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劉玉屏, 袁 萍
(中央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華文教育和華語二語教學是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兩大源流在起源及發展、教學對象、師資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也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可以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華文教育對華語二語教學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輸送華語師資、共享華語社區、提供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借鑑。華語二語教學對華文教育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藉助政府對華語二語教學的重視提升華裔師資整體素質、通過學習者數量的增加提升華語社會影響力、通過教師間交流提升華族教師專業水平。
[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華語作為二語教學;互補性
一、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一)幾組術語
漢語在馬來西亞被稱為華語。本文不刻意區分漢語和華語這兩個概念,在討論馬來西亞的漢語教學情況時,尊重馬來西亞當地的表達習慣,多採用華語一詞,有時也使用漢語一詞。如果討論的問題不限於馬來西亞的情況,則使用漢語一詞。(1)
1.漢語作為母語教學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漢語作為母語教學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以下簡稱漢語二語教學)雖然都以漢語為目的語,但二者在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漢語作為母語教學一般指語文課,以母語者為教學對象,如中國國內中小學開設的語文課就是漢語作為母語的教學。漢語二語教學一般指為外國人或第二語言學習者開設的語言課。
「語文」一詞由「語」和「文」的兩個語素組合而成,其中的「語」當然指「語言」,「文」則有「文字、文學、文化」多種含義。「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字、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語文課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即在培養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也強調培養人文素養。語言課的教學目標一般限於工具性,以培養目的語交際能力為目標,重在培養學習者用目的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2.華文教育/華語作為母語教學
華文教育指以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包含多個專業或多門課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的華文教育,除語文(分為國語即馬來語、華語和英語3科)課以外,還包括數學、科學、體育、音樂等課程。大學階段的華文教育,則包含多種專業。在華文教育體系中,華語是教學媒介語或目的語。在華文課上,華語是目的語;在其他課程上,華語是教學媒介語。在華文教育體系中,華語作為母語教學(華語課)是該體系的一部分,即其中的一門課程。
3.華文教育 /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如前所述,華文教育是一個包含多個專業或多門課程的教育體系,在這個教育體系中,華語或者作為目的語(華語課,即語文課),或者作為教學媒介語(其他課程)。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則是另一個教學體系,包括閱讀、聽力、口語、寫作、文化等課程。在這個教學體系中,華語是目的語。
(二)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
於馬來西亞的社會生活中,共同為促進華語在馬來西亞的傳播做出貢獻。下面分別從起源及規模、教學對象、師資等幾個方面介紹馬來西亞華語教學兩大源流的發展情況。
1.起源、歷史及規模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一樣,起源於華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以及讓華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願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過近200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澱下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
表1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辦學規模(2)
馬來西亞的華語二語教學可以追溯至馬來西亞獨立前的英殖民時代,至今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華語二語教學最初的教學對象主要是非華裔政府官員和公務員。當時,英殖民政府出於處理行政事務的需要,鼓勵非華裔公務員學習華語,以方便與華族溝通,處理華社事務。1951年,殖民政府在金馬侖設立了一所公務員華語學校,最初開設的是閩語課和粵語課,後來又開設了普通話課和客家語課,該校現已併入國家公共行政學院(INTAN)。這是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開端。從那時開始,直至8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對象都以非華裔公務員為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華語二語教學得到快速發展,並逐漸進入國民教育體系。(3)
圖1 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辦學機構
國民小學的華語課最初只以華裔為教學對象,是為滿足華裔學生學習母語文的需要而開設的民族語文課程。後來許多非華裔學生要求學習華語,政府逐漸放寬限制,允許非華裔學生選修華語課。目前,國民小學華語課的教學對象以非華裔為主,也包括少量華族學生。華語課的性質也從課餘時間(正課結束後或周末)的附加課程轉變為正課。馬來西亞目前有國民小學5858所,但並不是所有的國小都開設華文課。一般來說,位於大城市的國民小學多數都開設華文課,而位於偏遠地方的國民小學則較少開設華文課。由於大城市的國小數量要多於偏遠地方,故總體來看馬來西亞開設華文課的國小數量多於未開設華文課的學校。
