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政治的內容不僅是規定誰在何時得到什麼,它還指導一群人怎麼與另一群人相處。而國家的統一併非當然之事,國家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也不僅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興風作浪的結果。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當一個國家是由多元成分組成(或由內部衍生,或由徵服、合併而來)時,對該國政府來說,如何處理這些異己成分,始終是一個政治難題。

       不過,這似乎是近代社會才會出現的難題。在人類的大部分時代,社會多元與否對統治者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古代帝國,大多都是包容性的,很少基於種族或地域壓迫基礎之上。亞歷山大徵服波斯帝國之後,身著波斯服裝,行波斯禮節,用波斯法律治理波斯人民,並且勸說其部下馬其頓軍人娶波斯婦女為妻。不獨亞歷山大如此,拿破崙也曾自述自己如果治理猶太人將重建所羅門神殿。麥克米蘭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裡如此評價道:「一個東徵西討締造多種族帝國的徵服者,最高明正莫過於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之名自視視人。」有學者也觀察道:「近代以前的帝國一般實行的政策大都接近容許保持差別特性……不強迫不同的族裔群體接受強勢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的同化。(但)這種寬容只限於對社群內部事務,並不容許差異族群涉入政府事務。」(丹尼爾·希羅,2012)。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在帝國治下,猶太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都自成一體,對內部事務有自己的管轄權,也各自奉行自己的法律,除了繳納稅收之外同帝國政府不產生直接聯繫,這被稱為「米勒特」制度。帝國官吏也一視同仁從各族精英中選拔。當時的歐洲人對土耳其的多元性往往留下深刻印象,留下了奧斯曼帝國城市一般有三個休息日的說法——周五屬於穆斯林,周六是猶太人的,周日則歸基督徒。

1720年P. Schenk繪製的奧斯曼帝國地圖。

       實際上,根據麥可·赫克特(Michael Hechter)的說法,不止帝國如此,近代以前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包容性的(希臘城邦國家、羅馬早期共和國除外)。原因在於,在前現代國家中,由於通訊技術和貨幣經濟的不發達,以及缺乏訓練有素的官僚隊伍,往往採用非直接統治(indirect rule)的方式治理國家(比方說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由於國家邊界與治理單位不對應,從統治者到民眾一般都不會有什麼民族思想。原因是,統治者對各次級集團(subgroup)的要求一般不多(因為需要它們提供中介服務),一是繳稅,二是別添亂。在滿足以上兩條之後,允許各次級集團根據自己的習俗治理,一國之內就很少有什麼文化衝突,對減少治理成本很有好處。古代國家社會服務功能極少,各次級集團唯求其不生事,也沒有掌控國家為己牟利的打算。由此相得益彰。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王統治幾域之地,就從來不是問題。英國君主曾長期自稱法蘭西國王,也在事實上統治法國北部之地。哈布斯堡王室長期領有捷克,捷克人也不以為異。更小一些的單位(城市、公國)在各王公之間換來換去,就更不必說了。

       但是這種包容,能否被看成是一種內在穩定的政治秩序(政治共同體),則很難說,因為這視乎統治權力的穩定度而定。比較糟糕的例子是——神聖羅馬帝國曾地跨德意志與義大利,但紅鬍子腓特烈來回奔波於兩地之間, 「(他)回到了阿爾卑斯山以北。他一來,法蘭克人(即德意志人)就恢復了和平。他一走,義大利人就失去了和平」。(馬克·布洛赫,2004)。

1798年瑞士聯邦的赫爾維蒂共和國。

荷蘭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時期。

       在歐洲中世紀到近代之間,通過政治協議從下而上在不同的地域和族群之間建立政治關係的例子不多,顯著的只有兩例,1291-1798年的瑞士邦聯和1581年-1795年的荷蘭共和國(13世紀至17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勉強也可以算上)。這些政治安排都有幾個明顯的共同特點:它們都是為了戰爭而創建的軍事聯盟,其主要目標是為了進行共同防禦;不存在統一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徵稅權力,其中央政府的權力極為有限,其成員各自享有主權;它們都由各小單位聚合而成,沒有一個力量強大、人口眾多可佔主導地位的成員。

       認真的說,這些國家也不算真正的政治共同體,因為它們是在特殊條件下由外力聚合在一起的,其內部還是充滿了成員的合縱連橫、爾虞我詐與陽奉陰違。假如有一個成員力量過大,整個邦聯就會立即失衡與不穩。有一段時間,瑞士僱傭軍名聞天下,向誰提供不向誰提供就能改變歐洲的戰略態勢,瑞士邦聯有時會明令禁止向某些國家提供僱傭軍,但是各邦多有不聽號令私下與敵國交通者,邦聯也無可奈何。

       在這個意義上說,在近代之前,幾乎沒有一個歐洲社會有和異己攜手共建政治共同體的經驗,它們的共存是機械堆積的結果,依賴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與順從。

       可想而知,隨著近代大眾政治的到來,以及赤裸裸的掠奪型政府的消失,上面所述的帝國、王國等傳統多元政治實踐自然也就要隨風而逝了,從此,以前被「官民關係」遮掩著的族群問題必須在大眾政治的框架內得到解決。每一個多元國家的公民,現在都需要捫心自問:我們要怎麼與他者相處?

