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著名的詩僧,能文善詩,其詩豪放,率真,別具一格

2020-12-17 文眼看世界

僧人的詩歌創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獨特的現象,特別是兩宋之際,更是湧現出大批能文善詩的僧人。道潛作為北宋著名詩僧,其人格特性在當時的眾多愛好文學又交遊廣泛的詩僧中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自己個性化的一面。文如其人,其詩歌創作也具有一定的風格特徵。

一般說來,因為生活環境的相似,僧人詩總是接近於隱士詩,所表現的內容不外是山水田園之樂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哲理禪思。但由於宋代僧人與文人之間的頻繁走動,文人好議論的風氣影響到僧人,使得宋代詩僧的創作較之唐代及以前,呈現出更多的文人詩的特徵來,這種特徵在道潛身上就得到了突出體現,使其不論是人格還是詩格都散發出不同於前人又區別於同時代詩人的獨特魅力。

從《參寥子集》12卷共496首詩中,我們不僅看到道潛有許多與當時文化名人的唱和酬答之作,也能品讀出有一些作品是經過有意識的模仿或者反覆切磋琢磨才形成的,特別是他的幾首代表作更是膾炙人口,獲得過不少讚譽。研讀道潛的詩作,會發現風格比較複雜,這與其生平、交遊與人格等因素有關。

道潛的生平在南宋朱弁的《續骫骳說》以及南宋潛說友的《鹹淳臨安志》中都有稍微完整的記載。《續骫骳說》中是這樣記載的:「參寥子者,妙總大師曇潛也。俗姓王氏,杭州錢塘縣。幼不茹葷,父母聽出家。以童子誦《法華經》,度為比丘。於內外典無所不窺,能文章,尤喜為詩……」《鹹淳臨安志》中的記載也差不多,只是姓氏認為是「何」,出生地為「於潛浮溪村」。

身為衲子,道潛的詩歌中有不少抒發佛門禪悅的佳作。如《江上秋夜》:「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表面上寫的是秋夜天氣由雨轉晴的變化,實際上是表現參禪悟道過程中去妄明心的轉變。道潛到底是一位僧人,他的身份使他的詩歌帶有禪韻。再如《山中書事》所說:「隨眠煩惱何曾有,無樹菩提本不生」,非僧人寫不出此意。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臨平道中》

詩人把蒲草擬人化了,寫得它像個頑皮的少女,在有意賣弄她的輕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態,靜中有動,寫得很傳神。詩中無一「清」字,卻無處不透露著清新,使人拍手稱絕。此詩讓蘇軾「大稱賞」、「一見為寫而刻諸石」,稱道潛「詩風清絕」,這基本上成為了後來歷代評論者一致的印象。如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道潛「有詩行於世,句句清絕可傳」;虞集說:「賴有高人陪後乘,輕清詩句似參寥」;《郡齋讀書志》曰:「道潛……其詩清麗,不類浮屠語」;《西湖遊覽志餘》云:「臨平絕句……當時崇誦可知矣。其它小詩亦清新可賞。」而蘇軾稱道潛詩無一點蔬筍氣,則極少為人提及,其實這恰恰顯示出道潛詩歌有別於那些題材狹窄、創作主題和內容均清寒逼仄的僧人詩作的不同之處來。在北宋儒教排佛和佛教「不立文字」的背景下,道潛卻在《贈權上人兼簡其兄高致虛秀才》中明確表達了儒釋相通的觀念:「儒釋殊科道無異。」道潛曾在《答柯山曉上人》中言道:「禪餘喜賦詠,妙語逾珪璋」,表明了他僧人和文人集於一身的特點。而正是這個特點造就了其與眾不同的詩格。

