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媒:馬來西亞巫裔女孩愛上華文 延續種族融合共存情誼

2020-12-18 環球網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文明交往像一卷錄影帶,可以略盡千年縮影,也可以延展民族生命的光輝;馬來人和華人的文化交流像一本記事簿,可以寫盡千山萬水,也可以延續種族融合的燦爛。

生長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多元種族、膚色和宗教一直都是特色,了解和學習彼此文化似乎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求同存異儼然是馬來西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華人知道馬來人的習俗、馬來人學會華人的語言、華人明白馬來人的禁忌、馬來人喜歡華人的文化……除了彰顯馬來西亞華巫文化的交融,裡頭亦蘊含著馬中千百年來和諧共存的情誼。

自小擁有語言天賦 老師推薦到華小念書

若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娜迪亞一口流利的華文,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名華人,但其實上她卻是出生在普通馬來家庭的巫裔女生。

這名包著頭巾的的女孩,一年前剛在中國人民大學完成工商管理學士學位,隨後畢業回馬來西亞工作。

「我喜歡學習華文和中華文化,因為這讓我見識到不同的世界,跟更多不同國家的人溝通。」

娜迪亞21晚在配合馬中建交45周年舉行的《45:多元包容,美美與供》專題紀錄片分享會上憶述,小時候她在幼兒園班展現語言天賦,因此就被老師推薦進入華小就讀。

「讀幼兒園時,學校周末有華文補習班,那時候還是小孩子的我就很好奇,跟媽媽說要去那個補習班。」雖然只是「一二三四」這些簡單的華語,但老師卻驚訝地發現這名馬來小女生學得很快,為此就問其母親要不要把這孩子送去華小?

娜迪亞家裡有5個兄弟姐妹,但只有她和幼弟去華小學華語。當時娜迪亞的母親第一次把孩子送去華小就讀,內心難免忐忑。

「剛上學的時候,媽媽感到非常擔心。她常會想我的功課不會做怎麼辦,因為家裡沒有人可以問;她和爸爸每天都會去找我的班主任,問對方可不可以把課業翻譯成馬來文,讓他們可以在家裡教我。」

剛開始感到無所適從的家人,後來也慢慢接受她在華小就讀的事實。

她笑說,自己最喜歡跟同學在電話上聊八卦,因為家裡沒有人聽得懂。

靠與友聯繫維持華語水平

升上國中後,由於課業繁忙,而華文班只有放學後才有額外授課,娜迪亞唯有忍痛放棄學習華文。「有太多東西要兼顧,我無法學下去。直到考完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後,我獲得森那美(Sime Darby)提供獎學金到中國升學,這才讓我重拾學習華文的機會。」

問她會不會害怕自己因很久沒接觸華文而落於人後,娜迪亞笑說:「不會啊,雖然我在中學沒有拿華文課,但我還是有華文基礎,而且有跟華人朋友保持聯絡,不會忘記如何說華語。」

她還自豪表示,那時自己的華語還好過很多華人朋友呢。「以前華小老師就說我很吵,很喜歡講話,所以覺得學習華文沒有問題。而且我常常參加講華文故事比賽和作文比賽等,大多時候都會得獎。」

異國同學操流利華語

回顧到中國升學初期,娜迪亞認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剛到機場時,一名非洲學生前來迎接她和其他5名同學時,劈頭就是一句字正腔圓的華語。

「你們是不是馬來西亞的同學啊?你們跟我來吧,去宿舍那邊。」

她笑言,只是自己第一次聽到非洲人說華語,覺得非常新奇,而後發現不止非洲人,當地澳洲人和阿拉伯人都能說出一口流暢的華語。

「那時候我還以為自己會華語,去到中國沒什麼問題吧?但我在那邊很多時候都聽不懂,我們也要常常注意自己的馬來西亞腔調,怕當地人聽不懂我們的語言。」

娜迪亞坦言,中國競爭很激烈,這也導致他們時刻都自我鞭策,不敢懈怠。

「尤其是他們的數學程度真的很高,很多時候我就覺得,這麼厲害的他們都在讀書,為什麼我們不讀書?」

常當馬來西亞遊客導遊

從馬來西亞飛往中國的航班很多,所以在當地讀書的娜迪亞會不時充當馬來西亞遊客的導遊,讓國人能夠體驗真正的中國民間風情。「馬來同胞到那裡旅遊時,我會帶他們去一些地道的景點,一些沒什麼遊客會去的地方,並藉此認識更多馬來西亞的朋友。」

