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馬來西亞才是華語電影最大海外基地?

2021-01-21 騰訊網

作者 / 無念

本周末,一部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影《光》在國內公映。

這部郭修篆導演的處女作,是根據他哥哥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了一個自閉症患者和弟弟之間發生的動人兄弟情的故事。同時,這也是近兩年繼《李宗偉:敗者為王》和《大大噠》後,又一部引進國內的馬來西亞華語片。此前,本片曾入圍了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亞新獎,共獲得四項提名。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影(下文簡稱:馬華電影)是比較陌生的觀影領域。但其實,和港臺地區的電影發展一樣,馬華電影也經歷過自身的繁榮和衰落,同時在本土也誕生了自己的「新浪潮」。21世紀以來,馬來西亞更是出現了一批在國際影展上屢獲佳績的本土華語片和華人導演,在整個東南亞,乃至全亞洲電影版圖上都是不可忽視的一份力量。

馬華電影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發展?本土的商業表現究竟如何?馬來西亞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華人導演和電影?帶著這些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帶你走進馬來西亞的華語電影去一探究竟。

21世紀前:由盛轉衰,動蕩發展

資料顯示,馬來西亞的華人史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和唐宋時代。清末鴉片戰爭之後,英屬馬來亞與婆羅洲的英殖民政府大量引入華工,華人大量移居南洋。直到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之後,華人已成為當地的第二大族群。

目前學界公認的馬來西亞第一部華人電影,是1927年由新馬合拍的默片喜劇《新客》,這部電影也成為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間電影交流的緣起之作。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後期,馬來西亞的電影市場可以說完全被好萊塢電影和華語電影佔據著。

《新客》攝製團隊(圖片來源網絡)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馬地區成立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這也為日後香港電影在馬來西亞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某種程度上來看,香港電影和馬華電影是具有同源性的,而自從30年代起,尚未擺脫殖民統治的馬來半島就成為了香港電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

由於馬來西亞本身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屬性,當時的香港電影主要面向的還是華人群體,而佔人口多數的馬來人則有專門的馬來語電影。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馬來西亞當地的馬來語電影工業,幾乎都是被「邵氏」和「國泰」這兩家華人資本所控制,從3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這兩支企業共攝製了近300部馬來語電影,並在60年代初達到鼎盛。也是在這兩家公司的推動下,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間,馬華電影也迎來了全盛時期。只不過,伴隨著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新馬地區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著劇烈變化。

隨著馬來亞脫離殖民統治、馬來西亞聯邦的成立,以及新加坡獨立建國,再加上新成立的馬來西亞政府開始維護巫裔族群的權力,這些接連不斷的政治變動使得這兩家公司的電影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不斷走下坡路。到了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爆發徹底激化了兩個族群的矛盾。

此後,馬來西亞政府開始推動本土電影的「巫裔化」發展,使得國內文化朝著單一方向傾斜,華人族群和電影都受到大幅度的打壓和限制,「邵氏」和「國泰」也陸續將製作產業搬去了香港。1981年,馬來西亞成立了國家電影發展局(FINAS),規定一部電影必須要有70%以上的馬來語對白才能被稱為「馬來西亞電影」,以華語片作為主要對白的一律被看作「外國片」。

1985年,「邵氏」將最後的獨立片場賣給了FINAS,「國泰」(早在1972年就已停產)也將電影的發行業務賣給了巫裔控制的馬來公司。至此,華裔資本基本完全撤離了馬來西亞電影的工業製作領域。

進入21世紀:星火復燃,浪潮湧現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局勢開始有了轉機。

首先,一些本土的電影製作公司開始絕處逢生,製作了一系列具備宣教功能的華語電影,讓人看到了馬華電影在本土復甦的可能性;其次,隨著大馬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躋身至「亞洲四小虎」之一,政府首相提出了「多媒體超級走廊」的計劃,以促進國內科技文化水平的發展;再加上,數碼媒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膠片不再是承載影像的唯一媒介。

在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從2000年開始,馬來西亞國內開始湧現出一批高舉浪潮旗幟的新銳勢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陳翠梅、何宇恆、李添興、劉成達等獨立電影人。這些電影也都具備了一些共同特點:以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氣質整體較粗糲,主要關注華裔群體生存狀態,且均以華語作為影片主要對白,包括普通話、粵語或閩南語等。

