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完美的童年反而會剝奪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

2020-09-25 覺醒的父母

文 | Lori Gottlieb

來源 | 少年商學院,編輯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學院君說:「在不遺余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可能正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今天我們要分享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父母認真品讀。


一句話歸納,那就是:當我們掌握越來越多所謂前衛的育兒理念時,要記得魚和熊掌難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們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幫他們規避競爭和本應當經歷的掙扎。


如果說,我在大學裡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的話確實在理:「你爸和你媽害了你,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出任學校家長教師聯合會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與親手烘焙餅乾的媽媽,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多數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麼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過去所有研究——從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到哈裡·哈爾洛的猴子實驗——都表明:

如果不能精確解讀你的孩子,誤解了他們的信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後,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如果有足夠的鈔票支付這筆帳單),坐在沙發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麼,爸爸又沒做到什麼——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年。


後來,我作為心理治療醫生,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這些來問診的孩子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的被傷害的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後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但我開始接待病人之後卻發現,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媽做得太少。


這些孩子什麼都有

但就是不快活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範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的傷心與成長經歷聯繫起來。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


麗齊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諮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


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麼不滿。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病人。那為什麼她老是失眠呢?為什麼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麼她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麼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裡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裡?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我的沙發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鬱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於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麼「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貼心的朋友」,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當然也在替他們付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父母拼盡全力

孩子卻哭訴空虛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麼,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


但相處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相信他們並無粉飾或曲解。


他們真的擁有關愛備至的父母,給他們「發現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想做什麼都行,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


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在他們為數學發愁時及時請家教,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


當他們違規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運用「邏輯後果」來替代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我的病人們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在聽病人陳述時,暗自奇怪這些偉大的父母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在我腦海: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還有無數同樣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為了今後我們的孩子不至於淪落到心理醫生的沙發上,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育手段的血肉後果。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育,我們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而他們長大之後,卻坐在我們的辦公室裡,訴說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我讀博士時,學院裡的臨床焦點在於缺乏父母體貼如何影響孩子,誰都沒有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過度體貼的話,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因為風險太大,而各派學說難有定論。在不同門派之間,一直劍拔弩張:親密育兒派 VS 嚴格教導派,兒童中心派 VS 家長中心派,社會風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過,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將孩子培養成未來充滿幸福感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過,近年來出現的變化則是: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美國夢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已經從「尋求大致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福」。


「我幸福,」格雷琴·魯賓在暢銷書《幸福工程》中寫道:「但我還應該更幸福。」這種追尋已經風靡全美,變成一場舉國運動。



那她到底應該幸福到什麼程度?魯賓也不確定。聽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完全一樣:擁有絕佳的父母,「高大、黝黑、英俊」(並富有)的丈夫,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一大幫朋友,在上東區買了豪宅,耶魯大學法學學位和成功的自由撰稿事業……儘管如此,魯賓仍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麼」。


為了消解「憂鬱、不安、低落和四散的內疚」,她開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出行動清單,每周一買3本新雜誌,不斷收拾衣櫥。
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後,魯賓承認她仍在掙扎。她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讓自己更不幸福了。」


接著,她揭示了所謂「成年的奧秘」之一:「幸福並不總讓你感到幸福。」


把幸福作為目標來追求

只會導致災難


現代社會學研究支持了她的說法。「幸福作為生活的副產品,是很棒的一個東西,」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學教授巴裡·施瓦茲說,「但把幸福作為目標來追求,只會導致災難。


而現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這個目標,卻適得其反。我和同事由此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於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後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現,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他說:當學步兒在公園裡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在遊樂場,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髮生了什麼(「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並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麼感覺,以後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簡訊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


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生,我能自己擺平。」


波恩說,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於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這讓我回憶起自己,當兒子在沙坑裡摔倒時,一個箭步衝上前。



回憶起兒子四歲時,我一個朋友死於癌症,我當時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訴他。畢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我知道他可能會注意到我們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讀過的所有育兒書都說,得知親友的死訊對於孩子來說太可怕了。


最終,我把真相告訴了兒子。他問了很多問題,但並未因為震驚而昏倒。總之,用波恩的話說,我對兒子的信任,讓他更加信任我,並最終更有安全感。


通過告知他這件事,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傷和焦慮,而我會在一旁幫助他度過難關。如果不告訴他,則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我覺得他處理不了難受。而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隱含的方式向孩子傳達的信息。


孩子不喜歡同車的同學

父母就親自開車送他上學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他解釋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我認識這樣的父母:一旦孩子沒有入選棒球隊或者在全校演出裡獲得角色,他們就給學校打電話抱怨。還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跟他一起乘車上學的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容忍他人,卻乾脆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



