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政要譯名背後故事:最初還與"意識形態"掛鈎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外國人名、地名和機構名稱,最終都要歸結於一間被卡片填滿的房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漆菲發自北京 中國人盼望著歐巴馬,走下「空軍一號」的卻是「歐巴馬」——這個笑話緣於本月12日美國駐華使館發布的一款關於美國總統首次訪華的紀念海報。海報上,紅底金字的標題為「共同走過的日子」,底部則寫著:「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2009年11月首次訪問中國的紀念海報」。隨後,百科詞條中多了「歐巴馬」一項,許多人開始不明就裡——到底是歐巴馬還是歐巴馬?歐巴馬譯名從何而來,其他政要的名字又是由誰第一個翻譯?標準是什麼?

  政要譯名不可隨便改

  對於海報上的字樣,美駐華使館解釋說,「歐巴馬」的譯音更接近英語發音。美國駐華使館新聞發言人史雯珊介紹說,對於以前「歐巴馬」和「歐巴馬」兩種譯名混著用的情況,美國政府現在正在規範總統中文譯名,今後將統一使用「歐巴馬」。

  但中國的翻譯工作者們似乎不那麼認同。一位外交部官方翻譯私下曾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奧』代表深邃,『歐』代表歐洲,也容易讓人想到『歐巴桑』,所以用前者更好。」

  中國外交部外語專家、前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過家鼎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歐巴馬」這個翻譯沒有問題,但美國人由發音來考慮倒也能理解。「提出討論可以,但按照慣例,已經沿用一段時間的譯名不會隨便更改。」

  歐巴馬還是歐巴馬?若要追溯到譯名源頭,一般來說,外國領導人的姓名翻譯工作由中國唯一的綜合性譯名單位——新華社譯名室來完成。

  現任美國總統的全名在新華社的譯名庫裡是「貝拉克·海珊·歐巴馬」,這一姓名自2004年11月3日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譯名室負責人衷爽向本報表示,歐巴馬這個姓氏在非洲國家肯亞的一些部落很普遍,這麼多年一直這麼翻譯。「如果他改了,那個家族的名字都會受影響。」而據2003年肯亞《聯合報》的不完全統計,在Mahatali地區,姓Obama的人大概在7000到8000之間。所以,除非通過外交途徑「強烈要求」,歐巴馬這次想改名很難成功。

  洪森?還是雲升?

  儘管人們猜不透「改名」的想法是不是歐巴馬本人的意願,但實際上,關心自己中文譯名的外國政要還真不少。

  2003年,被西方稱為「強人」的時任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將其中文名字更名為「雲升」,儘管洪森首相不是中國人,但他希望自己有個更好的中文譯名,而他同意改名「雲升」正是聽從身邊華人朋友的建議。當地有報章還說,金邊的一位華人佔卜師也為首相的中文譯名發表了看法,認為「雲升」比「洪森」的寓意好。為此,柬埔寨方面通過中國外交部致函新華社,新聞部國務秘書喬卡納裡表示「希望新華社今後對首相的改名予以理解」。

  改名之後,麻煩卻接踵而至。當時華文媒體亮出「雲升」這個名字後,許多讀者就不斷打電話詢問柬埔寨是不是換了新首相。一些華裔柬埔寨人則抱怨說,大家已經叫慣了「洪森」這個名字,忽然改稱「雲升」,覺得很彆扭。更要命的是在政府部門頒布一些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兩個名字竟然同時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麻煩就不可避免。

  果然,不到一年,新華社便收到外交部來函,通知恢復洪森的原中文譯名。

  但偶爾也有例外的。比如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名字就經過改動,原名「薩爾科奇」經法國政府要求改成「薩科齊」,他的夫人也由「布呂尼」改為「布魯尼」。據新華社譯名室譯員李振潔解釋,由於名字改動時,薩科齊剛剛當上總統,影響力遠非今日,所以沒有形成很大的衝擊。

  「名字畢竟是個符號,成為公眾都認識的之後就不應該隨便改動,要知道改動人名的一個字,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損失。」李振潔表示。畢竟,這可能涉及各類書本文摘乃至地圖史冊的改動。

  周恩來:譯名歸口新華社

  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新華社譯名室便開始管理起中國大陸全世界的人名。幾名譯員天天對著枯燥的英文名字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他們要和不同種類的語言打交道,要和不同的羅馬字母、英文字母、希臘字母、韓文音節、片假名和平假名「搏鬥」。凡是在中國大陸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中露面的外國人名,都與他們的工作息息相關。所以,該譯名室也被人稱為「國外人名信息進入中國所遇到的海關」。

  最初的譯名工作還跟「意識形態」掛鈎。據過家鼎介紹,過去的侵朝美軍司令李奇微(Ridgway)原本譯為「李奇偉」,後來將「偉大」的「偉」改成了「微小」的「微」。「這是有意要貶低一下。」而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譯名用字忌含褒貶」的規則也深入人心。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指示「譯名要歸口新華社」。他還親自提出整理改革了幾個常用舊譯,比如把「怯尼亞」改為「肯亞」,把「莫三鼻給」改為「莫三比克」。自那時起,國內的翻譯工作開始逐步向正規化、組織性和規範化發展。

