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肖怡星主持,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致開幕辭。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會議分為主旨發言與上下兩個半場發言。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陳奕平教授則指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華語相關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馬華學界關注的重點,他以族群政治和文化權力為核心議題,闡述了自己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範若蘭教授則以傳教士和華人移民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基督新教在華南和英屬馬來亞之間的傳播。

  上半場發言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金美主持,陳奕平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安煥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謝雅卉、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洪麗芬、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與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馬來西亞籍副教授莊薏潔等五位學者,大家分別就鄭和下西洋的「軟/硬實力」「海上絲綢之路」的媽祖文化產業、從博特拉大學中文課程看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以及馬華文學與其他文學關係史等問題進入了深入積極的探討。

  安煥然教授從滿剌加(馬六甲王朝)對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探析中華朝貢體制,強調軟實力需要有硬實力支持,才能發揮實質效應。韓晗副教授從「華夷風」這一概念出發,論述「馬華學」作為一個研究系統的可能性。洪麗芬教授則以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為例,對其資料進行描述和定性分析,探查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林志敏和葉秀清教授從自己師從於陸庭諭老師「馬來西亞教育史」教學出發,重新省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概念界定,進而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避免俯仰隨人的陋制,開創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新形勢。莊薏潔教授從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出發,以法國社會理論家布爾迪厄的「場域」(field)理論為視域,來觀察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具有民族寓言形式的創作之下,是如何透過族群關係的敘事來言說、詮釋與建構馬共歷史。

  下半場發言由林志敏擔任主持人,範若蘭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潘碧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樹枝、韓晗,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建紅、金美以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李保康等六位學者,大家圍繞馬華作家林連玉的古體詩詞創作、「馬華學」的建構路徑、馬來西亞檳城閩粵華人的田野調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以及當地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等馬華文化研究各問題進行探討,現場氣氛活躍。

  潘碧華副教授通過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林連玉先生文學創作的研究,展現出一個既堅強又溫情的知識分子形象。李樹枝助理教授透過女性、女性身體、創傷以及種族政治這四項視角辨析文學敘事並指出其背後的意涵。謝雅卉副教授探討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品牌發展模式,同時梳理了東南亞媽祖廟品牌,對內積極建立東南亞媽祖文化品牌核心內涵,對外推廣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的可行性發展方向。王建紅教授從華人社區談起,闡述了華人社區對中國原鄉故裡的宗族組織、民間神祇以及建築群落等日常生活空間的「複製」,中華習俗及其價值習得使華裔幼童華人身份獲得真實感,以及祭祀儀式、口述歷史等,促進了文化意義的再生產,讓華裔幼童華人身份認同感得到延續。金美副教授則對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漢語方言及語言習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聯繫並對比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國家語文政策,探尋具有適應性和前瞻性的相應對策。李保康先生立足自己多年來華文教學經驗,聚焦獨立華文中學的華文教學,認為加強文化傳承的力度是讓華文獨立中學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

  本次會議還專設青年學者論壇,盛靜擔任主持人,韓晗擔任評議人。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馬來亞大學、武漢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蔣明、黃薇妮、陳國偉、錢杉杉、白丹妮、袁敏棻等六位同學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了與馬華文化有關的若干重要學術問題,青年學者們前沿、開闊的學術視野將這一學術領域研究向縱深推進。

  韓晗宣讀優秀論文名單並進行總結髮言。他表示,語言與教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承的重要脈絡與根基,各位專家學者從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切入,充分探討了其背後的族群認同和文化多元化問題,彰顯了學者們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本次會議是一次馬華文化研究的盛會。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馬華文化研究存在著「國外比國內熱鬧」的局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典範,馬來西亞華人作為「模範移民族群」,在民俗、文學、藝術與中醫藥等文化領域都有不凡建樹,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既應當對馬來西亞華人同胞保持最真誠的敬意,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與馬華學者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國內馬華文化研究的總體水平。