       近世以來,基本上有兩種回答這一問題的思路:一種是打造「文化國家」——努力讓國家裡的不同人群具有同一認同,另外一種打造「政治國家」——設計一套政治制度讓不同人群可以妥協共存。前一種思路打的是「化夷為夏」或「大熔爐」的主意,在實踐上利用教育、傳媒傳播或其他政治、社會機制來「化眾為一」,往往強調的是同一歷史、同一命運和相同的文化符號,其追求的是「同心」。後一種思路則追求的是「同利」,其實踐大致也分外兩種。一,繞開族群,國家對其境內所有公民一視同仁(無視其族群背景),為其提供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為其提供相同的政治程序使之能夠做到平等的政治參與。這種實踐的核心在於,以各種手段確保公民個人成為積極的政治與社會主體,以個人的「平等」與「公平」為號召,從而削弱族群認同對其政治行為的影響(或使族群認同成為階級、職業團體、居住地、各種興趣愛好團體同等分量的東西,不成為超越性價值);二,或者乾脆承認族群的政治性,以承認種族、族群、文化分野為前提,要求將所有重要的社會集團都納入到政權體系中,實現「權力分享」,彌合其衝突,以此來促進各族群精英的結盟,造就對國家的認可。

       本來「同心」也好,「同利」也罷,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本來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對某些國度來說,教育同化總是看起來比辛辛苦苦建設一個制度要來得容易,所以只能是「戲不夠,歌來湊」。凡制度不及的地方,就特別要在「心」上下功夫。拿近代英、美、法國與德國來說,其民族主義類型就分別顯現出了不同的「心—利」組合。對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其民族主義精神核心主要是一些抽象的政治原則,比如自由、平等與個人主義,凡認同這些原則又居於同一片疆域的,就可認為是「自己人」。至於法國人,就要更講究民族榮譽、民族文化一點。到了德國人身上,就徹底轉變為以文化(尤其是語言)、觀念以及共同血統等因素來界定的族裔民族主義,族裔的民族性「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就無法獲取,如果有了,也無從改變,它與個體意志無關,而成為一種遺傳特徵」(裡亞·格林菲爾德,1992)。在這種民族主義之下,容不得半分異己的存在,而只能是完全的皈依。而這種民族主義成份上的轉變,其實很好理解,相比英美這些老牌自由民主國家,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威權主義帝制德國非要依靠純而又純的「民族文化」才能聚攏國家,它的政制本身無法處理異質性。

