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她說HERSTORY》入口處的黑暗通道 主辦方供圖
本周起,用戲劇、互動裝置、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女性主題的當代藝術展《她說HERSTORY》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四樓展出。舞臺劇導演周可變身藝術策展人,聯合7位女性藝術家將一本原屬於舞臺的小說「改裝」成了一次當代藝術展。生活化和戲劇化的裝置作品和觀眾們發生「化學反應」,挑起參觀者的喜怒與憂愁,這次有趣的實驗吸引了很多觀眾聽眾前往展廳與展品「情感互動」。
圖說:作品《三姐妹》 主辦方供圖
在作品《戲-說》中,策展人周可和編劇郭晨子一起從古今的經典劇本中挑選了女主角的獨白,展現出一個個女性群像:《美狄亞》中的悲劇主婦美狄亞、《玩偶之家》中喚醒女性獨立意識的少婦娜拉、《朱麗小姐》裡的偽女權主義者、《安提戈涅》中青春反叛絕不低頭的安提戈涅、《4:48精神崩潰》中面對多災多難的世界焦慮抑鬱的女作家等……觀眾在現場可以聽到老中青三代女性演員為這件作品獻聲,如曹雷、狄菲菲、劉廣寧、羅海瓊、謝承穎、婁藝瀟等。
走過黑暗,就可以看到棉花的裝置作品《之上》。這件作品佔據了展廳很大一塊空間。從天花板上的鏡子裡往下延伸出了一件樹狀雕塑,與地面上從滿是種子的船中破土而出的紅色相呼應,展現了女性作為孕育生命的母體所具有的母性力量。
圖說:人像攝影作品《20 - 40》 主辦方供圖
人像攝影作品《20 - 40》呈現了有著不同身份背景的二十幾位時值不惑之年的普通女性與自己二十幾歲時的照片的合影。在《20-40》的照片牆上,莊方選取了錄像中的語句片段,以一種詩意的方式錯落有致的擺放在照片上方的空白處。《20 - 40》的靈感來源於創作者莊方在聽聞她最好的朋友說自己其實並不快樂後,決定記錄這種經歷歲月的變化和自我蛻變前後的不同。
創作者將戲劇與當代藝術相結合,以多種方式展現這些獨白片段。觀眾可以坐進車裡聆聽《那年我學開車》的片段,感受青少年時期遭受過性侵,並一直受此影響的女性的迷茫與自省。同時,展覽還結合AR技術使觀眾與作品可以互動。
展覽中的另一件互動藝術裝置,佔據了整個牆面。陳曄作品《妳的一天》選取了365句內容作為鼓勵女性的每日一句。這些倡導女性堅持從自己的真實、靈魂和喜好出發的語句並不被限定在某一年,而是以一年中的某一天為載體呈現。365個日子被平鋪在牆面上,觀眾可以根據自身喜好撕下一頁帶回家收藏。也正因為這件展品是互動型裝置,作品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圖說:陳曄作品《妳的一天》 主辦方供圖
策展方表示,這些集生活化與戲劇化為一體的裝置作品展現了女性群體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展覽將戲劇與當代藝術相結合,透過不同女性角色(現實生活中和戲劇中的人物)的故事,幫助觀眾從不同視角理解那些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境遇中的女性身份,探尋女性在成長中如何發現、質疑和重塑自我的心理過程。
本次展覽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上戲華山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將持續到明年1月27日。(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 實習生 葉知)
馬上評|舞臺戲劇還是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展覽和浸入式戲劇的邊界在今天已然模糊,實驗戲劇導演牟森的作品《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就是上一屆上海雙年展的主展品,標籤化地定義成舞臺劇或是藝術展,並不是那麼重要了。一則靈感可以置身於紙面,也可以用舞蹈、雕塑、美術、影像、行為藝術去承載。哪一種藝術表達的渠道更為順暢,就為藝術家所用,這也是藝術的自由。
聲音和影像的跨界搭配,可以讓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產生情感的激蕩,讓聽眾認真反思生命,對身處的環境激發出行動力,就都可以視為是成功的藝術探索。(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