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後,成為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她告訴我,過去幾年間,大學招生部主任們匯報,現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父母出於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莫格爾評論說,「結果他們長大後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大學聘用的「家長驅逐員」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在心理醫生面前的原因。


「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歷不那麼開心的時光,」洛杉磯家庭心理師傑夫·布盧姆說,「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
布盧姆相信,我們很多人根本捨不得孩子離開,因為我們依賴他們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不錯,我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那是為了誰?
「我們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並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布盧姆說著嘆了一口氣。


我問他為什麼嘆氣,他解釋道,「目睹這種現象令人傷感。我曾無數次告訴家長,他們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過多關注。如果一個心理醫生告訴你——你需要在孩子身上少花精力的話,你應該知道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去年十月,在為《紐約時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媽媽瑞內·巴徹,描述了送女兒去美國東北部上大學後她的空虛感。


巴徹本來想從其他身為人母的朋友那裡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人家正忙著給孩子的大學宿舍買冰箱,或者衝回家幫助中學生孩子關電腦。


於是巴徹也不時去女兒宿舍,找各種藉口挑剔女兒的寓友,以幫忙搬家為由待上很久,開始她辯解說是為了女兒好,但最終承認:「人家所說的『直升機父母』就是我這種人。」


巴徹這樣的媽媽並不罕見。莫格爾說,每年開學時,父母們賴在校園裡不走,大學管理者不得不動用各種招數「驅趕」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學在開學典禮結尾時加了一曲風笛演奏——第一曲帶領新生到下一個活動場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長從孩子身邊趕開。



佛蒙特大學聘用了「家長驅逐員」,專門負責把緊跟不放的家長擋在門外。很多學校還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長接待院長」,專門對付難纏的成年人。


近幾年,有很多文章探討為什麼那麼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拒絕長大,但問題往往不在於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於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繁忙的工作加劇了這種現象。


「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處20分鐘的話,」哈佛大學的肯德隆問,「你是想因為他沒收拾好房間而跟他拌嘴、讓他生氣呢,還是一起玩兒個遊戲?」


「我們不再給孩子立規矩了,因為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時刻喜歡我們,儘管有時侯讓他們受不了我們,其實對他們來說更健康。



肯德隆還觀察到,由於我們比祖輩生的孩子更少,每個孩子都變得更加珍貴。與此同時,我們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


我回憶起和一名夏令營營長的對話。她當時在對我介紹我兒子那個年齡組的活動,當說到籃球、T-ball、足球等時,她飛快地說,「當然都是非競賽性的,我們不鼓勵競賽。」


我忍不住笑起來,競賽原來是洪水猛獸啊,孩子們避之惟恐不及。
我們採納的,其實是「魚和熊掌兼得」的態度: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同時又不要他們付出取得那種成就所必須的犧牲和掙扎。
有不少人為了孩子能在家庭作業上多花時間,連最基本簡單的家務事都不讓孩子做。這些家長到底是太放縱了(不用做家務),還是太狠心了(教導孩子好成績比做一名負責任的家庭成員更重要)?


選擇與安全感


諷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與一個人將來會否開心關係不大,特別是當自信心來自不停的寬容和表揚,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成就時。


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充實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人們才能順利過日子。

  

但是現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幼兒園老師簡對此深有感受,她舉例說,一位母親送孩子來上學,她忙著籤到時,孩子跑到一邊玩,跟另一個孩子發生了衝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車,但另一個孩子把它搶走了。



兩人爭吵了一會兒,那個孩子拿了一輛舊卡車扔給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勝無望,也就接受了這種安排。但媽媽不幹了,跑過去講道理,說「這不公平」,要求那個孩子把卡車還回來。「你看,孩子本來沒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適應性,但她破壞了這一切。


「我們的確教孩子不要搶玩具,但這種事時有發生,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另外一位從教17年的幼兒園老師則說,這些年來,父母越來越多地幹涉到孩子的成長之路。「入學之後,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好處的。


「因為在某些時候,別人的感受的確比他們的更重要。」這位老師還說,還有很多父母,自以為設定了限制,事實上卻沒有。當孩子纏著要買冰淇淋,家長先是拒絕,幾經談判後卻讓了步。


「每年都有家長找到我,問『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為什麼她不能接受拒絕?』我會說,『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絕,是因為你們從來不拒絕。』」



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學教授巴裡·施瓦茲認為,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果卻出乎意料。「我們這個時代的理念是:有選擇是好的,選擇越多越好,」他說,「但這不是事實。」

  

當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較少的選擇幫助他們專注於某事,這正是日後生活所需要的。