       總的來說,「政治國家」要比「文化國家」難建設的多,它需要一個社會具備足夠的政治想像力、耐心與勇氣。但「文化國家」也始終面臨著這樣一個疑問:哪一種文化?比方說前些年當代中國有人提議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節日,這叫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及其他具有獨特文化的族群的教師怎麼辦呢。須知政治往往涉及的是具體利益,利益是可以交換妥協的,但文化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東西。所以時至今日,每一個仍需要進行國家建設的社會仍然面對這樣一個難題:我們到底是要建設一個政治國家,還是建設一個文化國家?政治國家門檻高,但伸縮性大。文化國家門檻低,但伸縮性較小。該何去何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  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海外族群衝突 | 為什麼愛爾蘭人沒有成為英國人
    讓我們先假設以下情況存在:一國之內有一邊地,其血緣、宗教、文化均與內地有很大不同,在經濟、社會諸領域差距更不可以道裡計。這種差異往往以宗教、族群衝突顯現出來,綿延不絕。對這種衝突,該怎麼處理,就成為一個問題。有人說,這是因為邊疆太過落後之故,應該加大對邊地的投資,移民實邊,同時鼓勵邊疆生產加入內地市場。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雖然同為現代性政治的產物,但始終衝突碰撞,民族國家自誕生之初就面臨全球化的圍困與衝擊,因全球化刺激而復興的族群民族主義不斷消解和破壞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民族國家成長中的文化與歷史元素,它提供了由血統、情感或文化凝聚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忠誠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國家的領土性制度性框架之中發揮作用。
  • 【給力熱點】論奈及利亞的族群問題與國家建構
    奈及利亞的前身只是英國人幾塊殖民地的無序組合, 完全沒有作為國家的歷史根基, 當數百個族群被納入到這樣一個「陌生」的政治框架之中時, 認同感相當淡漠, 加之歷史的恩怨與現實利益的糾葛, 衝突就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引導奈及利亞人民超越狹隘的族群觀念, 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國家認同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 【反分裂研究】國家認同危機與認同政治——國家統一的視角
    任何國家欲塑造和鞏固自身的認同,既需要夯實制度的合法性,也需要尊重歷史的發展過程和積澱。但由於國家認同的複雜性,使得現有研究在深度和全面性上難免有不足。例如,文化認同危機尚可用民族主義的理論範式來考察,政治認同危機產生的分析卻缺乏理論支撐,特別是政治與文化兩種認同的衝突導致的危機(如分裂勢力以自由主義反對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就是現有族群—國家認同衝突理論難以涵蓋的。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臺獨」訴求的基本思路:獨立優先民主   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為核心。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
  • 「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
    先天身份:地域(香港、中東)、國家(中國、埃及)、民族(漢族、阿拉伯)、膚色/族群、血緣、性別、性取向、文化、宗教後天身份:階級、黨派、職業、教育程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年齡每個人都可能有多重政治身份(認同)。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林濟表示,通常講嶺南宗族時,一般主要還是圍繞廣府族群展開。此外,嶺南宗族文化價值取向的基本認同結構與其他地域都是一樣的,具有慎終追遠之意;在結構觀念上也基本一致,主要指祖源關係、地緣關係的宗族觀念以及財產關係的家族觀念三個方面。  有關廣府宗族三個結構的研究可以概括為「兩頭大中間小」,在祖先來源方面比較關注,其次就是家族意識。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
  • 蘇哈託下臺二十年:後威權時代的族群政治|印尼|華人|殖民|獨立|...
    比如出身馬來西亞的華人學者陳志明就提到,東南亞華人的經濟成就,是華人特質加上主動適應社會與政治經濟環境變遷的結果。在他們看來,精細的借貸體系、小型家庭商業的傳統、海外移民的社團組織、出走海外的「奮鬥精神」,都是華人文化中有利於商業成就的價值觀念。
  • 存異求同:非遺保護與彌合族群衝突間的關聯
    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正在迅猛地侵蝕、消解那些基於傳統鄉土、地域或族群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基於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促成了對文化多樣性存在的共識,非遺已被視為民族認同及國家軟實力的象徵而得到保護。  與非遺保護相似,以文化差異和碰撞為特徵的族群衝突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中日益凸顯的問題。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但支持川普的很多人卻認為恰恰相反,華人群體是美國民主黨、自由派和左翼勢力長期以來偏袒其他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性在種族意義上的犧牲品。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
  • 惠男評《國家根本與皇帝世僕》︱法律史視角下的清朝族群政治
    例如,旗人一旦成為國家兵丁,就必須參與定期的武備稽查。朝廷既要檢驗兵丁的騎射能力,對未達與否要採取相應的獎懲措施,亦要核查軍事裝備是否完整齊全,凡私自典賣兵器者均移送刑部法辦。對於出徵在外的兵丁,清朝對軍律與軍令極為重視,違反號令者輕則鞭刑、重則正法。總的來講,旗人若以當兵為職業,結果似乎是利弊參半,難以斷言為好處還是約束。
  • 斯拉夫人作為世界上一個族群,為何沒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東斯拉夫人(如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屬於拜佔庭文化圈,拜佔庭文化圈深受拜佔庭文化的影響,信仰東正教;而西斯拉夫人(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則是屬於拉丁文化圈,拉丁文化圈深受西歐文化的影響,信仰天主教。南斯拉夫人則介於拜佔庭文化圈與拉丁文化圈之間。
  • 以色列右翼政治:「猶太民族國家」與「猶太民主國家」的悖論
    對於以色列境內的非猶太人群體來說,猶太民族國家法案的通過更像是種族主義在以色列的合法化,非猶太族裔作為這個國家的少數族群,在法案通過後事實上降格為「二等公民」;而對於以色列的左翼媒體和部分猶太民眾來說,他們對猶太民族國家法案的抵制,更多是源於對以色列民主價值觀的捍衛,同時也把矛頭對準了以內塔尼亞胡為代表的、愈發強硬的右翼政治勢力。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觀點】族群融合是新疆政策的最高目標,精神基礎是儒家文化 | 強世功
    其一,新疆問題固然是中國內政,但必須放在全球政治權力格局中來思考。說到底,無論臺灣、香港和澳門,還是西藏和新疆,都是中國和西方進行政治較量的前沿陣地。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政治較量增加了新疆問題的複雜性。 其二,新疆問題要作為特殊的邊疆問題來思考。什麼是「邊疆」?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根據上述情形, 筆者以為, 族群與民族的區別主要在於它們所處的政治狀態或地位的不同。民族/ nation 一般是指被政治疆域化或國家主權化了的族群, 它不僅構建在世系、文化認同上, 而還必須構建在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經濟聯繫上。它既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經濟生活作其權力訴求的基礎,也以共同的政治疆域和共同的經濟生活作其權力訴求的目標。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緬甸,在蒲甘王朝瓦解後政治重心在灌溉農業發達的北方和南方沿海地區之間搖擺,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由於緬甸的基本經濟區一直在從曼德勒到蒲甘一線依靠水利灌溉而獲得穩定的農業(主要是稻穀)收成的中部,它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段還是在中部地區,在18世紀最終還是落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中部的阿瓦(曼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