她說,由於負面新聞影響的關係,造成一些馬來西亞人對中國產生不好的印象,這時自己會為此解釋一番,促進中國的形象。

「一些人會在網上看到中國是怎樣怎樣,但我會和他們說,我在這裡生活到很好。」

2018年7月畢業後,娜迪亞回到馬來西亞,並在森那美公司從事企業社會責任(CSR)工作。

「回到馬來西亞,我還是覺得馬來西亞還是我的家鄉,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會想要回到中國。」

受華人「公平」啟發 讓兒女接受華文教育

年少時醉心研究伊斯蘭知識的莫哈末阿當,曾在一家華裔經營的企業上班,為此接觸到華人文化,深感華人價值觀之優良,就決定未來一定要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

如今,在4名孩子當中,有2人在龍溪華小念書,1人即將升上巴生興華獨中,最小的孩子也將在明年就讀以中文為主的小海豚幼兒園。

莫哈末阿當說,要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的念頭,源自於當初在華裔私企上班時所發生的一則小故事。當時剛好公司裁員,老闆沒有開除擁有馬來背景的自己,反而辭退了一名華裔員工,讓他感到不解,卻也深受感動。

他向老闆詢問後獲告知:「我不管你是什麼種族,只要工作表現好,我就會留下你,相反地,若做得不好或者犯錯,我會公事公辦,無關種族。」

「這起事件給我很大的啟發,讓我體會到華人非常注重『公平』的價值觀,不會因種族而偏袒同胞,或把友族拒於門外。所以我把這視為目標,未來一定要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接受華人文化的薰陶。」他說。

爭取讓長女獲獨中獎學金

十多年過去了,長女愛莎已從龍溪華小畢業,並且被巴生興華獨中錄取。過程中,華人公平對待各族的價值觀,再次感動莫哈末阿當。

他說,由於家境拮据,愛莎念獨中的學費將無形中加重經濟負擔,於是他嘗試與校長溝通,希望校方能助他一臂之力。「我告訴校長我們所面對的困境,還有我的目標,我不想讓孩子的(華文教育)停在這裡,我不要半途而廢,這是我的原則。一開始校長說需要與董事部討論,我也為愛莎準備了第二個選擇,那就是到國民型中學念書。沒想到後來校長捎來好消息,告訴我學校願意給予愛莎獎學金,解決了我金錢上的煩惱。」

校方的援助,再次讓他感受到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與相互扶持。各族沒有因膚色的不同,而面對差別待遇,更沒有因宗教的界限,而產生隔閡。

以赴華留學為目標

愛莎談起6年在華小的校園生活,眼神發光地說:「我不只是喜歡,而是非常喜歡。」

對於即將進入獨中念書,更是期待不已。

品學兼優的她深受師生喜愛,還熱衷籃球,在團隊運動裡,與各族團友合作無間,一同汗灑球場之際,也產生出跨域種族的團隊精神與情感。

她說,這是讓她最捨不得畢業的情感,還有各科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教誨。

領著「六年級模範生」的光環畢業,被問到進入獨中是爸爸的決定,還是自己的選擇時,愛莎笑說,兩者都有。

她對中文與華人文化的喜愛,不會止步於獨中,而是會放眼未來,希望能到中國深造。

雖然從幼稚園開始便在華文教育的環境裡學習和成長,但愛莎未曾脫離自己族群的生活圈子。

在如此多元交融的環境下,她觀察到各族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並了解到各族之間即使有所差異,也不會產生絲毫衝突。

