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2月26日消息:為老服務、青少年服務、家庭服務,三大板塊幾十個項目,在楊浦區延吉新村的社區睦鄰中心,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務。兩年來,延吉新村街道投入公共財政1000萬元相繼開出的3個社區睦鄰中心,累計已服務近20萬人次,被居民開心地稱為「百姓會所」,目前第4個正在建設中。
和上海很多老社區一樣,延吉新村街道原先公共服務能力不足,想新建服務場所卻難覓空間。面對近10萬社區居民日趨多樣的需求,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積極尋找突破之路。他們調查發現,社區裡有幾千平方米公建的商業配套設施,此前絕大部分出借給了私人商販,於是下決心由公共財政出資把這些房屋租下來,調配整合成4個面積各1000平方米左右的社區睦鄰中心,將其建成17個居委會的居民最多只需步行10分鐘就能到達的「百姓會所」。好點子得到了楊浦區委、區政府和各部門的鼎力支持,社區以每天每平方米1元的低廉租金獲得了這些國有房源的使用權。社區還培育和引進了「青年家園」等12家社會組織,以購買服務方式,委託他們為「百姓會所」提供各項專業服務。街道黨工委書記尤進宇說:「問題是石頭,辦法是榔頭,租賃場地一榔頭突破了公共服務場所匱乏的困局,也使社區裡無序的小商業得到治理,優化了社區環境,大大減少了消防、治安等隱患。」
為了在來之不易的空間裡提供有效服務,街道向全體居民發出意見徵詢表,還召開居民代表會議,群策群力之下,確定了「百姓會所」的各種服務項目。
記者來到延吉四村58號延吉社區第一睦鄰中心,在這個1300多平方米的「百姓會所」內,有被稱為「星空劇場」的多媒體放映廳,空調等設施齊全,36張藤製沙發椅分6排整齊排列,每天都為社區老人播放影視片;附近是近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此時正舉辦社區居民戲曲演唱會。
「百姓會所」服務多樣,信息苑內的近10臺電腦供居民免費上網,志願者每周兩次前來開辦電腦普及培訓課;200平方米的室內健身苑裡有3張桌球桌和其他設施;廚藝苑定期組織居民廚藝交流活動;140平方米的「老來客會館」專供老人們聊天、下棋、看書、讀報;百多平方米的用餐中心既是「空巢」老人的食堂,也用於居民生日聚餐、家庭聚餐;每周6天開放的「親子園」為社區裡的幼兒提供安全活動空間,還有專業社工來為孕期婦女和新生兒父母講解優生優育知識……
這兒還有為外來媳婦辦的生活輔導課,為孤殘家庭組織的社區志願者服務,面向居民的法律諮詢和生活用品修配服務,為社區文藝團隊安排的演出活動,為社區青少年開辦的國學講讀,甚至有為社區未婚青年組織的交友派對等等。街道主任邱紅對記者說:「『百姓會所』是個大平臺,原先不相往來的居民們在此相互結識,『生人社區』正逐漸演變為『熟人社區』,促進著和諧社區、文明社區建設。」
■記者手記
要的就是那一片歡聲笑語
記者被延吉新村的「百姓會所」打動:這裡沒有氣派的裝潢、沒有豪華的設施,卻充滿歡聲笑語,有足夠的人氣。
創新社區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眼下大家正共同探索。但有些地方口號不少,花錢更多。其實服務與管理,貴在有實效,能貼近實際,滿足居民們不斷變化著的多層次需求。漂亮的建築固然要建、先進的設備固然要配,但如果裡面冷冷清清,居民敬而遠之,那就事與願違了。
延吉新村街道是一個普通居住區,沒有高檔小區和高檔會所,也沒有空間可以建造大型氣派的「中心」,但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建起來的「百姓會所」,使大家的生活增添了便利、豐富了內容,還促成了相互交流、增進了鄰裡關係……那一片歡聲笑語,才是對創新社區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的實際效果的肯定。建「百姓會所」,公共財政投入1000萬元,看似花費不小;但換個角度,以社區10萬居民來衡量,投在每位居民身上的花費為100元,可說是花小錢辦實事,「性價比」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