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譚彬
站在田坎邊,王成僅僅是盯著手機屏幕,田壟上的塑膠水管就突然鼓了起來,遠近與水管相連接的霧化噴水器,隨即噴濺出水霧。
「這就是自動澆水,想給哪塊地澆水,就對應點不同的地塊,根本不需要人力到處跑。」演示完後,王成很是滿意,不停地向記者介紹道。
這一幕,發生在桂陽街道永興村1組墊江縣永綠家庭農場。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答案就在這款APP軟體上。
在王成展示的軟體頁面,記者看到,界面上有10多個選項,名稱分別是「攝像」「抽水」「下肥」「攪拌」「噴灌」等。
「我的農場是智能農場,用這個APP軟體就可以給蔬菜施肥、澆水。」王成說,有了這個APP軟體,農場每年的總費用從15萬元下降到8萬元。
該農場2015年建設,總投資300萬元,佔地50畝,主要種植有蘿蔔、兒菜、白菜、香菜、蘋果、山楂、桑葚等水果蔬菜。
王成說,種植業最耗費人力的環節,不是播種也不是收割,而是澆水、施肥和除草等日常管護,這套APP裝置不僅可以自動澆水,還可以自動添加肥料或除草劑,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在沒有採用這套APP軟體時,農場基本沒有賺錢,只夠工人的工資。」王成坦言。
王成介紹,家庭農場的水果蔬菜都是運往墊江中學、墊江二中等學校食堂,根本不愁銷售,預計今年收入80萬元。
「這個APP軟體正在朝無人操作的智能化方向升級,今後,蔬菜成熟的時候來採摘就可以了」王成說,這款APP軟體還能自動測試土壤的溫度、溼度以及各種營養素配比等指標,再根據需要自動啟動噴灌裝置。
在王成看來,他的成功離不開街道的支持。
2015年,王成剛開始投資種植的時候,因路面沒有硬化,導致肥料、種子、設備運不進來,街道得知這一情況後,幫他爭取到農業項目資金12萬元修建機耕道,大大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同時,積極協調村民流轉土地50畝。
「下一步,我將擴大規模,幫助村民增收。」王成說,他計劃租用附近村民的地,免費給村民提供育苗、肥料等,除了支付土地租金以外,還將回收村民種植的蔬菜,讓村民種地無後顧之憂,進一步增加收入。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