她說,接受華文教育,不止是多學一種語言,最珍貴的,是學習到以更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別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還有價值觀。(陸世敏、練珊恩)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巫裔女子從小學中文: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中國僑網8月2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1950年代初期,在馬來西亞波德申直落甘望村落裡,有個巫裔女孩莎莉娜向父親和婆婆嚷著說:「我想念華校。」 當時,父親和婆婆臉上不禁露出「問號」的表情,他們不明白,為何連一個中文字都看不懂的莎莉娜,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
  • 馬來西亞巫裔教師開班教巫裔學生學中文
    中國僑網5月1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馬來西亞新山一名巫裔國小教師熱愛華語,在課餘時間開班教導一群來自漁村的巫裔學生學習華語,他希望更多馬來西亞人能夠學習華語,促進各族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尊重。在學習過程中,穆益斯的華人朋友經常糾正他的聲調,用華語與他交談,他也自掏腰包購買華文字典及書籍,從漢語拼音開始學習,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大略掌握華語會話。在本達斯拉勿國小執教5年後,了解到當地漁民會直接將漁獲售賣給附近的中國籍居民,但是雙方經常因為語言不通出現溝通障礙。
  • 馬來西亞巫裔男子衷愛華文 送孩子讀華小如願以償
    馬來西亞巫裔男子衷愛華文 送孩子讀華小如願以償
  • 馬來西亞首位巫裔華語新聞主播:學中文開闊視野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2月2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馬來西亞越來越多巫裔或印裔,都選擇將自己孩子送進華校就讀,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多一種語文,多一條出路,雖然早已屢見不鮮,但是每每見到友族同胞說中文,還是會有一陣奇妙的感覺油然升起。
  • 馬來西亞貧困巫裔女孩勤學中文 獲當地華社捐助
    中國僑網11月24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來自馬來西亞哥打峇魯貧苦家庭的巫裔小學生艾麗莎,努力學習中文,獲得吉蘭丹中華總商會青商團的關注和物資捐贈。
  • 馬媒:馬來西亞學者謝愛萍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愛萍的故事。1951年出生的謝愛萍從小酷愛文學,關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曾受邀到中國參與學術研討會。謝愛萍性格堅強,儘管一生遇到許多工作與生活上的困難,但她從未低頭。
  • 馬來西亞鬥湖政中各族教師「紅彤彤」慶新春
    中國僑網1月17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沙巴州鬥湖政中為迎接中國農曆新年,校長菲特麗雅妮華希率領各族教職員,穿上紅彤彤的衣服,站在充滿新年裝飾的校園內,手拿春聯向各界拜年。
  • 會議︱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與馬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莫泰熙看來,華文教育的坎坷發展之路也是一代代同仁為華文教育事業戮力前行之路。面對各種打壓、種族的同化與社會不認同等不利因素,大家為推廣華文教育雖九死而未悔。 最後莫泰熙指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目前仍面臨統考文憑不被承認、華文小學數量嚴重不足等問題。
  • 馬媒: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
    中國僑網3月28日電題:為了讓華裔孩子學好中文 馬來西亞的華小拼了……馬來西亞華文小學(下文簡稱「華小」),顧名思義,是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小學,也是大馬華裔子弟接受基礎教育的地方。即使只有一個學生 華小也要辦下去在馬來西亞,華小即使只剩下一名學生,也堅持要開辦,因為要給「最後」的學生繼續接受華文教育的機會。
  • 被華人興學精神感動 大馬巫裔教師捐2萬令吉給華校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4月1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森美蘭州淡邊縣普羅士邦國民型華文中學董事會自力更生,籌款建校的善舉感動了一名巫裔女教師,她特別捐獻2萬令吉給該華校,為華教作些貢獻。  即將退休的巫裔女教師法蒂瑪,日前在一項儀式上捐出2萬令吉給該校董事部,用作興建三層樓新校舍。
