼不茹葷,父母聽出家。以童子誦《法華經》,度為比丘。於內外典無所不窺,能文章,尤喜為詩……」《鹹淳臨安志》中的記載也差不多,只是姓氏認為是「何」,出生地為「於潛浮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