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連線中國醫大一院抗震救災醫療隊:千裡大轉移

2020-12-19 央視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

  新華網瀋陽5月22日電 題:千裡大轉移――記者現場連線中國醫大一院抗震救災醫療隊

  新華社記者 張非非

  「我們一定會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堅守到最後,完成好我們的歷史使命。」22日中午,記者在遼寧瀋陽與赴四川省綿陽災區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隊長羅鋼進行了現場連線採訪,了解到遼寧第一支赴災區抗震救災醫療隊的工作動態。

  5月18日9時,戰鬥在綿陽中心醫院的中國醫大一院抗震救災醫療隊16名醫務人員,奉命護送10車在震災中受傷的患者轉移到重慶市5家醫院,全體醫護人員在48小時未曾合眼的情況下,在隊長羅鋼帶領下開始千裡大轉移,經過13個小時的艱苦行軍,午夜安全抵達目的地,受到當地群眾的高度評價。

  這次大轉移,重患94名,大部分骨外傷、胸外傷、軟組織嚴重損傷,年紀最大的患者83歲、年紀最小的只有5個月。運送患者的10輛車全部是由客車改裝的,拆掉了車內原有的座椅,每輛車裡放置10副擔架,每名醫療隊員負責一輛車。

  據隊長羅鋼介紹,在對許多重患病情不甚了解的情況下,醫療隊踏上了行程。汽車一開動,隊員們就在流動的病房開始了查房、會診,沿途共完成診查50餘人次、分發藥品百餘人次。

  途中,一名小女孩脫水嚴重、進食很差,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張佳林及時發現,在沒有護士的情況下,為了保住小女孩的生命,為她建立靜脈通路並進行了心理疏導,醫生的行為感動了全車的患者和家屬。一名患者胃應急潰瘍性出血,消化內科副主任王炳元立即採取搶救措施,使病人轉危為安。車上有個小男孩非要吃水果,醫護人員特意跑到別的車上要來一個蘋果,一路給他唱歌、講故事,哄了半個多小時,終於安定了小男孩的情緒。

  轉運途中,護士裡吉妮總是抱著一個經過三天三夜才挖出來的5個月大的嬰兒,嬰兒的父母都在地震中離去,只剩下奶奶還活著,奶奶親手將受傷的孩子交給裡吉妮。一路上,裡吉妮將一腔「母愛」傾注在這個失去母親的孩子身上,孩子餓了,哭鬧著要喝奶,但餵他牛奶他卻不喝,裡吉妮流著淚想「要是我有乳汁該多好!」最終,裡吉妮還是為患兒扎了頭皮針進行輸葡萄糖補液。

  由於任務緊急,醫療隊出發時沒有帶上足夠的食品。車開了6個小時,醫療隊員還沒有吃上一口飯。而隊員李連祥臨行前在背包裡裝的幾塊巧克力和幾包餅乾,卻在路上全部分給了傷員。看到醫護人員餓著肚子仍在緊張的忙碌,一位患者家屬堅決要求停車,為每位醫護人員泡上了一包方便麵。

  按照指令,醫療隊將10車患者安全分送到重慶市的5家醫院時,已經是午夜,醫療隊員們不顧長途跋涉的疲憊,連夜驅車返回綿陽,次日抵達綿陽時隊員們的腿都腫了起來,然而他們沒有休息片刻,又繼續投入了新的救治傷員的戰鬥。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