馬來西亞目前有國民中學153所,改制中學78所,寄宿中學24所,共計255所國民型中學。(4)這些國民型中學基本上都開設華語課,作為一門選修課。其中,改制中學的華語課課時相對多一些,為6學時/周,其他兩類中學的華語課課時為3學時/周。
馬來西亞現有20多所公立大學,基本上都開設華語課。華語課一般設在外語系或應用語言學系。私立大學中也有不少開設了華語課,如吉隆坡大學、多媒體大學、國油大學、雪州大學、泰萊大學等。
馬來西亞現有100多所國際學校,其中許多都開設了華語課,課時為3~4學時/周。
此外,還有不少私立機構也開設華語課,比如「中文之路漢語學習中心」在吉隆坡有三所分校。馬來西亞華人公會(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馬華」)所辦的終身學習中心也開設華語課。
綜合上述各方面來看,目前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已具備相當規模。
2.教學對象
華文教育的對象以華裔為主,也包括一部分其他族裔的學生。近年來,馬來西亞非華裔學習華語的人數逐年提高。據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拿督張盛聞提供的信息,截至2018年,有約10萬非華裔小學生在華小就讀,佔華小學生總數的15%。
華語二語教學的對象,無論在大、中、小學校裡,主要是非華裔學生(馬來族和淡米爾族),也包括一部分華人學生和國際學生(日本、韓國、非洲國家等)。
3.師資
華文教育的師資基本上都是華族教師。華語作為二語教學的師資由華族和馬來族教師構成。從2007年開始,馬來西亞教育部每年派遣50名左右的馬來族高中畢業生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5年本科,畢業後回馬來西亞,到國小擔任華語教師。這一計劃執行了10年,培養了500名左右的馬來族漢語教師。
華族教師在漢語水平和中華文化方面有明顯優勢,對漢語語言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較馬來族更為容易;馬來族教師在中國高校系統地學習了二語教學與二語習得的理論知識,熟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華族師資的總體素質具有一定優勢,但馬來族師資也有望在未來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目前在馬來西亞,無論是華文教育體系中的華小和華文獨立中學,還是華語作為二語教學體系中的國小和國中,都存在華文師資短缺的問題。在很多國小,一所學校只有一位華文教師,如果這個學校1~6年級都開設華文課,那麼這位華文教師就得教6個年級的華文課。
總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和華語作為二語教學都經歷了若干年的發展歷程,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定基礎。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馬來西亞政府日益意識到學習華語的重要性,這給華語教學兩大源流的發展都帶來新的契機。在這種形勢下,華文教育領域和華語二語教學領域都應該付出更多努力,抓住機遇,促進馬來西亞華語教學兩大源流的更好發展。
二、華文教育與華語二語教學的互補性
華語教學的這兩大源流並存於馬來西亞的社會生活中,它們的關係怎麼樣?二者之間是互不相干、沒有交集的嗎?二者關係真的像有的研究者認為的那樣,只能是互相牽制、互相傷害的嗎?
我們認為,華文教育與華語二語教學在教學對象、師資和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諸多交集,並且共享一個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獨特性的華人社區。如果兩大源流能夠增加溝通和交流,做到優勢互補,一定可以促進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更好發展。
(一)華文教育對華語二語教學的支持
華文教育對華語二語教學的支持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輸送華語師資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已有兩百年的發展歷史,蓄積了一大批教學經驗豐富的華語師資,可以為國民小學的華語教學輸送華語師資。當然,目前馬來西亞的大部分華裔師資還比較缺乏漢語二語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巧,但他們漢語基礎好,在中華文化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經過適當的二語教學理論及方法培訓,完全可以勝任國民小學的華語課教學工作。
2.共享華語社區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良好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馬來西亞華語社區的強大支持。這個華語社區客觀地存在於馬來西亞的社會生活中,是華語教學發展的重要資源。華語二語教學與華文教育可以共享這個華語社區,共同利用華語社區所提供的語言文化資源。華語二語教學應該進一步拓展思路,積極探索利用華語社區各種語言文化資源的渠道和方式,推動華語二語教學的更好發展。
3.提供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借鑑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教學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其中的華語文課(華語作為母語教學),在課程大綱、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都已經很規範。雖然母語文教學不同於二語教學,但對尚處於起步階段的華語二語教學,仍然可以從華語作為母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方面找到可供借鑑之處,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
(二)華語二語教學對華文教育的促進
華語二語教學對華文教育的促進作用可以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藉助政府對華語二語教學的重視提升華裔師資整體素質
馬來西亞政府對華語二語教學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這從其每年資助50名左右的馬來族高中畢業生到中國學習漢語二語教學專業即可看出。華語二語教學的發展勢必催生對華語師資的巨大需求,而目前馬來西亞非華裔師資的數量顯然無法滿足華語二語教學的需要。華文教育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現任或潛在的華裔教師,他們具有天然的語言文化優勢,政府可以對這些華裔師資進行二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培訓,讓他們走上華語二語教學的崗位,以解決師資短缺問題。而這樣的業務培訓,也有助於在整體上提升華裔教師的專業素質。