參寥子的文人化的特徵既體現在對字句的鍛鍊上,又蘊藏於其對於陶淵明、李白等著名詩人的創作風格的有意追求和模仿之中。

道潛並不是一個天才型的詩人,為了使詩句清新自然,當然更需要細細琢磨思索,精心醞釀。正如蘇軾在《次韻參寥照閣夜坐懷秦少遊學士》中曾說:「參寥與吾輩詩,乃如巧人織繡耳。」道潛自己在《寄濟明》也說:「奇探險取得佳句,欲壓柳揮江南春。」其《東園》有:「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句,源出於道猷,而更加鍛鍊,暗合黃庭堅的「奪胎」之說。

《參寥子傳》曰:「師之詩,雅淡真率,上欲窺陶、白,而下有雁行蘇、黃句。」此言甚是。道潛在詩中多次提及陶淵明,如《夏日山居》:「杜宇鳴春己歇,薔薇尚有餘花。吾廬宛同彭澤,遠屋美蔭交加。」將自己的隱居處所和陶淵明相比,可見對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態度的敬仰。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評道潛的《秋江》時也說:「道潛作詩,追法淵明,其語有逼真處。」

道潛追慕李白,在詩中也多有體現,李白自比謫仙,道潛深以為然,且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如《廬山雜興》:「宜哉謫仙子,愛此巢雲松」;《再遊鶴林寺》:「東軒謫仙句,洗眼共君看。」對李白的詩句、遊蹤都非常清楚,在《醉眠亭》中,更是透露著對李白狂放不羈的性格的追慕:「嘗聞李謫仙,飲酒興無盡。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當時放跡奇,流俗不可近。君今外形骸,與世不拘窘。寸心合虛曠,萬事一以泯……」

其實道潛自己又何嘗不是爽直不羈呢?北宋禪僧多有灑脫豪放者,道潛即是其中之一。蘇軾之子蘇過說他「性剛狷不能容物,又善觸忌諱,取憎於世」,惠洪也謂其「性偏尚氣,憎凡子如仇。」而蘇軾的看法較全面而中肯,他在《參寥子真贊》中道:「維參寥子,身寒而道富,辯於文而訥於口,外尪柔而中健武,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枯木灰心而好為感時玩物不能忘情之語。此餘所謂參寥子有不可曉者五也。」指出參寥子複雜的人格特性:雖佛理通徹,對外在的一切事物能不動心,但卻常能留下深情之語。正是這種性格導致了他的詩歌既具有僧人的禪性,又帶有文人的世俗性。

道潛是北宋最著名的詩僧之一,與當時士大夫文人蘇軾、蘇轍、秦觀、曾鞏、陳師道、王安石等人多有交往,詩酒唱和。在道潛的詩《得端叔淮上書》有「結交慕俊彥,倜儻非迂儒」一句,說明他是喜歡跟名人文士尤其是有真才華的人交往的。文人交往則互有唱和酬答,詩文往來,道潛的酬唱詩很多,其中也有些佳句,意境清新,筆致瀟灑,如《酬邵彥瞻朝奉見寄》的「高懷忽念朔方客,秋風一紙來天涯」,及《次韻彥瞻樊良道中》中「江梅破蕊香猶淺,汀草埋沙綠未浮」等,皆用字巧妙,自然形象,有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之感。

與道潛交情最深的當數蘇軾。蘇軾為杭州地方官時,道潛居住在智果精舍中,與蘇軾唱和往還,結為忘形之交。蘇軾遭貶謫後,道潛也受牽連而治罪還俗,謫居兗州(今屬山東)。二人可謂是患難之交。且道潛詩名由蘇軾而顯。據《冷齋夜話》說,蘇東坡赴官杭州途中見其《臨平道中》一詩,大為稱賞,相尋於西湖,一見如故。後蘇東坡移官徐州時,道潛往訪,士大夫爭相識之,蘇東坡宴客罷,戲命一歌妓向道潛求詩,潛捉筆立成,有句曰:「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蘇東坡見之大喜:「我嘗見柳絮落泥中,私謂可以入詩,偶未曾收拾,遂為此人所先,可惜也。」此詩日後也成為道潛的傳世名作,屢屢為人所稱引、讚嘆。蘇軾與道潛的酬唱之作有很多,這些詩作大都寄寓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感情,讀來令人動容。蘇軾的《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詞中「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句,即表達了這種感情。