也是在同一時期,這批獨立新導演們開始受到國際舞臺的關注。陳翠梅的長片處女作《愛情徵服一切》直接獲得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新浪潮獎,以及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虎獎;本片的剪輯師何宇恆則分別憑藉兩部長片《霧》和《太陽雨》入圍了釜山和威尼斯的地平線單元。包括胡明進、劉成達等人的作品,都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斬獲了不錯的成績。

《愛情徵服一切》劇照

整體來看,馬來西亞新浪潮的這批人創作處境是十分艱難的。他們無法從相關的政府文化部門得到任何經費補助,完全依靠著導演個人和創作團隊的自費,以及國際電影節的部分輔助金,從而完成製作,後續影片的發行也困難重重。可以說這批導演完全是在一條泥濘的路上,彼此扶持著不斷前行。

2011年,FINAS終於頒布了新政策,規定一部電影只要多數股份屬於本地人所持有的公司,這樣製作出來的電影都可以被稱為「馬來西亞電影」,並可申請強制上映。時隔30年,新規定的出臺終於恢復了馬華電影「本地化」的地位。

兩年後,又實施了新的獎勵政策,只要有30%以上的本地員工,就可以收到30%的製作費回扣。在這兩項政策的刺激下,沉寂了多年的馬華電影,終於開始迎來了嶄新的面貌。

2010年後:商業片的崛起和突破

2009年,新浪潮旗手之一的何宇恆率先轉型,啟用香港實力派演員惠英紅,拍攝了一部商業片《心魔》。這部電影不僅入圍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金豹獎,也讓主演惠英紅拿獎拿到手軟。同時,這部片子還先後登陸了香港和馬來西亞的院線,因而可以看作是整個馬來西亞華語商業片的起點之作。

在那之後,馬來西亞也湧現了一批製作商業片的華人導演,如阿牛、周青元、黃明志等。

其中,歌手阿牛於同年執導的愛情片《初戀紅豆冰》,卡司集結了一批國內觀眾所熟知的馬來西亞華裔音樂人:李心潔、阿牛、梁靜茹、曹格、品冠、戴佩妮、張棟梁、巫啟賢等,而幕後班底也清一色的「本土製造」。影片上映後不僅口碑大獲好評,票房也相當出色,取得了400萬令吉的成績。而且,當年這部影片還曾登陸過中國大陸的院線。

另一位華語商業片導演周青元,其處女作《大日子》被認為是本地華語賀歲片的開山之作。影片公映後打破了《初戀紅豆冰》的票房紀錄,大獲全勝。此後,周青元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票房潛力和優秀質量的馬華電影,包括《天天好天》《一路有你》《輝煌年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一路有你》直到目前仍然是馬華電影票房最高的紀錄保持者,高達1717萬令吉。

在這些華人導演拍攝的商業片中,我們能看到最普遍關注的一個主題,那就是華人群體對於自我身份的尋找和認同。從早期的感到「邊緣化」的生存處境,到之後的逐漸被重視和重拾歸屬感,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相融,華人群體在電影中身份和地位的轉變,也可以看作是政治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演變的重要傳聲筒。

整體來看,馬來西亞的整個電影市場仍然是以好萊塢大片所佔領,這點毋庸置疑,票房榜的前十名無一例外都是好萊塢電影。但在2018年,馬來西亞的本土電影也迎來了票房的大爆發,總成績高達1億6534萬,首次突破1億令吉大關,並誕生了史上最賣座的本土電影《偽信者2》。

從這個表格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馬來西亞本地電影票房榜的前十名裡,前七名都是在2018-2019年間誕生的,可以說本土的商業片在這兩年呈現出極大的潛力和上升勢頭。從類型上來看,多以恐怖、動畫、動作等類型為主,續集電影也佔了很高的比重。唯一一部上榜的華語片《一路有你》只能排到第十位。

由於馬來西亞大約有五分之一的華人,而他們則是馬華電影主要面向的受眾群。從這點上來看,雖然近幾年馬華電影中的商業片也有不小的突破,但是並沒有打破票房記錄的爆款誕生。且相比本地的馬來語電影來看,似乎還有著一定的差距。

作為華語電影圈一份子的「泛馬華電影」

除了馬華電影以外,有學者還提出了一個概念——「泛馬華電影」。

這類電影一般是指在馬來西亞取景,或是故事的主要背景發生在馬來西亞,或是影片中有馬來西亞演員和工作人員參與製作的華語商業片,憑藉不錯的票房和市場影響力,給馬來西亞帶去了足夠的曝光度。

