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帕金:超級城市的政治文化影響力或超越民族國家 微思客

2021-03-04 微思客WeThinker

人類學家喜歡研究小規模的族群,同時也最具有「世界眼光」。對於20世紀的現代人類學家,如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等人來說,人類學家的手藝主要表現在其對「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總體把握上。對地方的「深描」越透徹,對世界的「總體」越瞭然。


接受了英國社會人類學訓練的費孝通先生,便是將小地方(他稱之為「社區」)的研究應用到中國社會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費先生的江村研究被其在英國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高度讚揚,稱其極為精彩地指出了中國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變遷。但之後幾十年的英國社會人類學界並非始終如此寬厚,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尖銳地提出了江村的個案研究無法代表中國鄉村總體研究的質疑。地方與世界,個案與總體,是人類學家所無法迴避的二元對子。


大衛⋅帕金(David Parkin)

作為利奇後輩的新一代英國人類學家,大衛⋅帕金(David Parkin)也長期關注中國研究及其「一」與「多」的爭論。帕金出生於 1940 年,從20世紀70年代起先後執教於英國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院系,分別擔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及牛津大學萬靈學院院士。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之際,受費孝通之邀,帕金來京發表演講。彼時,受教於帕金的王銘銘剛剛入職於費先生所成立的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2016年5月10日至25日,時隔18年之後,帕金受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計劃之邀,再度故地重遊。費先生雖已駕鶴西去,但影響中國社會研究的英國學術傳統與爭論依然存在。帕金此行的四場講演正是想要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之後超級多元(super-diversity)時代的思考來理解當今世界的總體狀態,以此展現一種人類學的世界眼光。


所謂「超級多元」,帕金借用德國哥廷根馬普研究所所長史蒂夫•韋爾託韋茨(Steven Vertovec)的概念,指的是一種新的時代特徵。在這樣一個時代,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雜居於超級城市(mega-city)中,這些流動的新移民帶來了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樣性。超級城市的政治文化影響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民族國家」,這將引發社會科學界反思以邊界或邊疆概念對民族國家進行研究的諸範式。在「民族國家」的單一範式下,政治一體性與文化多樣性被視為重要的對應,而「超級多元」則試圖打開社會科學研究的可能性,推動「人」及「社區」的研究走向開放。這不僅意味著界定邊界的「圓圈」需要被打開,而且其很可能還處於水波或光譜一般的持續流動中。同時,這一看法還擴展了「多樣性」的單一「文化」維度,表面上看,這意味著增添了宗教、社會、政治等其他類型的「多樣性」,實際上它指出了「民族國家」範式所對應的「文化」概念之局限,這是對當代文化研究,文化理論的直接質疑與批評。


這種社會科學研究向度的開放,伴隨的是兩股「後」思潮的蒞臨。一是帕金教授所稱的「後人類主義」,一是他引用阿納特(Arnaut)所稱的「後全景監控」。「後人類主義」意味著破除以人類為中心的本體論,將研究對象擴展到其他非人類物種之上,並且充分考慮生物技術帶來的影響。這種擴展表現在「主體」意義上,無論是靈長動物、脊椎動物,還是技術及技術所創製的人工造物,都被認為是具有能動性(agency),這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非人(non-human)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得不將這些非人也視為「主體」,這無疑挑戰了以人為世界唯一主體的觀點。

「後全景監控」則更為透徹且悲觀地認為,個體的完整性被「超級多元」所肢解、分散。尤其是在電子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個體很難被捕捉為具有完整人格的個體,雖然政府和公司越來越加強他們彼此的聯合控制,但個體也通過網絡技術走向另一個「碎片化」的極端。

這兩股「後」思潮,對帕金這樣的人類學家來說,難以再用「一」與「多」的對應關係加以簡單概括。「超級多元」所指出的這種全球複雜性,使得社會科學及大部分人文學研究不得不進一步走向開放,走向對人之本質的哲學追問。這件事對於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來說尤為要害。