作者簡介

姓名:代晴 胡紫純 工作單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會議︱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與馬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正因為華文教育不斷在地化發展,才推動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從舶來移民文化逐步發展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體系龐大的現代馬華文化。因此,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史是窺探馬華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重要窗口。
  • 【華僑華人】逆流而上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於是,英國殖民政府在1920年開始在馬來西亞實施「學校註冊法令」,規定所有開辦學校的機構必須要在殖民政府完成註冊,而且學校的教學內容、設施設備、衛生條件等都必須要經過殖民政府的批准,以期通過收緊辦學,慢慢淡化大馬華人身份認同、脫離中華語言和文化環境。該法令出臺僅僅三年,馬來西亞就有315家華文學校面臨倒閉。1940年代,華文學校再次遭遇坎坷。
  • 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華僑大學召開
    這是近年來專門以華人宗教為主題的較大規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與會專家來自法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以及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十個國家與地區。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華僑大學),第二屆主辦單位(泰國法政大學,2017年)、第三屆主辦單位(馬來西亞拉曼大學,2018年),相關代表也將先後致辭。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馬來西亞華人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群族,人口佔25%,他們非常認同中華文化,並通過文化交流等多種途徑與中國教育文化各界保持不間斷的接觸。華文學校很多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一個多元文化,多種語言並存下的環境裡成長,但大多數沒有忘記了自己的根源和自己的母語,並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美德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東南亞漢語教學和華文教育研討會在菲律賓舉行
    東南亞漢語教學和華文教育研討會在菲律賓舉行   中新網8月30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日前,菲律賓亞典耀大學孔子學院和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共同舉辦的東南亞漢語教學和華文教育研討會在馬尼拉舉行。
  • 馬媒:馬來西亞學者謝愛萍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愛萍的故事。1951年出生的謝愛萍從小酷愛文學,關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曾受邀到中國參與學術研討會。謝愛萍性格堅強,儘管一生遇到許多工作與生活上的困難,但她從未低頭。
  • 請問段教授,從媒體上看馬來西亞華人比較認同中國,對中國大陸去的...
    X 請問段教授,從媒體上看馬來西亞華人比較認同中國 有1個回答 段穎 2018-03-01 這可以從幾方面來說,其一、馬來西亞和中國的關係總體不錯
  • 根植在大馬的土地上: 馬來西亞華文媒體人的口述故事
    他們的身份十分尷尬,他們處於一種因「非土著」而要被同化的境地,他們經歷了包括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等多層次的身份認同轉型。研究者注意到馬來西亞華人有非常強烈的國家認同意識,他們很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效忠對象:「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不是中國人。」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公立教育的均衡和私立教育的多元,在馬來西亞的爭論焦點是種族與宗教平衡
    在馬來西亞,政府出資公辦的幾大類學校裡,能夠保證足夠課時的通用語言只有馬來語和英語,身為少數族裔的華裔和印度裔想要維持文化傳承、拒絕在種族上被同化而堅持不放棄母語教育的話,只能選擇華文小學和淡米爾文小學。然而,隨著行政原因、生育率下降和少數族裔的政治弱勢等因素影響,華小和淡小的就讀人數不斷下降。
  • 關注馬來西亞沙撈越區域華人社會
    馬來西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作為東協中經濟比較發達的成員國,馬來西亞同中國的交往十分密切,中國曾連續多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而沙撈越州,又稱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中面積最大的,也是伊班人、華人和馬來人等27個族群的聚居地。
  • 馬媒:馬來西亞巫裔女孩愛上華文 延續種族融合共存情誼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文明交往像一卷錄影帶,可以略盡千年縮影,也可以延展民族生命的光輝;馬來人和華人的文化交流像一本記事簿,可以寫盡千山萬水,也可以延續種族融合的燦爛。生長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多元種族、膚色和宗教一直都是特色,了解和學習彼此文化似乎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求同存異儼然是馬來西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華人知道馬來人的習俗、馬來人學會華人的語言、華人明白馬來人的禁忌、馬來人喜歡華人的文化……除了彰顯馬來西亞華巫文化的交融,裡頭亦蘊含著馬中千百年來和諧共存的情誼。
  • 8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華僑大學 研討國際華文教學
    未來網高校頻道10月2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烏密)10月26日,由華僑大學和暨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際華文教學研討會」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開幕。來自海內外華文教育界的8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華文教學的融合與發展」的主題展開為期兩天的研討。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1.起源、歷史及規模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一樣,起源於華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以及讓華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願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過近200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澱下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
  • 文學院教授閻連科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近日,由臺北新地文學發展協會、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舉辦的「世界華文小說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以閻連科小說作品為例」在臺北召開。來自美國、瑞典、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以及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的二十餘名作家、學者、翻譯家及閻連科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文學院院長孫鬱教授出席了研討會。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但支持川普的很多人卻認為恰恰相反,華人群體是美國民主黨、自由派和左翼勢力長期以來偏袒其他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性在種族意義上的犧牲品。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
  • 關注華人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齡化——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變動分析
    進入21世紀,當地華人社團開始密切關注華人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的問題,並通過媒體報導、學術討論等方式呼籲人們重視並積極應對未來的人口挑戰。事實上,影響當前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重和未來發展趨勢的最核心要素正是人口再生產的周期規律,即人口變化周期。
  • 蘇哈託下臺二十年:後威權時代的族群政治|印尼|華人|殖民|獨立|...
    比如出身馬來西亞的華人學者陳志明就提到,東南亞華人的經濟成就,是華人特質加上主動適應社會與政治經濟環境變遷的結果。在他們看來,精細的借貸體系、小型家庭商業的傳統、海外移民的社團組織、出走海外的「奮鬥精神」,都是華人文化中有利於商業成就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