  • 【馬來西亞留學】你絕對沒有聽過的馬來西亞華文腔調!
    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是受標準的華文教育但是由於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受著多元種族環境的影響,所以當馬來西亞華人在說的中文時就會摻雜著一些馬來語,英語,福建話,客家話,等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特別腔調,所謂「馬來西亞華人口音,博大精深」。
  • 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讓孩子讀華小:學中文有前途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中國僑網1月6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對華小的教學充滿信心、喜歡華小的紀律、堅信讓孩子掌握華語是走向光明的前程,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錫慕查化,選擇把孩子送入華小。在2007年10月10日登上太空,成為馬來西亞首位太空人的他,如今已經是育有4名分別7歲(女兒)、6歲(女兒)及5個月(男雙胞胎)小孩的父親。
  • 馬來西亞留學 ||你絕對沒有聽過的馬來西亞華文腔調!
    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是受標準的華文教育但是由於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受著多元種族環境的影響,所以當馬來西亞華人在說的中文時就會摻雜著一些馬來語,英語,福建話,客家話,等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特別腔調,所謂「馬來西亞華人口音,博大精深」。
  • 唯一華裔學生畢業 馬來西亞育群華小明年學生全為巫裔
    【觀察者網報導】 據馬來西亞《光華日報》11月15日報導,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市章吉遮令區新路口育群華小當地時間15日舉行小六畢業典禮,全校只有1位華裔畢業生,隨著這名華裔生畢業後,明年全校22位學生全為巫裔。
  • 大馬馬來族老師開免費華文班 望與同胞分享華文知識
    中國僑網9月1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現年35歲的盧萊茵是一名馬來西亞華文老師,每個星期日,盧萊茵都會為一批在宗教學校就讀的巫裔學生免費上課,教授的是華文。她表示,自己從小學華文,如今也想將華文知識分享給馬來族同胞。
  • 【華僑華人】逆流而上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日本侵略南洋之時,為報復此前支持中國抗日的南洋華人,不斷殺害華人、關閉華文學校,剩餘苟延殘喘的華文學校也不得不關閉以確保師生的生存,華文教育因為戰亂而受到阻斷。直到1946年日本人撤離馬來西亞之後,馬來西亞所有的華文學校才重新恢復註冊和招生。然而,英國人重回馬來半島,並在馬來西亞的獨立進程中試圖操控這個國家的未來走向。
  • 馬媒:馬來西亞有條「華人河」 紀念早年華人拓荒者
    近日馬來西亞《詩華日報》刊登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古晉馬當郊區的一條溪流。此溪流被命名為「華人河」(SG.CINA),紀念的是早年來馬來西亞拓荒的華人。文章摘編如下:馬來西亞古晉馬當郊區有一條名為「華人河」的溪流,而橫跨「華人河」的橋梁,兩旁欄杆都被彩為紅色,也有「紅橋」之稱,小溪流水潺潺,是各族人士在暑熱天氣帶著一家大小納涼嬉水,消磨悠閒時光的好去處,成為馬當區的一個特色。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
  • 馬來西亞通過華文小學數理英文授課折中方案
    中新網11月1日電 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國陣)最高理事會31日舉行會議,採納在華文小學用英文教授數理課的折中方案,從而解決了紛擾多時的這一問題。  據新華網報導,國陣最高理事會曾於10月22日開會,討論從明年起在國民小學、華文小學和泰米爾小學實行英文教授數理課的問題。
  • 當教育戲劇走向馬來西亞:秉承華文血脈,延續歷史精魂之根
    此次馬來西亞之行,旨在讓教育戲劇在馬來西亞生根發芽,讓教育戲劇成為華人同胞的堅實後盾!黎明華小(包含黎明幼兒園及黎明小學)是馬來西亞歷史悠久的一所華人學校。成立於1929年的它前身為黎明女校——誕生於那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時代,旨在讓女子同樣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