面對「超級多元」,帕金教授在首場公開講座「全球溝通中為人道主義發聲的人類學」中拋出了「溝通」這一關鍵詞。「溝通」揭示了人類學學科本身帶有的「介入」或「應用」色彩。介入是說人類學家在與其調查對象「溝通」的時候,不得不對是否介入他者生活進行反思;應用是說人類學家所書寫的文化翻譯的調查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為跨國公司、政府、NGO組織提供了決策參考。以上從兩個不同方面傳達「溝通」的意涵,也揭示出帕金教授所主張的人類學具有較強的應用色彩。


在隨後三場的專業講座中,帕金教授延續了對同樣一個問題的回答:人類學在「超級多元」時代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第一場專業講座題為,「我們能否調和人類學中的普遍與特殊?」,他主張人類學是一門通過學習當地人的語言,長時間參與觀察,而後從特殊個案中提煉出普遍化理論的學科。即便面對新興時代,帕金仍然主張回到費孝通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所開創的「田野民族志」的傳統之中。但是適應性的變化是,研究對象由村落研究轉向人群網絡研究。

帕金顯然對於人類學所身處的世界政治地理變動格局尤為敏感,他特別關注到人群網絡研究乃是因為1990年代之前的族群關係政策已經不再適用於移民增多、網際網路發展的新世界格局。然而,在流動性與不確定性迅猛增加的「超級多元」時代,首先需要被觀察的仍然是全球鏈條中的小群體。面對複雜的全球網絡,人類學無能為力,它只能堅持從特殊到普遍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論來完成研究工作。因此,層級(scale)的概念在本質上是為了調和特殊到普遍的跨越,使得人類學或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在「超級多元」時代可見可行,且具有意義。


很顯然,對於帕金來說「多」與「一」的辨析仍然是無法迴避的。在首場專業講座中,這對關係被演化為「普遍」與「特殊」的方法論問題。而在第二場「語詞與符號:一個人類學的難題?」中,「多」的這方面被語詞、符號這些溝通的媒介所覆蓋。在「超級多元」時代,多族群混雜的社區不僅存在語言借用、重新組合的現象,而且還存在通過符號而不是語言達成溝通的情況,比如行車燈與廣告牌。可以說,語詞與符號構成了溝通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既然如此,社區之內的人群又該如何達致溝通呢?帕金認為指號過程(semiosis)和多模態(multi-modal)溝通是交流能夠達成的途徑。他指出,語言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試圖超越純粹的語言學研究以及「邏各斯中心」的理性視角,這不僅揭示了「溝通」的多種模式與途徑,而且其過程被視為是相當隨意的,甚至是無意識的,具有一種水波或光譜般的流動性,帕金稱之為「索引性」。


在第三講「『精神』作為『物質』的一部分」中,帕金教授討論的是物質消費主義與宗教的關係。帕金教授意識到「超級多元」時代表面的「新」離不開它內裡的「舊」——人類世界一以貫之地對精神世界的追問。在當代世界,這種對精神世界的追問集中反映在宗教議題上。雖然帕金教授禮貌性地回顧了以物質消費與宗教關係為探討議題的諸理論思想家的觀點(比如凡勃倫、韋伯等),但在帕金的論述中,他傾向於以超越性的混融狀態來理解人與神、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他說,儘管世界性的宗教通常在信仰和實踐的邊緣也包括一些其他的小神祇或小神靈,但宗教的正統往往否定它們的有效性。因此,世界性宗教對神聖與世俗的界分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了。專業講座第二講、第三講分別從語言人類學和宗教人類學對於「超級多元」時代的人類學學科角色作出了回應。不同於專業講座第一講從總體方法論上的回應,此二講主要是從分支學科的內部具體且正面的回應「怎麼做」。


帕金教授的講演如同一個引子,丟向中國社會科學界:何以在把握世界局勢的總體,又反觀自身學科之後,提出合理的應用之道?帕金的這一世界眼光,大概值得大多數學者同仁深思一二。從事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的研究者最易劃出一畝三分地,要麼以研究對象立山頭,要麼以理論取向立門派。拘泥於國內的、專業的種種偏狹,應當在這種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類學面前感到一絲羞愧。