由於跟蘇軾的交誼深厚,蘇軾磊落胸懷和寵辱不驚的風度,令道潛深深折服,在其詩歌中多有體現。如《讀東坡居士南遷書》:「居士胸中真曠夷,南行萬裡尚能詩。牢籠天地詞方壯,彈壓山川氣未衰。忠義凜然剛不負,瘴煙雖苦力何施。往來慣酌曹溪水,一滴還應契祖師。」道潛雖然同樣生活在清冷山林古寺,卻和普通僧詩不同,這既是因為廣闊的交遊和在名山大川中的遊歷讓他的視野變得寬廣,同時,也是由於受蘇軾的影響而具有了瀟灑曠達的襟懷。其部分詩歌作品用詞古樸,頗有氣勢,如《次韻順上人登壽寧閣》中:「況若隨扶搖,九萬直上摶」,化用《莊子》浪漫主義的想像,全詩氣勢磅礴,帶有蘇軾的汪洋恣肆,誇張豪健的感覺。

道潛與一般僧人的不同之處還表現在他關心政治,並有一定的見解。如《高巖有鳥不知名》:「高巖有鳥不知名,欵語春風入戶庭。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誰聽?」顯然是話裡有話,詩中的政治諷刺意味十分顯豁。這首詩將當時執政的佞臣比作鳴聲圓滑、反覆其舌的黃鸝,對不知名的鳥兒深表惋惜,也是對那些遭受排擠的高才遺賢寄予同情之心。當時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道潛受其影響,對新政也有微詞,如《次韻少遊寄李齊州》:「姜船京口見停橈,瀟灑渾疑謝與陶。但把好山共勝踐,不將餘論掛塵勞。諫垣天上經焚草,藩國年來屢夢刀。北客近傳新政美,未嘗因物強吹毛。」

紀昀在《石門文字禪提要》中將道潛的人格與同時代的另一位有名的詩僧惠洪相比較曰:「商英人品非軾比,惠洪人品亦非道潛之比。」可見,道潛之所以成為北宋最著名的詩僧並且成為蘇軾等人的摯友,與其特立獨行的人格是密切相關的,同時,其詩融合了僧詩清絕之長與文人詩歌豪放、率真、凝練等優勢,在宋代文學的大舞臺上亦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相關焦點