  小房間,大世界

  狹窄的資料卡片房間,內容充實而衣裝破舊。五個脫漆的黃色木櫃擠在一起,柜子中的幾百個卡片格裡,密密麻麻堆集著幾十萬張對譯卡片,這些卡片皆經過數輩經驗豐富、長期專職從事中英文寫作的老記者老編輯反覆核實確認的。

  「這些都是我們過去耳熟能詳、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權威資料。」在新華社譯名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資深譯員陳有明如是表示。過去,只要多有幾個人前去查詢譯名,辦公室就轉不開身。如今電子技術的發展讓這些寶貴的卡片已然成為「文物」,但它們的存在著實讓人感受到譯名工作的艱巨複雜。

  在各類外文的中文漢字譯名規則上,新華社譯名室研究出一整套規範而細緻的西文拼寫與漢字對應系統。據陳有明介紹,為了在人名的漢字選擇上提供一個藉以依據的規範,目前新華社譯名室以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詞典》為標準。其本人也參與了詞典的編撰工作。在詞典的附錄上,包容了55種語言的常用譯音表,按照各種語言的發音規則和規律明確規定了對應的漢字發音用字和詞語。

相關焦點

  • 外國政要譯名之爭:每一個人名背後隱藏一個故事
    幾乎每一個被誤讀的人名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看到她天使般的臉,以及她謙和的笑容,你會覺得她身上散發著一股凝聚力。」這是國外媒體對泰國首位女總理英拉·西那瓦的一段評論。7月4日,北京青年報常務副總編輯田科武的一條微博,引發了更多人關於外國政要譯名標準的思考。  「按照泰國語的標準譯音表luck中lu發『祿』音,按照泰國語的慣例,元音後面的子音ck作為最後一個音節不發音,所以我們一開始看到Yingluck就譯為『英祿』。」
  • 主持人傅曉田出書,講述採訪外國政要鏡頭背後的故事
    作為節目主持人、製片人,傅曉田在5年裡採訪了300多位國家元首及政要。發布會上,曾與《風雲對話》進行過深度合作的8位大使依次登臺發表了講話。《風雲之交——曉田觀世界》以傅曉田的視角洞察各國政治風雲,展示政要人物個性,還揭秘了各國不同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書中,傅曉田在講述採訪安倍晉三的見聞時,談到首相官邸給她最深的印象就是:靜。
  • 譚譯|外國人名漢譯有講究!
    ——陳娟(2011),外國政要譯名之爭,《國際先驅導報》(2011-07-15),2013-03-01下載自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07/15/c_13984831.htm)——戴問天(2006),再談外國人名(及地名)翻譯問題,《中華讀書報》6月7日。
  • 談談那些國外好聽的景點譯名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地名我們大家心裡都有一個評價就不多說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外國那些翻譯特別美的地名、景點:愛琴海(Aegean Sea)愛琴海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就與愛情與莫大的關係,它是一片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海域。當然有這個中文翻譯還因為它有一個關於愛情的傳說。
  • 荷蘭中文譯名誕生地在重慶 最初的翻譯是「和蘭」
    重慶晚報記者 羅靜 任君 攝影報導和蘭變為荷蘭Holland最初的翻譯是「和蘭」。1943年12月,荷蘭駐重慶大使館向國民政府外交部遞交了備忘錄,提出更改其國名的官方譯名「和蘭」,第一個字為和,而日本也是用這個字指代其國家,很容易混淆。
  • 電影譯名從何來?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  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電影院裡可選的電影越來越多,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同時放映,好電影與爛片混雜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不得不在觀影之前做一番細緻研究。
  • 鹿心社會見來贛出席岐黃國醫外國政要體驗中心啟動儀式的外國駐華...
    鹿心社會見來贛出席岐黃國醫外國政要體驗中心啟動儀式的外國駐華使團   6月24日,全國首個岐黃國醫外國政要體驗中心啟動儀式在南昌舉行。
  • 外國政要對習近平的15個評價
    原標題:外國政要對習近平的15個評價 【學習小組】 粗略算算,自2013年3月至今,習近平已經完成了11次出訪,共訪問31個國家,而他親自接待過的外國政要和海外友人更是數不過來。
  • 印媒:印度將不會邀請外國政要參加共和國日閱兵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法新社)海外網1月6日電印媒稱,印度共和國日閱兵臨近,有消息人士稱,印度官方擬取消邀請外國政要出席典禮。據《今日印度》報導,考慮到全球疫情蔓延,印度今年的共和國日慶典將低調舉行,並且取消邀請外國政要出席典禮。
  • 盤點外國政要「秀」中文:有科班出身 愛點綴古語
    盤點外國政要「秀」中文:有科班出身 愛點綴古語   多名外國政要訪華中大「秀」中文,以拉進與中國民眾之間的距離。他在北大演講中提到「戊戌變法」「五四運動」「憂國憂民」等詞,還歷數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北大名人。  「規範」中文  新加坡會說中文的人不少,包括現任總理李顯龍。李顯龍鼓勵新加坡青年學會規範使用中文,對於新加坡年輕人把中文、英文和方言摻雜在一起用的習慣,李顯龍說,新加坡人講中文要全世界的華人都能聽懂。