當然,帕金教授的「超級多元」的看法可能來自於其所身處的歐洲自1990年代後加劇的移民問題、網際網路發展、物質消費主義等社會現實,然而不斷強調回到傳統的「田野民族志」的小規模社群研究範式,回到處理他者與自我「溝通」關係的基本議題,還是使帕金的講演煥發著英國經典社會人類學的光芒。只不過,當年利奇對費孝通的批評所想要指出的要害,很可能還有更深的意涵,即面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漫長歷史的文明古國,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是否足夠洞察其精要?畢竟江村,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費孝通描述為沒有歷史的孤立的村莊。帕金教授對「超級多元」時代新的研究範式的呼喚,一方面啟發中國社會研究者們走向開放,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們回到利奇問題,看到英國社會人類學傳統內部的差異與多樣性。

微思客重視版權保護。本文原發於《澎湃思想市場》,微思客經授權轉載,如欲轉載請事先聯繫作者或微思客團隊。

編輯/朱小朱

相關焦點

  • 人類學家帕金:超級城市的政治文化影響力或超越民族國家
    所謂「超級多元」,帕金借用德國哥廷根馬普研究所所長史蒂夫•韋爾託韋茨(Steven Vertovec)的概念,指的是一種新的時代特徵。在這樣一個時代,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雜居於超級城市(mega-city)中,這些流動的新移民帶來了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樣性。
  • ...頂尖學者講學計劃】著名人類學家大衛•帕金到北京大學講學
    在這樣一個時代,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雜居於超級城市(mega-city)中,這些流動的新移民帶來了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樣性。超級城市的政治文化影響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民族國家」,這將引發社會科學界反思以邊界或邊疆概念對民族國家進行研究的諸範式。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
  • 「超級機制」與文化地理學研究
    1超級機制與文化地理學研究1.1美國文化地理學界對超級機制的爭論      在研究美國文化地理時,伯克萊學派認為在歷史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覆蓋社會群體的美國文化,這個文化機制具有超越個人的影響力、制約力,如同語言一樣,是個人必須接受、服從的東西,所以具有「超級機制」特徵。
  •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認同政治
    與單一民族國家相比,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多民族國家大多都具有如下特徵:一是民族構成的複雜性。民族構成複雜是多民族國家最顯著的特徵。「當今 世界,約有3000個民族,分布在200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由多民族組成。」多民族國家是超越於民族共同體而存在的政治共同體。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原標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並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 儒策〡超越民族國家——儒家的新天下體系
    後發的民族國家,比如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走的都是先富強、再復仇的道路。於是,西方炮製「人權高於主權」的模式,試圖超越民族國家,並以此詬病作為民族國家的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從民族國家到「人權高於主權」,是否現代化的必經道路呢?如果是,我們也只好在被懷疑和被詬病中繼續追趕西方。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 紀念|喬健:一個人類學家的理想國
    【編者按】著名華裔人類學家喬健於2018年10月7日下午在臺北去世。本文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小軍在2014年喬健先生八十壽辰之際所寫,原載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然而他們卻能始終保持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特色,終於將這些特色在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裡植根生長,這是多麼動人的一篇史詩啊。在此,喬先生抒發出人類學家的特有情懷——一種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尊重、感動和珍惜。然而對比如今,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許多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十分冷漠,甚至將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特色鄙之棄之。一個民族若丟失了自己的文化靈魂,將是多麼悲哀的一幅場景啊。
  • 20世紀90年代民族志還剩下什麼?分析人類學家職業轉型之緣由
    這種經驗相對來說還是很稀少的,這一點可以假設對民族志分析中政治維度持有允許的態度。大分裂理論面臨這樣的危險,那就是把人類學局限在對已經消失的社會進行研究。與這一理論相反,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人類學家們已經大量發展了對自身社會的研究。
  • 弘揚民族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 清華同衡助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弘揚民族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 清華同衡助力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20-12-16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學家在田野》| 瘋子、搗蛋鬼與人類學家 · DAY6