  • 北宋著名詩僧一首夏日詩,短短28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流傳千年
    所以宋代題畫詩也就變得越來越多,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篇,就是來自宋代詩人道潛詩人筆下的一首題畫詩。道潛,北宋著名詩僧,自幼出家。與蘇軾交好,蘇軾謫居黃州時,他曾專程前去探望。可見其與大詩人蘇軾關係之親密。而今天這首詩也與蘇軾相關,據說當初蘇軾一見此詩,就大為讚嘆。宗室曹夫人還根據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下面分享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贊寧,五代、北宋之際的僧人,俗姓高,出家於杭州龍興寺,精於南山律法。宋太宗時受詔汴京居天壽寺,賜號「通慧大師」。該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在天柱山參禪悟佛時的情景,同時抒發了詩人的禪悟感受。
  • 南宋詩僧志南的這首詩,寫得生動有趣,真正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其實我們會發現詩歌裡,除了這些傳統的文人之外,一些青樓女子和僧人的作品,有的時候也是寫得非常不錯,例如南宋時期的著名詩僧志南,他就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學識也是了不起。他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便是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通篇描寫的生動有趣,真正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讀來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南宋詩僧志南最經典的一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卻可謂是字字珠璣!
    那說起中國古代有名的詩僧,南宋時期的志南,可以說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雖然只有一首詩留存於世,可是他卻是僅僅憑藉這一首詩,卻是成為了南宋時期最出色的詩僧,那便是他的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這首詩通篇看似信手拈來,卻可謂是字字珠璣,讀來當真是令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一讀。
  • 有人說蘇東坡的書法是北宋第一,其個性主要有哪方面呢?
    然「八大家」中有三個姓蘇的,三個姓蘇中且又是三父子,即蘇軾之父蘇洵、蘇軾之弟蘇轍,真可謂文豪大家族呀! 這也就造就了他性格是不拘一格、豪放灑脫了,那他書法會不會也正像他的性格一樣呢?
  • 北宋一位不知名詩人,卻寫出著名的愛情詩,短短4句道盡夫妻情深
    孔平仲,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詩人,與其兄文仲、武仲合稱「三孔」。其詩歌內容多現實主義,或歌頌新法的成效,或指出新法的弊病。風格較為豐富,一部分類似於蘇軾的豪放雄邁,一部分類似於蘇轍的流麗清整、通暢明快,還有一部分則是效法前人杜甫。
  • 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景美醉人,禪意悠遠。筠溪晚望宋代:釋惠洪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惠洪覺範,北宋著名詩畫僧,字覺範,俗姓喻,江西宜豐人。他14歲時父母雙亡,只好依三峰觀禪師出家。慧洪聰明勤學,日記數千言,覽群書殆盡,為日後的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大師曾飽學四方,能畫梅竹,工於詩詞,與黃庭堅交好,後世稱其詩為宋僧之冠。惠洪曾經受到牽累而被發配到海南,這首詩是作者剛剛脫禍幸歸故裡之際。
  • 宋末元初寧國詩僧夢真及其《籟鳴集》(下)
    童達清第676期釋夢真是宋末元初活躍在僧俗兩界的較為著名的詩僧,但自元以降,由於其詩集、語錄相繼亡佚,除若干佛界「燈錄」對其有簡略的介紹外,學人對其生平、詩作狀況知之甚少。三、夢真的《籟鳴集》《續集》及其詩歌創作夢真早年從廬山三憑君學「唐人句法」,後又與著名詩僧北澗居簡為師友,其與僧俗兩道交往的友人亦多為江湖派詩人,故其平生所作詩歌甚多,《籟鳴集》《籟鳴續集》只是他的詩歌選集,是他生平所作眾多詩歌中的一部分。
  • 唐代詩僧寒山《三月蠶猶小》詩賞析
    唐代詩僧寒山《三月蠶猶小》詩賞析枯木《詩三百三首》(第三十五)他的詩詞獨樹一幟,以口語體的白話詩為主,淺顯易懂,極少用典,格律隨意,形式自由,質樸無華,靈活生動,俗語俚語,相映成趣,不少詩篇富有哲理,深蘊禪機。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圖》寒山在生前默默無名,去世後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聲譽日隆。
  • 宋代高僧寫下一首很唯美的詩,從開篇美到結尾,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其實無論是唐詩,還是後來的宋詩裡面,那都有無數的詩僧,他們也都寫過了諸多經典的名篇,而且這些作品像偈語,我們只要能夠真正地讀懂這些作品,對於自己也是有幫助,特別是一些作品可能看上去很普通,可是那份意境卻又是無人能及。筆者要向大家推薦宋代詩僧道潛的這首《臨平道中》,那這首詩也是一首經典之作,而且通篇看上去寫得很普通,可是卻充滿了一種細膩的情感。