從早期成龍的《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影片一部分故事發生在吉隆坡;再到馬楚成執導的《夏日麼麼茶》,以馬來西亞的熱浪島作為主要拍攝地,馬來西亞一直都作為地標性的元素出現在很多的華語片中。《色戒》《夏日樂悠悠》《逆戰》中均出現了不少馬來西亞的場景。

近幾年,馬來西亞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兩岸三地的華語片中,甚至像《摘金奇緣》這樣的好萊塢電影,不僅直接將鏡頭對準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狀態,還直接啟用馬來西亞裔明星楊紫瓊出演。2018年的中國電影《李茶的姑媽》也將取景地定在了馬來西亞的蘭卡威,「泛馬華電影」的範圍不斷擴大。

《摘金奇緣》劇照

不僅如此,很多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以及本土的電影人們,也在不斷憑藉自己的身份給「泛馬華電影」注入新的血液。

除了上面提到的楊紫瓊,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蔡明亮導演,出生在馬來西亞,2006年回到故鄉執導了《黑眼圈》,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金獅獎;上一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得主楊雁雁也是馬來西亞人,憑藉新加坡電影《熱帶雨》登頂影后;和她同屆提名的李心潔,早在16年前就已是金馬金像的雙料影后,2015年的《念念》後息影四年,於去年回歸併帶來金馬九項大獎提名的力作《夕霧花園》。

近幾年,除了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電影(含合拍片)登陸國內院線以外,來到國內工作的馬來西亞影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周青元導演在去年執導了國內青春運動題材的劇集《極限17 滑魂》,評價不錯。在那之後,他的手上還有一部運動題材的電影項目《短跑》,有望於明年公映;李勇昌導演分別跟香港和大陸合拍的《我的媽呀》《怨靈2》,都曾登陸過國內大銀幕;《李宗偉:敗者為王》的導演馬逸騰今年來到國內執導了一部網劇,名叫《破繭》;最出名的恐怕是柯汶利了,他執導的《誤殺》在國內拿到了13億多的票房,豆瓣評分7.7,口碑市場雙豐收。

周青元導演

結語

縱觀整個馬華電影的發展史,同樣也是一條由盛轉衰,再絕處逢生的曲折道路。

由於馬來西亞本身電影票房的數據比較不透明,國家電影局FINAS的官網頁面更新數據也比較慢,因而我們很難去找到有關馬來西亞本土電影數據更進一步的信息。不過,從上面的梳理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近幾年的本土馬來語電影勢頭強勁,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雖然本地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熱情度和認可度還是很高漲,但可喜的是,二者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同時,本土的華語電影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一方面,無論從觀影群體還是市場份額來看,都仍十分有限,因而在票房上始終沒有出現能夠與本土電影相抗衡的作品出現;但另一方面,馬華電影無論從整個華語圈,還是海外範圍內來看,影響力確實在逐漸擴大,新人創作者也在不斷湧現。

隨著許多獨立導演紛紛轉行去拍商業片,馬華電影中獨立電影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2015年,陳翠梅提出過「下一次新浪潮」的口號,開始有意地去培養一些華語創作新人。2018年,陳翠梅的學生葉瑞良創辦了國內的第一本華語電影雜誌《無本》。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葉瑞良的處女作《一時一時的》入圍了亞新獎單元。

《一時一時的》劇照,左:陳翠梅,右:葉瑞良

蘇忠興(《海墘新路》)、陳勝吉(《分貝人生》)、廖克發(《菠蘿蜜》)、張吉安(《南巫》)、陳立謙(《迷失安狄》等一批大馬新人導演紛紛在近幾年交出長片處女作,且幾乎都入圍了知名的國際電影節展,所關注的議題也從華人群體的身份疑惑,開始轉向對日常生活的刻畫和個體生命的追問,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也都有了一定的平衡。

儘管從商業角度來看,馬華電影整體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相比上世紀的沒落,馬華電影已經毫無疑問地迎來了全面復甦,並且已經成為了中國海外最大的華語片產地。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政策開展,以及多邊合作的環境和形勢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馬華電影仍將會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搞不好下一個華語電影大師,就出現在他們當中。

參考資料:

1.曾一洲:《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歷史與現狀》

2.易蓮媛/彭雨晴:《國族電影與跨界電影:馬來西亞電影中的香港遺產》

3.《觀影報告站:回顧大馬電影票房紀錄》

相關焦點

  • 《葉問4》破11億 海外票房搶眼刷新馬來西亞紀錄
    同時,影片在海外市場也屢創佳績,斬獲2019年度華語片海外票房冠軍,躋身新加坡2019年票房榜前十,更成為馬來西亞開埠以來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據悉,《葉問4》將延長放映至2月19日。《葉問4》劇照-甄子丹刷新中國功夫電影票房紀錄成為馬來西亞開埠以來票房最高的華語片《葉問4》自12月20日在內地上映以來票房表現強勁,連續11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首周末票房突破
  • 漢語的國際地位及海外華語未來的走向
    華語是海外華人使用的民族共同語,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域外變體。當然,這裡所說的變體,不是說海外華語是漢語的方言;但是,如果長時間的缺乏溝通,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因為漢語許多方言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區域性的語言變體自有其文化認同的價值。
  • 2人5部電影入圍,馬來西亞電影人成最大外援
    歷年來馬來西亞電影都是處在華人影壇的邊緣地帶,而此次金馬獎除了主力是臺灣電影人,馬來西亞電影人成了最大的外援力量,有望成為本屆金馬獎最大的黑馬。網上呼聲很高有望拿到金馬獎最佳影片的紀錄片《你的臉》是由馬來西亞知名導演蔡明亮執導,《菠蘿蜜》同樣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執導,新加坡電影《熱帶雨》有馬來西亞演員楊雁雁參演,馬來西亞演員李銘忠參演了首部臺灣電影《狂徒》,馬來西亞演員原騰和陳澤耀共同參演了電影《樂園》。
  • 馬來西亞為何是海外中文教育最完備的國家?為什麼不是新加坡?
    就是說除了華語課以外,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學媒介均採用英語。並且新加坡的華文教材也體現著明顯的新加坡元素,通俗易懂、深度不足。加之新加坡作為國際化貿易大港的地位,日常工作語言也基本都是使用英語。漸漸地,第二、第三代成長起來的華人華文水平大大退步,華文在新加坡的重視程度日漸衰退。
  • 國產電影如何走向海外?大佬:英文對白定位全球
    4月23日,由《華語電影市場》主辦「中國電影海外發行和國際合作去世」的在京召開,來自DMG、七星、華策和基美等公司的負責人與主持人大銀幕電影發行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彧在現場探討了國產電影如何才能走出去的話題。
  • 馬來西亞首位巫裔華語新聞主播:學中文開闊視野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2月2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馬來西亞越來越多巫裔或印裔,都選擇將自己孩子送進華校就讀,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多一種語文,多一條出路,雖然早已屢見不鮮,但是每每見到友族同胞說中文,還是會有一陣奇妙的感覺油然升起。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華語作為二語教學;互補性 一、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一)幾組術語 漢語在馬來西亞被稱為華語。本文不刻意區分漢語和華語這兩個概念,在討論馬來西亞的漢語教學情況時,尊重馬來西亞當地的表達習慣,多採用華語一詞,有時也使用漢語一詞。
  • 馬來西亞春節檔,多部華語片上映,第一併不是《流浪地球》
    因為電影時間長達2個小時,所以在第一天場次並不多。但由於口碑好,還是走出了漂亮的票房曲線,如今票房已經超過20億。其實「春節」不只是中國的傳統,在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有過春節的傳統,香港女星郭可盈還受邀參加了馬來西亞的春晚。
  • 「華語電影」概念爭論:中國學術如何才能擺脫「學徒狀態
    統一的中國性、「帝國」強權深刻地影響甚至宰制著海外移民,不僅成為海外華人難以融入所在國的原因,如美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排華、屠殺、綁架、種族暴亂等[5],而且,華人在自身記憶、情感、經驗中同樣受到來自中國的深層影響。「華語語系」迴避語言的普遍主義、種族中心主義和殖民主義,追求 「具體的普遍主義」,而不是「抽象的普遍主義」[6]。
  • 海外置業馬來西亞房產的理由