    歡迎來到人類學課堂,我們你們本次的助理研究員花花,各位實習人類學家們,在我們下田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或許應當先理解,何為「人類學」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含了生物學因素,也包含了人文社科學因素,整體學科而言包含了「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更小一些的單位(城市、公國)在各王公之間換來換去,就更不必說了。       但是這種包容,能否被看成是一種內在穩定的政治秩序(政治共同體),則很難說,因為這視乎統治權力的穩定度而定。比較糟糕的例子是——神聖羅馬帝國曾地跨德意志與義大利,但紅鬍子腓特烈來回奔波於兩地之間, 「(他)回到了阿爾卑斯山以北。他一來,法蘭克人(即德意志人)就恢復了和平。
  • 偏見、交流與跨文化:法國人類學家與中國哲學家的十封信
    採寫 | 傅適野編輯 | 黃月見到阿蘭·樂比雄的時候,這位一頭銀髮的法國人類學家正在北京大學的一個餐廳裡,被追問關於伊斯蘭極端分子和不斷湧入歐洲的難民的問題。作為一個研究跨文化實踐的人類學家,國際政治並非他擅長的領域。
  •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性新探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性新探楊利垚(長春師範大學 吉林長春 130032)摘 要:為實現科教興疆和人才強疆的戰略,國家啟動了內地高校支援新疆協作計劃,內地高校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逐年增長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帶來了挑戰。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當今各國幾乎都是多民族國家,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更是從建國之初就面臨如何將多族群、多種族整合進「美國主義」「美國信條」這類國家認同的重要任務。對於各國來說,全球化提出的一個嚴峻問題是,「不同的民族、部落、宗教和種族如何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條街道」,②公民身份的設計原本是要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可惜已被全球化大大地削弱了。
  • 濱海城市中上海繁榮,福建富裕,它則文化內涵悠久
    本書以濱海城市泉州為對象,考察了其從公元三世紀北方漢人南下入閩的初期階段,到1949年之間一部漫長的區域史和城市發展史,實為一部內容豐瞻的「泉州傳」。作者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綜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堅雅的經濟空間理論及克拉克的區域網絡史分析,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並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展和商貿繁盛,以及明清以來在本土主義意識形態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權力、經濟與文化的轉型。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當今各國幾乎都是多民族國家,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更是從建國之初就面臨如何將多族群、多種族整合進「美國主義」「美國信條」這類國家認同的重要任務。對於各國來說,全球化提出的一個嚴峻問題是,「不同的民族、部落、宗教和種族如何和睦地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條街道」,②公民身份的設計原本是要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可惜已被全球化大大地削弱了。
  • 世界8大超級城市排名,中國表現如何
    世界8大超級城市排名,中國表現如何?先來看具體排名:第八名,東京。作為日本的首都,東京是日本的交通、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也是日本最大的城市。第七名,巴黎。法國的商業、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法國最大城市,歐洲第二大城市,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第六名,新加坡。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在西方思想史上,文化相對主義曾是反對種族主義、文化霸權主義的思想利器,也是文化民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但在當代西方一些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它又成為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一個理論依據。這似乎是一種不能成立的悖論,卻有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為證。文化相對主義雖然是一種好的理論批判工具,但它難以成為多民族國家整體性建設的引領性思想。
  • 小巷裡走出來的汕尾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楊成志
    近日,在文亭社區幹部的帶領下參觀了位於汕尾市城區鳳山街道文亭社區轄區內糖街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楊成志故居」。這所故居現在就是一座「楊氏少宗」祠堂,於2011年4月興工重建。中國著名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民族學家、博物館學家,致公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八屆中央委員,第九屆諮議,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文物室主任。同時期與鍾敬文、馬思聰並稱「海豐三傑」。於1991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一生論著、譯著、專著近20部,發表論文近200篇,對我國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博物館學事業的開拓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堪稱我國人類學一代宗師,成就我國人類學的品牌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