  • 皎然拜見韋應物,對方說出一番話,竟讓這位詩僧欽佩不已
    比如唐代寶曆年間,朱慶餘就曾在科考前夕,背著行囊來到長安,作了一首詩寫給當時任職水部郎中的張籍。詩人收到這首婉約詩之後,心知肚明,當下就提筆回贈了一首詩,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後來也成為詩壇佳話。還有一位詩僧也有類似的經歷,只不過遭遇更加特殊。下面介紹的是皎然拜見韋應物,對方說出一番話,竟讓這位詩僧欽佩不已。
  • 唐代著名詩僧冒雨送人,最後14字別出心裁,委婉含蓄卻很有感染力
    我們都讀過詩僧志南那句著名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其實唐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多精彩的詩僧創作的詩歌。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如此,一個著名的詩僧冒雨送人,寫出的一首詩歌,最後14個字別出心裁,雖然含蓄委婉,但是卻極富感染力。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衝雨到江潯。
  • 禪詩賞析 | 詩僧八指頭陀詠梅的境界(一)
    【詩僧八指頭陀的生平】  詩僧八指頭陀,俗名黃讀山,湖南省湘潭縣人。在他十七歲(1868年)那年,一日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落,感而大哭,逐投入湘陰法華寺,依東林和尚剃度出家,師父為他起法名敬安,字寄禪。當年冬天,到南嶽祝聖寺,依賢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聞衡陽岐山仁瑞寺的恆志禪師唱教外別傳之旨,乃冒雪往參,坐禪之餘承擔寺中勞役,隨眾聽聞恆志禪師說法,稍具佛門知識。  二十一歲的時候,他到嶽陽去探視舅父,舅父帶他遊覽嶽陽樓,樓上有人分韻賦詩。
  • 是一首題在畫上的詩,命題老師真會選
    18年入選的是幸運兒詩鬼李賀,17年入選的是「唐宋八大家」歐陽修,一個是中唐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對於廣大考生來說,這是古詩賞析題最正常的打開方式。但是今年入選的卻是北宋文人陳與義,論起名氣來說與前兩位可當真是遜色不少,不少同學看了這首詩都大呼:太難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陳與義是何方神聖。
  • 唐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出自一詩僧之手,一般人則是感悟不到!
    那麼說起唐詩最有哲理的詩,那自然要數惠禪師的這首《菩提偈》,這首詩看似上去寫得很一般,可是只要細細品來,我們則是會發現此詩,其實是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作為一位詩僧,現實生活中的據說他並不識字,但他能夠寫出如此偉大的一首詩,主要還是由於他高深的思想,以及內心的虔誠之心。
  •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古代詩人筆下的穀雨茶韻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諺語也有「清明見芽,穀雨見茶」之說。穀雨期間,約朋攜友,採茶泡茶,品茶吟詩,是古代詩人的最愛。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們深諳「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的採茶之道,對「陽春三月試新茶」樂此不疲,把此當作人生一大樂趣和生命中的美事。
  • 著名詩僧頓悟後寫詩說理,剖析「名利」之無用,還是謝靈運的血親
    唐代作為詩的國度,三教九流都會作詩,也出了不少善於作詩的僧人。僧人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詩歌也都帶有獨特的風味,往往會透露出一種禪的意味。平日裡長伴青燈古佛,對著大自然的青山綠水,他們的內心波瀾與我們這些俗人當然是不一樣的。唐代還有一位特殊的詩僧,用詩來描寫山水就是他的祖先謝靈運最先開創的。
  • 北宋文豪用鴻雁比喻作詩,充滿哲理,成語「雪泥鴻爪」出自此詩
    在他的《定風波》中一句「一衰煙雨任平生」中,就能看出蘇軾對人生豁達的態度。今天我們要欣賞蘇軾的另一首詩,以鴻雁作比喻,詩的立意新穎,僅首聯就禪意十足,充滿了哲理,讓人感慨無限。《和子由澠池懷舊》 北宋 蘇軾 澠(miǎn)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有生之年用美酒來面對江山,面對如夢的人生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 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
    再如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中有「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一幅繪畫本來是靜止不動的,然而詩人卻能發揮想像,不僅描繪出變化的瞬間,將其動態展現得活靈活現。下面介紹明代詩僧的一首絕句,充滿閒情逸緻,尾句更像是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