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立館
「深刻揭露了以731部隊為代表的侵華日軍在中國進行細菌戰和人體實驗的犯罪史實」
「日本投降前,731部隊幾乎銷毀和轉移了所有檔案,許多細菌實驗的詳細情況不為人所知。」金成民說,「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作家森村誠一揭露731部隊犯罪事實的《惡魔的飽食》一書在日本引發強烈震動。而在彼時,因遺址受破壞,加之日本和美國對於這段歷史的刻意遮蔽,中國學者的研究境況並不理想。」
從1982年哈爾濱市平房區文物管理所成立伊始,首任負責人韓曉便提出了「學術立館」的理念,至今已伴隨陳列館走過38個春秋。
在金成民的記憶裡,不論寒暑,韓曉總是獨自騎輛自行車,到周邊鄉下搜集勞工證言和731部隊罪證實物。「731部隊周圍5公裡都是特別控制的『無人區』,勞工成為唯一見證相關情況的中國人。」金成民說,「韓曉先後訪問了190位勞工,其中30多人提供了重要證言。」
731部隊對外高度保密,勞工所見所聞有限。「731部隊有多少成員?確切的人體實驗受害者有多少?這兩個繞不過去的基本問題,長期以來學界難以給出精確答案。」金成民說。
金成民逐步把重點放到了發掘整理各類原始檔案上。他在學術生涯中的第一項重大成果,當屬1997年「特別移送」檔案的發現。
「1938年1月26日,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警務部下發第58號文件,其內容為:憲兵對逮捕的『犯人』,可在審訊後不經法律程序直接移送到哈爾濱的憲兵隊。1943年再次下發文件,把『特別移送』人員劃分為『間諜』和『思想犯』。」陳列館副館長、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731問題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楊彥君說,「當時的警務部長齋藤美夫證實:所謂『特別移送』,就是把犯人『押送到石井四郎的細菌部隊』。」
1997年冬天,金成民一頭扎進黑龍江省檔案館,找尋日偽時期的檔案文件。「頭一個月一無所獲,到12月底的時候,竟然找到了一件『特別移送』檔案。」3個月時間,金成民找出來400多頁近16萬字的「特別移送」檔案。
「『特別移送』檔案的發現,有助於了解人體實驗受害者的確切人數和具體來源。」之後20多年,金成民團隊大量查閱各地檔案館館藏日偽檔案和相關史料。截至目前,共找到731部隊人體實驗受害者1549人。
2011年,楊彥君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解密檔案時,找到了石井四郎向美軍提供的大量原始實驗報告書,包括731部隊對細菌戰的總結文件和調查報告。其中最核心的資料,是731部隊成員撰寫的3份解剖報告書,即炭疽菌感染實驗《A報告》,鼻疽菌感染實驗《G報告》,鼠疫菌感染實驗《Q報告》。
「3份報告書是能夠證明731部隊開展人體實驗的直接證據。」楊彥君說,「它們詳細記載了731部隊人體實驗的情況,包括解剖數據、彩色解剖圖、器官感染路徑和感染程度等。」
隨後,楊彥君所在課題組又多次前往美國和日本查找館藏文檔及民間保存史料,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細菌戰口述史料、美國解密日本細菌戰檔案和日本細菌戰檔案資料三大資料庫,共錄入口述史料100餘萬字、檔案文件2.5萬多頁。
楊彥君的另一重要學術成果,當屬《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留守名簿》的發現、整理和研究。「731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名簿》詳細記載了731部隊3497人的姓名、出生時間、原籍、編入731部隊時間等信息,涵蓋部隊將官、佐官、技師、僱員等各類成員。」楊彥君說,在此之前,囿於資料不足,大量731部隊核心成員信息鮮為人知。
「2015年11月,我們前往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查找資料時,偶然在索引目錄裡查閱到《名簿》的調卷目錄信息。因備註有『要審查』字樣且之前並無調閱記錄,可初步認定,我們拿到的是第一手史料。」楊彥君團隊成員、哈爾濱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宮文婧介紹。
「因資料原文涉及大量人名、地名和時間信息,文字為手寫日文舊體字,且部分人員信息重複,我們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整理工作。」宮文婧說,「最終確認《名簿》實有3497人的信息,基本釐清了731部隊的編成狀況、人員構成、人員來源、整體規模等重大基本史實問題。」
「在國內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對731部隊細菌戰和人體實驗問題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中外館藏檔案、口述歷史、軍事法庭審判材料為核心的較為完備的史料體系。」楊彥君表示。
2015年,陳列館與哈爾濱市社科院聯合推出60卷本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行實錄」叢書。金成民介紹,這套叢書資料收集工作歷時10年,編撰整理工作歷時兩年,收錄了大量珍貴文獻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其中珍貴文獻檔案2萬餘頁,文字量近千萬,「深刻揭露了以731部隊為代表的侵華日軍在中國進行細菌戰和人體實驗的犯罪史實」。
「今年還將推出14冊的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史料文集,這些檔案和研究成果多數是首次公開的新證據、新發現。」金成民說。
(責編:王帝元、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