    極低的「永居權」門檻(無需任何政府費用)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劃,是馬來西亞政府為符合資格的外國人及其家人提供的一個可終身續約的社交居留身份。幾乎實現零成本擁有兩個身份的夢想,可擁有中國公民海外待遇,並享受馬來西亞本地政策。馬來西亞第二家園無移民監、終身有效,獲得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身份可自由進出馬來西亞,任意居住,無地點和時間限制。
  • 不會講華語的華人,算華人嗎?馬來西亞謀殺華語!華人抗爭40年
    華語對華人來說便是基石和引擎。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內,華語,是聯繫世界華人的橋梁,也是凝聚華人的磁石。 在歷次巨變下,世界華人,也在盡全力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保留民族生生不息的語言傳承。
  • 《攀登者》交棒《奪冠》 海外徵途如何攀上高峰?
    2019年,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收穫近2100萬美元,為近三年最佳,《流浪地球》在北美的票房成績達587萬美元,也成為六年來在北美創下最高票房的華語電影。(北美有超百家影院參與放映,而且打破了IMAX在北美的華語影片銀幕紀錄;還是第一部在澳新地區提供4DX觀影的華語影片。)《攀登者》還在包括汶萊、柬埔寨、巴基斯坦、南非和辛巴威等華人較少、華語片發行量較少的地區上映,成為第一部在南非和辛巴威大規模上映的中國電影。
  • 學術的主體性與話語權:華語電影爭論的觀察
    2015年6月在復旦大學參加一個中英雙語的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國際會議,筆者才聽說在中國大陸學界有關「華語電影」的爭論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繼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魯曉鵬和北京大學的李道新之後,北京和上海的學者陸續介入。
  • 為什麼選擇來馬來西亞留學? (馬房網)
    說到留學,在你選擇要不要留學,到哪裡留學的時候,其實要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你出國留學的目的是什麼?個人覺得答案至少是有兩個,一個是求學,獲得知識和學位,第二是獲得異國生活的寶貴經歷,包括開闊眼界,體驗新環境,了解一個與自己原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其實第一點很多國內外的大學都可以做到,第二點才是留學的最大優勢,也是馬來西亞作為一個很好的留學選擇的理由。
  • 《葉問4》海外票房超《哪吒》,成2019年華語電影海外冠軍
    《星戰9》在全球53個市場中的19個拿下連冠,但北美海外跌幅紛紛超一半,遠低於好萊塢分析師的預測,受觀眾口碑拖累的影響,即便接下來還有假期加成,累計預期下降至9.8-10.5億。
  • 為什麼馬來西亞留學生都會說中文
    人們最常問馬來西亞留學生的問題之一,是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
  • 華僑大學首批海外華語華文教育專業研究生班開班
    華僑大學首批海外華語華文教育專業研究生班開班 這也是華僑大學招收的第一批海外華語與華文教育專業研究生。首批20名新學員將由華文學院承擔為期三年的教學培訓任務。  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副校長徐西鵬,研究生院副院長林詩鋒,華文學院院長陳旋波、黨委書記紀秀生,日本文培學院院長李曼等出席開班儀式。
  • 華語動畫電影 如何做到「合家歡」?
    今年,《大聖歸來》、《捉妖記》等多部動畫電影勢頭驚人,其中《捉妖記》以 24億的票房成績問鼎華語電影票房榜首。資本市場聞風而動,一大波動畫電影正在籌備中。什麼樣的動畫題材才能做到「合家歡」,創造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捉妖記》的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這種成功能否複製?  2016年1月29日,由中影股份、東方夢工廠、美國夢工場動畫合作拍攝的《功夫熊貓3》將在內地上映。
  • 《家有喜事2020》破馬來西亞票房紀錄 黃百鳴現身大馬祝賀
    本文編輯劇透社:白夜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近期,香港老牌影星黃百鳴特意攜香港藝人陳靜及天男出現在了馬來西亞當地的電影感恩宴,和當地的影院代表和工作人員相聚,通常一般都是電影主創團隊可能湊一起吃個慶功宴,都很少看到和當地影院一起辦個感恩宴,那這是為什麼呢?
  •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
    檳城沒有自己的電臺和電視臺,所以有聲媒體的影響和其他地區應該是一樣的;不過,當地的華人更喜歡看華語節目(近年來粵語節目的影響也很大)。各語種的電影或電視劇都附有包括華語在內的多語字幕。  檳城華人的語言使用也在流行文化上反映出來。街上到處可以看到華語、粵語的錄音錄像帶。華語和粵語歌曲、影視節目等正在影響年輕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