研究顯示,專注於某項工作給人更大滿足感,那些總是面對很多選擇的人常常落在後面


施瓦茲告訴我,「我的意思不是說別讓孩子嘗試各種興趣或者活動,而是應該理性地給予他們選擇。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隨時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興趣,可以去嘗試其他。』那麼,當他們長大後以同樣的方式生活,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學畢業班的學生身上看到了同樣的現象。「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想法:選擇一種興趣或者機會就要放棄其他,所以他們花費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們沒弄明白,他們應該尋找『過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



而當我們給孩子提供無數選擇的同時,就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他們有資格過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學家丹·肯德隆所言:「當他們感覺不爽,就會有另外一種選擇擺在面前。」

  

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信仰,那就是:如果我們做對了,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且會成為讓我們快樂的成年人。這是一種誤會,養育雖然重要,卻不能勝過天性,而且不同的養育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孩子。


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但不能教給他們創意;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績等各種因素的傷害,但在人生中他們總會遇到不快。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他們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就像溫迪·莫吉爾說的:「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


總結一下,如何將孩子培養成未來充滿幸福感的成年人?


1. 父母適當放手,有「參與感」的孩子更能體會何為幸福。


2.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


3. 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選擇的能力。


作者與授權


Lori Gottlieb,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一位母親。原文來自美國《大西洋周刊》,由郭豔文翻譯,兒童教育專家小巫做了校譯。特此感謝。


總結一下

如何將孩子培養成未來充滿幸福感的成年人?


