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每逢春節時張貼春聯是老北京民間傳統習俗,幾乎家家都忘不了往大門上貼一副春聯。在爆竹聲聲中,家家戶戶的人兒喜笑顏開地相互簇擁著,把大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到門框上或門心裡。一幅、兩幅、三幅…不一會兒,大街小巷裡就貼滿了喜慶的春聯春聯不僅美化了北京這座古城,還為老北京人帶來了喜氣和春意。春聯,也被稱為「門對」、「春貼」,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所以被稱為「春聯」。春聯是一種在春節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說起春聯的歷史,還很久遠呢!據說最早起源於古代的桃符。什麼是桃符呢?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具體是指,在古代的神話傳說裡,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在大桃樹的下面生活著兩位神仙,分別是神荼和鬱壘。這二位神仙神通廣大,能闢百鬼。所以老百姓便認為桃木能夠幫助他們驅鬼,他們將桃木製成兩塊木板,左邊一塊繪上神荼的像,右邊一塊繪上鬱壘的像,繪有二位神像的桃木板就是「桃符」。
每逢過年的時候,老百姓就將這兩塊桃符放在家門口兩邊,用來驅鬼闢邪。對此,清朝的《燕京時歲記》也曾經有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及至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宮廷裡流行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由此可知,在這個時候,桃符就是我們日後所說的春聯。一直到宋代前期,春聯都被稱為「桃符」。我國著名的詩人王安石就曾經在自己的詩中提到過桃符,詩曰:「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是在宋朝的中晚期,「春聯」這個名稱被漸漸地叫開了。
名稱的改變主要是源於用材的變化——由桃木板被改為紙張。隨著紙桃符的流行,桃符被漸漸地稱為「春聯」了。到了明代,民間貼春聯之風已很盛。據說春聯的流行還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呢!據史書記載,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他在金陵(今天的南京)定都後,在一年的除夕前夕下了一道諭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第二天,朱元璋開始微服私訪,在城內觀賞各家對聯,以為娛樂。後來他發現有一家的門上沒有貼春聯,過去一問才知,原來這家主人是個屠夫,他不會寫字,還沒有來得及請人代寫。
朱元璋聽後,立即叫侍從取來文房四寶,當場為這家書寫了春聯。朱元璋此舉被後世人傳為佳話。在朱元璋的影響下,當時的文人墨客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一直延續到現在。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寄託,對新春的祝頌。在舊京時,還兼打廣告的作用呢!那時候,各個行業都會想辦法利用春聯來招攬顧客並宣傳自家的生意。由於店鋪經營內容的不同,其春聯的內容也會有不同,如藥鋪常用的春聯是「調劑有方侔相業,虔修有法體天心」,綢緞莊常用的春聯是「此中多錦繡,以外無經綸」,糧店常用的春聯是「風雨調合歲月,稻糧狼藉豐年」,酒店常用的春聯是「香聞十裡春無價,醉賣三杯夢亦甜」。
這些春聯無不表達了大家對美好未來的寄託和嚮往。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方法也稍有差異。這裡介紹一下老北京貼春聯的講究。(一)首先是聯語選擇上的講究。老北京人認為,要根據場地、愛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聯語,如老年人住的屋子要選擇張貼那些帶有「福祿壽」詞語的春聯,小孩子住的屋子要選擇張貼那些帶有「學習、成才」等字眼的春聯,而一對夫妻住的屋子要選擇張貼那些帶有「恩愛、和睦等字眼的春聯…院子裡的大樹需貼上類似「樹大根深」字眼的春聯,院子裡的牆面需貼上類似「春光明媚」字眼的春聯,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類似「幸福健康」字眼的春聯,廚房裡需貼上類似「勤儉節約」字眼的春聯,等等。
(二)春聯的張貼要得法。要按照傳統張貼對聯的「人朝門立,右手為上,左手為下」的口訣,即對聯的出句應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對句應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這是因為按古代讀法直書是從右向左讀的。(三)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在張貼春聯上,老北京有這樣一些規矩,如上下聯不可貼反、上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等。在貼春聯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貼上長條的、內容複雜的春聯。有些地方如屋門、牆壁、門楣上都會貼上一些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去塵、淨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老北京人為什麼貼「福」呢,它又代表著什麼含義呢?如今的「福」字更多地被解釋為「幸福」,然而在以前則更多地被解釋為「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嚮往。老北京城在「福」字的張貼上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將「福」字倒過來貼。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很明顯,就是「福氣」到了唄!關於倒貼「福」字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這個故事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
相傳,當年朱元璋準備將一批人殺害,在準備的過程中,他與手下商議用「福」字作暗記。這件事情被馬皇后知道了。馬皇后不想自己的丈夫成為殺人惡魔,於是悄悄地下旨,命令京城內家家戶戶都要在天亮前在自家的門上貼上一個大大的「福」字。馬皇后是誰啊?皇后啊,她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了「福」字。其中有一戶人家,由於主人不識字,竟然把「福」字給貼倒了天亮後,朱元璋接到了他派去殺人的殺手的稟報,說全城內家家戶戶的門上都張貼著「福」字,根本區別不出哪家人該殺哪家人不該殺。
朱元璋聽了,馬上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戶戶的確都張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給貼倒了朱元璋聽了手下的稟報後,非常生氣,他也沒法將全城的人都給殺了呀,只好將把「福」字倒貼的那家人當成替罪羊,命令將他們全部殺害。馬皇后對朱元璋說:「皇上您息怒,您想想,不是那家人對您有什麼意見,而是他們知道您今日來訪,就故意將福』字給貼倒了,意思就是您的到來就是『福到』啊!」朱元璋聽了馬皇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將那家人給放了!從此以後,老百姓將「福」字倒貼理解為「福到」的意思,一是為了圖個吉利,二是為了紀念馬皇后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