2.通過學習者數量的增加提升華語社會影響力
華語二語教學的發展必然帶來馬來西亞華語學習者數量的增加,會說華語的非華裔人口會越來越多,這有助於提升華語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而華語地位的提升,對於促進華文教育的更好發展是有幫助的。
3.通過教師間交流提升華族教師專業水平
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領域存在著華裔師資與非華裔師資並存的局面。華裔師資具有語言優勢,對中華文化也更為熟悉,但普遍缺乏二語教學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系統訓練;非華裔師資雖然沒有語言文化方面的優勢,但大多在中國等地接受過正規的二語教學理論的教育,熟悉二語教學方法。通過與非華裔師資的交流與互動,可以幫助華裔師資熟悉二語教學的理論和方法,提升專業水平。
三、如何實現兩大源流的優勢互補(一)正視族群語言關係的重要性,提升處理族群關係問題的政治智慧
在多民族社會裡,語言與政治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語言與使用語言的民族緊密相關,是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特性保持以及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族群關係屬於政治問題,由此,語言也與政治發生了聯繫。協調好族群語言關係特別是主體民族的語言與非主體民族的語言之間的關係,有助於解決族群關係問題,調整和緩和民族矛盾,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和諧。下面以加拿大、新加坡兩個多民族社會的語言及教育政策為例,說明合理的語言教育政策對於協調族群關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
在加拿大,講英語者是主體民族(約佔人口的60%),講法語者是第二大民族(約佔23%),此外還有一些土著民族。加拿大實行雙語政策,規定英語和法語都是官方語言。1867年成立聯邦後,加拿大的語言和宗教曾出現過分裂,在以法語為主的羅馬天主教魁北克省,新教英語少數民族努力保存其語言和宗教權利;而魁北克法語區以外的法語民族,則力求維護法語母語者的權利。法語區魁北克與加拿大其他英語區之間的衝突成為加拿大社會的主要矛盾,而衝突的主要內容是語言問題,由語言問題導致了政治上的分裂。1876年,被稱為加拿大憲法的《英屬北美法案》規定,英語和法語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被任何人用於加拿大議會的辯論、魁北克立法機構或者任何加拿大及魁北克的法庭。1969年,加拿大正式宣布自身為雙語和雙文化的國度,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可以選擇使用英語或法語中的一種。1971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正式明確承認,加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並正式宣布實行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延伸到教育領域,即實行多元文化教育。聯邦政府還將許多文化、教育事業的管理權下放到各省,以便其從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由於實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對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和重視,加拿大的社會逐步穩定,並走向繁榮發展。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成為國際上備受推崇的解決族群語言關係的典範。當然,後來由於英語國際地位的日益增強,加拿大法語和英語的發展並沒有出現均衡發展的結果,法語的勢力逐漸減弱,甚至面臨被英語同化的危險。加拿大學習委員會曾指出,許多有權讓孩子接受法語教育的講法語的家長,選擇不行使這一權利,大約一半左右的家長選擇讓孩子以法語接受教育。不僅魁北克以外省份的法語人口數量正在減少,而且法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也存在問題。(5)
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組成,華人所佔比例最高,佔74.1%,馬來人佔13.4%,印度人佔9.2%,其他民族佔3.3%。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給予各民族語言以充分的尊重,規定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同為官方語言。教育方面,政府規定所有中小學都必須實行雙語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英語,還要學好母語。1979 年新加坡政府發布全國教育統一政策,規定英語為國家小學、中學和大學所有科目的教學媒介語,同時規定各民族的母語為必修科目,貫徹雙語教育政策,體現了政府對各民族歷史文化的尊重。眾所周知,新加坡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繁榮,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大學數量雖少,但教育質量較高,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學200強排行榜上分列全球第12和13位,亞洲第1和2位。
加拿大和新加坡的案例充分說明,恰當的語言政策對於協調族群關係、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來西亞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馬來族是第一大民族(約佔68%),華族是第二大民族(約佔24%),淡米爾族是第三大民族(約佔8%)。根據前面的分析,馬來西亞也應該從處理好族群關係、維持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謹慎出臺語言教育政策,在保持國家一體化的基礎上,對各民族語言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華社應調整思路,乘勢而為,助力華語二語教學,推動華語地位提升,促進華文教育更好發展