1、父母適當放手,有「參與感」的孩子更能體會何為幸福


2、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


3、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選擇的能力

相關焦點

  • 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家長在不遺餘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時,很有可能正在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為艱難。」這一句話值得每一位父母進行認真品讀。一、孩子什麼都有,但就是不幸福很多家長面對自己悶悶不樂的孩子,總是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從來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快樂?
  • 孩子的童年的缺陷會在成年後殘忍的放大
    如果認知80%以上是先天基因決定的,情緒和社會性,在0-7歲就是關鍵的培養期,換個維度來說,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理解愛和獨立。他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是父親第三次婚姻的第三個孩子,父親對他毫無父愛可言,反而非常苛刻,家庭頻繁變動,12歲時候,搬了他們一共搬了7次家。不到20歲的年紀,父母雙亡。一個在童年沒有感受過愛的男孩,成年成為孤兒,受盡社會冷暖和排擠。愛的缺乏到一定程度,就是極端的自我和孤僻,對社會的傷害會因為能力的強大而放大。
  • 一個人的幸福感,50%都來自童年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美國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是可以度量的。一個人的幸福感滿分是100分的話,50%來自童年,40%來自自我實現,10%來自愛情婚姻。
  • 5種童年經歷對成年後戀愛所產生的影響
    而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成年之後的所作所為,許多都與我們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這當中也包含了戀愛關係。我們在兒時所經歷的一切,有可能是造成了如今特定的戀愛模式的原因,而且有些模式相當糟糕。這次,妤姐帶來了5種童年經歷對成年後戀愛所產生的影響。
  • 《童年之謎》:童年的作,成年的惑
    童年是什麼?童年是孩子的瘋鬧,無憂的玩耍,天真的大笑,各種不計後果的「作」。吃飯時的三心二意;玩耍時的張狂無度;學習時的漫不經心……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頻頻引發「家庭大戰」。即便父母們不斷給自己「降壓」:「親生的」、「還小」等等,但讓無法確保情緒迅速恢復。成年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乖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我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作?」
  • 童年時光一去不返,別強迫孩子「完美」,這件事家長可能已經錯了
    童年時光一去不返,不要強迫孩子「完美」,這件事家長可能已經錯了從古至今,我們國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觀念,相比國外來說,算是很重的。而我們的孩子也有可能因為你的傾其所有式的培養,而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而很多家長也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我的孩子如此優秀,為什麼到你這裡卻變得如此平庸不堪?對於教育這件事,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有沒有想過,這可能並非正確的做法?
  • 童年受虐會不會影響成年後人生?醫生:家長別讓負面情緒累加
    童年受虐會不會影響成年後人生?很多孩子在剛去幼稚園的時候會哭鬧,這是一種分離焦慮。但如果已經在幼稚園一段時間適應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又哭鬧著不願意去上學,這可能也是一種警示。可能是人際關係,可能是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是在學校裡遭到了言語或者身體上的虐待或忽視。除了心理上的應激反應,孩子在遭遇負面事件後,還會有一些身體上的異樣。
  • 心理學:父母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童年陰影,並伴隨他們一生
    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童年造成的陰影會相伴他們一生。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不斷摸索前行,但很多時候會用錯方法,反而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些陰影即使在成年後,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同樣會造成很深的影響。棍棒式教育在中國很流行,被以往很多父母使用。有很多明星說,自己小時候父母要求嚴格,就是在棍棒下長大的。這讓很多家長認為棍棒下的孩子才能成才,卻沒有考慮過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 研究:童年或成年後受到心理創傷 會嚴重影響女性睡眠質量
    研究:童年或成年後受到心理創傷 會嚴重影響女性睡眠質量  Connor Feng • 2020-09-29 11:28:48
  • 為什麼那些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幸福感會更強?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了
    導讀:為什麼那些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幸福感會更強?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那些愛頂嘴的孩子,長大幸福感會更強?看看這些你就知道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2為什麼大家都熱衷聲討原生家庭?但凡對DSM-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有所了解的人會發現,裡面收錄的關於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創傷,其實是那種非常暴力和可怕的虐待,而對於多數家庭而言,父母還不至於壞到如此地步。但即便如此,也依然無法阻止原生家庭理論的流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一位有爭議的父親:剝奪孩子童年,逼孩子變得更優秀,做對了嗎?
    在大女兒的決賽當天,馬哈維亞被別有用心的主教練騙進儲物間鎖起來,無法到現場支持女兒比賽,但大女兒最終頂住壓力,在最後的幾秒完成了完美的一摔,捧得金牌。遲到的父親說出了那句女兒已經等了十年的話:「你是我的驕傲!」用快樂的童年,換孩子將來的成就,你願意嗎?
  • 離婚14個月後,阿嬌又出事了:成年後的所有悲劇,早在童年就已註定
    有的時候是真的想不通,為什麼她明明生得如此美貌,業務能力也很優秀,但她的事業和感情,卻總是如此的坎坷。其實,如果我們去深究原因,會發現,這一切的悲劇,其實在她的童年就已經註定了。如果我們覺得成年後的生活不快樂,並不是因為成年後的我們做錯了什麼,這一切的悲劇,其實在童年時候就早已註定。
  • 中國的孩子普遍被父母打過,為什麼成年後沒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
    沒有挨過打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在中國孩子小時候被父母揍是一種普遍現象,多數人信奉著:棍棒下面出孝子。經歷了挨揍的童年時期,為什麼成年後卻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心理受到嚴重創傷的情況呢?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有過被家長暴揍的經歷,甚至有不少人有過被父母追著打幾條街的情況,但是成年後卻依然身心健康,反觀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心靈受傷,受到了打擊,為什麼經歷了被打的童年,卻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心理的創傷呢?1.有因才有果。
  • 給孩子完美的童年就好嗎?拒絕做直升機父母,分清自私和無私界限
    家長們普遍認為沒有傷痛、健康成長就是完美的童年,卻沒想到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等孩子長大後換來的卻是,坐在心理諮詢室訴說著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為什麼父母要追求完美的童年?如今每個家庭的孩子都像一塊寶一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一旦過度緊張、焦慮,很容易變成「直升機父母」。
  • 章子怡兒子第一次叫媽:童年的經歷和成年的幸福之間的聯繫
    哪怕他以後長大了完全記不住這些小小的行為,但他的成年後的幸福感卻離不開童年時期對世界和周圍探索的認知和積累《童年之謎》這本書詳細分析了每個人童年時期的秘密,通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來解答幸福的秘訣。【01】心理學家把人類從出生到18個月的階段,稱為「口欲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由於耐受性較低,所以特別需要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完全理解。比如他的啼哭包含的含義。
  • 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年,我們究竟在擔心什麼?
    小佳故意把舞蹈服和鞋子藏起來,卻被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打了一頓,幾次嘗試失敗後,小佳只能無奈地去上舞蹈課。每到周末時,小佳在媽媽的逼迫下去參加各類興趣班,這些興趣班都是媽媽選擇的,小佳並不喜歡,她最喜歡的跆拳道,在媽媽眼裡只有男孩子才能學習。
  • 被家長吼大的孩子,頂嘴或沉默,成年後在性格方面的差別很明顯
    導讀:被家長吼大的孩子,頂嘴或沉默,成年後在性格方面的差別很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被家長吼大的孩子,頂嘴或沉默,成年後在性格方面的差別很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斯坦福教務長: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培養抗挫力的6個建議
    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這些經歷讓她對孩子的培養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並著有《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文章講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美國心理治療師:這些孩子最痛苦的,竟然是爸媽「太完美」
    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麼,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但相處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相信他們並無粉飾或曲解。我和同事由此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於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後的幸福感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