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人,大部分是來自於上流社會的文人士大夫,因為在那樣的一個封建時代裡,也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才有可能成為詩人;唯獨只有少部分是來自於底層,這些人可能也受過教育,但是他們卻並不是傳統的文人,例如一些底層的女子,還有就是僧人。那在這兩者之間,很顯然僧人中最終成為詩人的,也是有不少,而且他們的作品,也同樣的寫得很是經典。
那說起中國古代有名的詩僧,南宋時期的志南,可以說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雖然只有一首詩留存於世,可是他卻是僅僅憑藉這一首詩,卻是成為了南宋時期最出色的詩僧,那便是他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這首詩通篇看似信手拈來,卻可謂是字字珠璣,讀來當真是令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一讀。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用詞極為講究,通篇更是營造出了一種自然之美,詩人並沒有刻意的修飾,完全是以一種非常簡練,也非常的直白的口吻,描繪了自己當時的所見所聞,讀來更是朗朗上口;並且這首詩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僅僅是開頭的兩句,便是足以令人驚豔,這也正是此詩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
其實很多的作品,儘管用詞極為華麗,不時還堆砌一些典故,應當說這樣的作品,儘管寫得很優美,但是讀來卻是總感覺有些彆扭,可是唯獨那些不經修飾的作品,則是最能夠體現出詩作的精髓來,那志南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無疑是這方面,最令人感動的一首作品。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初讀這兩句,可能會覺得過於平淡,但是也正是這種平淡,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遠處的江面上,那些漁夫把小船,用繩子拴在那古樹身上,手上的杖藜則是扶著我走過橋東去。這短短的兩句,便是立馬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老者,獨自拄著拐顫顫巍巍地走在路上。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最後兩句更是描繪的如詩如畫,詩人進一步地描寫到了當時的一見聞,以及自身的感受,這樣的一種描寫,立馬使得這首詩顯得更為生動,也更加的優美;每當到了春天,那陽春三月間,路兩旁的杏花,這個時候便是要開放,此時天上正下著綿綿細雨,雨點猶如花瓣一樣全部落到了我的身上,春風更是吹拂著我的臉龐,這樣的春風最是令人沉醉,風中帶著清新的楊柳氣息。
志南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通篇描繪的生動有趣,詩人完全是在描寫現實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物和風景,可是詩人卻是以一種非常的詩意的方式,把這種看似很平凡的事物,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也正是此詩最讓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作所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