有研究者認為,面對政府推動華語二語教學發展的種種努力,馬來西亞華社卻抱持觀望態度。葉婷婷指出,「處在一個族群關係複雜,各民族都以自身語言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裡,馬來西亞華社不僅無法在高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上發揮優勢,甚至還形成了微妙的牽制效應,迫使高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陷入裹足不前的『三不管』境地。馬來西亞華社長期窮於應對政府欲消滅華文母語教育的企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發展除了超越華社自身的能力範圍,在情感上也難於跨越這一道族群的藩籬。」 「華文教育長期面臨嚴重缺乏師資的情況,也促使華教人士對政府在推動國小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舉動抱著觀望的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防範此項計劃會進一步加劇華小的師資匱乏。」(6)
由此可見,造成馬來西亞華社不願致力於發展華語二語教學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能力問題,華社發展華文教育的壓力已經很大,無暇顧及華語二語教學;二是情感問題,馬來西亞實行的單元文化政策使得各民族以自身語言文化為中心,在族群合作發展華語二語教學的努力上築起一道情感的柵欄。師資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與此同時,華社也需要克服上述情感障礙,更加理性地看待華語二語教學的發展。其實,隨著華語二語教學的發展,學習華語的非華裔會越來越多,華語的社會地位也會越來越高,這對於華文教育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
此外,華社還應抓住中國快速發展為華文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積極爭取政府對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視,從增加教育經費、承認華校文憑、增加華校招生名額、取消華校畢業生就業限制等幾個方面,為華文教育爭取更為有利的政策支持,促進華文教育的更好發展。
(三)開展相關研究,積極探索馬來西亞華語教學兩大源流合作互補、相互促進的方式和途徑
目前關於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已頗為豐碩,有關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而將二者結合起來,討論二者的差異和互補性的研究還幾乎未見,因而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華語教學這兩大源流合作與互補的方式和途徑,通過二者的優勢互補,促進兩大源流的和諧發展與共同進步。
四、結 語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華人社會的積極努力下保持了較好發展,有研究者甚至認為馬來西亞是「中國之外華語教學最為發達的國家」,「其教育體系的完整性、教育教學的規範性、以及學習群體的大眾性,在中國兩岸四地之外的世界各國可謂絕無僅有。」(7)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馬來西亞學習華語的非華裔越來越多,政府也日益認識到學習華語的重要性,華語二語教學在政府支持下出現逐漸向好的發展勢頭。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夠探索出華語教學兩大源流合作、互補的方式和途徑,將有助於有效整合華文教育和華語二語教學的各方面教學資源,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我們期待,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能夠攜手並進,共同發展,實現華文教育與華語二語教學的雙贏,從而促進馬來西亞各民族間的交流融通與相互理解,消除民族隔閡與相互角力,共建和諧美好的幸福家園。
Two Major Sourc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alaysia and their Complementarity
LIU Yu-ping & YUAN P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re two major sourc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alaysia.They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origins and development,teaching objects and teachers,bu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are mutually supportive.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romote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y recommend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sharing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ies,and provid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reference.The latter also promotes the former by leveraging on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ese-origin teachers,improving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ommunities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learners,and upgrad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Chinese teacher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Key Words: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mplementarity
中圖分類號: 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06(2020)01-0001-06
*作者簡介:劉玉屏,女,河北三河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際漢語教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漢語國際傳播資料庫建設及發展監測研究」 (17ZDA306)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東南亞漢語傳播的國別比較研究」(14AY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