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最後的中國戰象》漫畫版一書中因描寫動物「異性相吸」的片段引發一些家長質疑。其到底適不適合兒童閱讀?該書作者日前表示,自認為無傷大雅,「當然有的家長有的老師可能覺得,這個不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閱讀,那我們也會做一些更正」。
針對書中質疑,作者做出回應。看看新聞視頻截圖
說來說去,此爭議的根本還是性教育問題,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2017年人民日報就刊文呼籲「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應坦然面對」等。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科學開展性教育,並引導父母配合進行,或許仍任重道遠。否則,該「片段」就不會引起這樣的質疑了。
有家長認為,「萬一過早萌發性行為的好奇心,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也知道對孩子的性教育很重要,可總希望孩子長大後自己能慢慢理解」。這部分家長擔憂的是子女因過早接觸性而犯罪,或者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樣的出發點不是沒有道理,但這種壓制、掩蓋性教育的方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也有家長認為,做好性教育這項工作,突破傳統與保守的思維,才能讓整個社會少些悲劇,少些猥褻和強姦案。
面對有爭議的圖書內容,從目前的報導來看,似乎是提出質疑的家長「勝利」了——該書作者已經表態:「我們會做一些更正,比如出版社會要求我做一些修飾,模糊一點或者把敏感的句子去掉。」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讓步處理並非最優解,也不可能是爭議性教育的休止符。相反,性教育是教育而非洪水猛獸,與其戴著有色眼鏡,不如克服難以啟齒的心理坦然面對。具體而言:
——作為家長,可給予孩子正確的性知識,不能含糊其辭地應付孩子的好奇心。例如孩子在洗澡時,會盯著母親的胸部看,並疑問為何他的是平的?此時父母不應用「長大你就知道啦」來搪塞,而是大膽告訴他,這是女性的一種性特徵,用以哺育下一代。
——作為出版社和傳播機構,不能一味遷就社會中的個別激進意見。圖書的出版經過了審核,這背後是有專業性支撐的。此外,應該多出版一些適宜的性教育教材,或者採取分級閱讀措施等。
——作為大眾,但凡不是涉及到色情等違法內容,而是科學的適當的,都應該包容與正確面對,不能「見風就是雨」「上綱上線」。
——作為學校,應把性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行,甚至可以從小學教育開始。但目前的現狀是,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兒童性教育的課程,只是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課程中,會穿插著講授相關知識。
性教育不只關於性,而是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方方面面。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適當的性教育不但不會讓性行為提前,反而會推遲性行為,讓年輕人對自己的行為更負責;對性無知,倒是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造成性病、意外懷孕、危險流產和過度性焦慮等等。
因此,家長過分抵制性啟蒙與性教育,看似「為了孩子好」,實則以蒙蔽的手段剝奪了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權利。所以,現在的社會,更多的是父母缺乏正確的性教育,而不是孩子。何況,正如華中師範大學性學教授、中國性學會性教育專委會主任委員彭曉輝所言:「性教育是0到100歲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性需求,涉及到不同的性困惑,是一生的學習。」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成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