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死,總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梵谷、海明威、海子,他們都是人類中的佼佼者,他們本真、實誠、嚴肅、寂寞地生,他們沉遂、憂苦、為人所不解地死。
天才對純澈、深徹的「本我」有著執著的追求,他們畢生都在為了這個目標而戰鬥,直至離去的那一刻,如今也有一位歷史天才,17歲就已經出書,卻在18歲選擇跳樓自殺,真是讀懂了歷史卻沒懂自己。
史學天才,少年成名
林嘉文出生在陝西西安的一個高知家庭,父親在法院工作,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外公外婆也是中學老師,從小林嘉文便顯示出了對歷史文化的高度興趣,《百家講壇》節目可以說是他的「啟蒙老師」。在同齡人嬉笑打鬧時,林嘉文早已熟讀二十四史了。
上學後林嘉文更是同學眼中的小老師,對於歷史知識的研究甚至遠超過老師,因而老師在上課講解歷史觀點時都會時刻關注他,並時常與他進行討論。林嘉文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也沒有荒廢學業,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真是堪稱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少時林嘉文對於自己的未來有著精準的規劃,將來要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並主要對宋史和西夏史進行研究。老師家長對林嘉文也是寄予厚望。在他們看來這樣一個天才少年,前途似錦。
16歲的林嘉文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書《當道家統治中國》,全書三十餘萬字,書中觀點精闢、見解獨特,實難相信這是一個16歲孩子完成的著作。林嘉文稱,這只是自己閒來寫下的一些想法,沒有想到會發表。
而林嘉文對於書籍的出版也有著自己的要求,他不希望透漏自己的年齡與身份,不希望外界媒體打擾自己的學習。他曾說,「如今的社會,很多人不太歡迎別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對年少有才華的人並不看好,會地認為其中有作假,或想當然地料定別人會『傷仲永』。」
但這位少年天才所享受的平靜並未維持多久,在他的第二部書《憂樂為天下》出版後,他的真實年齡身份被曝光了,一個17歲的中學生有如此驚人的史學天賦,媒體展開了競相報導,他的學校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新書座談會,並邀請了眾多史學界教授學者。
一時間林嘉文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成為了學校的一顆耀眼的「明星」,老師準備將他作為教育的成功案例進行推廣,進而培養出更多像林嘉文一般優秀的學生。成名後,各種訪談節目接踵而至,他不得不生活在鏡頭的中心下。
天才的毀滅
在外界看來,林嘉文名利雙收,前途一片光明,羨煞旁人。沒有人會料到這樣一個天才少年會在18歲時結束自己的生命。
2016年,年僅18歲的林嘉文跳樓身亡,留下了一封遺書,其中簡單地說明了自己自殺的原因。表面光鮮開朗的林嘉文其實早已患有抑鬱症,在信中他提到,「我已經可以預見自己未來的生活,活著是蒼白的,我的靈魂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歸處,我早已認清了我所不能超越的界限。」這樣的一個青春年少,大有作為的天才少年黯然離去,不禁令人哀嘆與惋惜。
王國維在其《叔本華與尼採》一文中是這樣詮解天才的:「嗚呼!天才者, 天之所而人之不幸也。……若夫天才, 彼之所缺陷者與人同, 而獨能洞見其缺陷之處, 彼此蚩蚩者俱生, 而獨疑其所以生。一言以蔽之, 彼之生活也與人同,而其以生活為一問題也與人異;彼之生於世界也與人同, 而其以世界為一問題也與人異。」
或許天才與平凡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生活的認知與態度吧,在對未來生活產生質疑甚至是絕望後,他們往往便會以一種自我強迫的方式走向極端。在有些人看來因抑鬱而自殺的人他們對並未看清真正的世界,但事實相反他們對世界有著明確的認知,但卻無力掙扎。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知史使人明智,林嘉文讀懂了千年歷史,在歷史事件中看到了世間的悲歡離合、興旺百態,而自己身處的「困境」猶如歷史中眾多朝代的輾轉更替一般,都是人力無從改變的。也許,當人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時,世間便容不下他了。
天才都渴望有一個知音,能夠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洩,但林嘉文很不幸,他並未遇到那個可以理解他的人。他在遺書的最後提到「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
在林嘉文之前,一位華東師範的學者也因為心理問題結束了生命。也許,世人的紛紜再一次刺痛了他的心,少年成名的他背負的壓力與期望成為他前進路上最大的阻礙,有時他會質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歷史學,還是只是習慣歷史學給自己帶來的一切?但最後他還是承認自己是以研究歷史作為自己堅持的目的。
「史學天才」的名稱是榮譽同樣也是一把劍,一把時刻可能會刺向他的劍,倘若他未來發展沒有世人心中所預見的完美,那麼「傷仲永」又會成為他的代名詞,才華是他的拐杖,但他同樣懼怕「天才」這個稱號。極度的自尊與自卑使他無法面對那一天,生存還是毀滅,對於林嘉文是個選擇,也是唯一的出口。
他天資聰穎,對史學研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假以時日必定會有所成就。他孝順父母,在生命的最後,仍不忘囑咐父親注意飲食習慣,提醒母親要經濟獨立。老師同學眼中的榜樣天才,眾人對他都寄予厚望。
如今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林嘉文年輕的生命已無法再延續,林嘉文以一顆憂鬱的「天才之心」向我們詮釋他對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而他的重度精神潔癖使他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者,這份超然的理想在這個混沌的世間實在無力追尋。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