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在南宋詩壇名氣很大,據說朱熹很喜歡他的詩作。有個叫趙與虤的評論家稱讚志南的詩「清麗有餘,格力閒暇」。這首《絕句》就是他的代表作。後人覺得叫「絕句」的詩作太多了,根據詩意給這首詩起了一個新名字叫《春遊》。不過,這個名字並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詩中禪意,幾乎沒人用這個名字。從詩意分析,這首詩的確描寫了志南和尚泛舟春遊的經歷,但其內心的淡泊寧靜才是這首詩的主旨。
這首詩採用了倒敘的手法,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持杖春遊,舍舟登岸,和風細雨,溫暖滋潤。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被近代文學家朱自清引用,寫到了散文《春》之中。經過朱自清的引用,這首詩再度廣為流傳。看看詩中描寫的景物,杏花、春雨、楊柳、微風,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春的氣息。
杏花代表著春天的味道,春雨代表著春天的特色,楊柳代表著春天的色彩,微風代表著春天的多情。唐代文學評論家司空圖曾經說過,「如果用直接描寫的方法寫不好春天,那就從側面描寫入手。寫寫春天的景色,以及人在春天的感受。」志南和尚深深懂得這個道理。
從常見景物入手描寫春天很容易落入俗套,讓人感受不到新意。在這個時候一定要靠立意取勝。志南和尚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放大,通過他自己的感受,感染到讀詩的人。這樣一來,讓首詩馬上就顯得與眾不同了。志南為了讓自己的感受更加符合情理,他說的是「沾衣欲溼」。這樣要溼沒溼的狀態,不會讓人狼狽,只會讓人感覺到春天的浪漫。「溼」與「寒」原本是讓人很不開心的體會,在志南的筆下,竟然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去體驗。詩中的感情自然流暢,到了絕佳的境界,讓人心生歡喜。
從淡泊寧靜,到心生歡喜,心情變好讓志南抒發從容豁達的感情時顯得合情合理。所以他看見楊柳,迎接東風,絲毫沒有哀怨愁苦之情。感受美好,享受自然,從詩意過渡到了禪意。初讀這首詩,只覺得平淡清新,再讀就能體會到韻味無窮。平常之景入詩,要有平常之心。獲取平常之心,需要人生閱歷。
讀完這首《絕句》很容易聯想小中見大的妙處。從春天出遊,心情暢快,聯想到人生應該保持怎樣的生活狀態。小中有大,滋味無窮,一首好詩,百讀不厭。
拓展閱讀
共計一萬卷的古代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名作《登高》
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與過
一代昏君竟然幹成了一件靠譜事,隋煬帝與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