  • 電影譯名從何來?_娛樂頭條_大眾網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  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  給外國電影翻譯個好片名尤其重要,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  大多數中國觀眾在欣賞外國電影時,仍然需要藉助翻譯,在電影畫面和譯文字幕之間的完美銜接中觀看觀影、理解電影,或多或少地尋找到某種共鳴。電影譯名就是電影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初面貌,是在觀眾眼前和心中的第一次亮相,於是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外國政要都住哪兒——北京奧運會賽事服務工作解讀
    時間:2008-08-03 03:21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北京奧運會期間來北京的近百位外國政要將下榻何處?美國「夢八」籃球隊為何不住奧運村,卻在洲際酒店享受特殊待遇?北京的賓館飯店如何應對即將湧入的數十萬國內外觀眾?對於這些外界關心的問題,北京奧組委及北京市官員2日進行了專門解答。
  • 新華社譯名室主任:為啥Trump譯成川普而非川普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針對全國的外文譯名很不統一的情況,周總理指示:譯名要統一,要歸口於新華社。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新華社、外交部、軍委機關、教育部、中聯部等10多個單位派人舉行會議討論統一譯名問題。會議商定,首先由新華社制訂譯音表,並且確立了外文譯名要「名從主人、約定俗成」的原則,向全國譯名統一邁出了第一步。
  • 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 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岐黃國醫外國政要體驗中心在...
    5月24日,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岐黃國醫外國政要(正本上工)體驗中心在金碧輝煌的北京金茂萬麗酒店舉行揭牌儀式。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名譽主席張梅穎,太湖世界文化論壇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長嚴昭柱,國醫大師路志正、金世元、晁恩祥等,北京市、東城區有關部委領導出席揭牌儀式。
  • 從三位法國巨星的譯名 淺談翻外國人名三大原則
    亨利和溫格兩位法國足球傳奇,中文譯名究竟該如何稱呼,在當年曾經是中國媒體人和球迷討論良久的話題。這對法國師徒在世紀之交的阿森納互相成就,國內一開始為二人起中譯名的時候,則按照英文發音,給了他們亨利和溫格的譯名。
  • 電影譯名從何來?烏瑪·瑟曼的《千鈞一髮》字面意思竟然是這個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電影院裡可選的電影越來越多,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同時放映,好電影與爛片混雜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不得不在觀影之前做一番細緻研究。
  • 揭秘:一家中國餐廳如何才能優雅地接待外國政要
    烤鴨頗受外國政要歡迎  高克是第一個在簋街吃飯外國首腦嗎?  據政知圈了解,義大利總理倫齊,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荷蘭國王威廉· 亞歷山大等外國政要也曾光臨過簋街的這家餐廳。  和其他政要吃工作餐不同,威廉吃的是家宴,和他一起用餐的是王后和3個女兒、1個隨從。因為人少,餐廳招待威廉只用了一個小包廂。
  • 馬克龍宴請前來送別席哈克的外國政要,柯林頓現身,滿頭銀髮扎眼
    當地時間2019年9月30日,法國巴黎,法國前總統席哈克的葬禮舉行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其夫人布麗吉特在愛麗舍宮為前來參加席哈克葬禮的外國政要們舉行午宴。9月30日,法國前總統雅克·席哈克的葬禮將在巴黎舉行,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30名外國領導人齊聚法國首都巴黎,參加席哈克葬禮,隨後,馬克龍在愛舍麗宮舉行宴會,宴請前來送別席哈克的各國政要。圖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於當地時間9月26日逝世,享年86歲。愛麗舍宮宣布,9月30日為全國哀悼日。巴黎將舉行兩場儀式來紀念這位前總統、總理和巴黎市長。
  • 電影譯名從何來? - 娛樂 - 大眾新聞網—大眾生活報官網
    譯名是觀眾接受外國電影的第一步   電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  給外國電影翻譯個好片名尤其重要,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  大多數中國觀眾在欣賞外國電影時,仍然需要藉助翻譯,在電影畫面和譯文字幕之間的完美銜接中觀看觀影、理解電影,或多或少地尋找到某種共鳴。電影譯名就是電影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最初面貌,是在觀眾眼前和心中的第一次亮相,於是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翻譯專家吐槽引進片譯名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一批外國電影陸續登陸國內各大院線。細心的人們發現,有的電影名稱與其內容似乎不那麼貼近。比如,正在上映的美國影片《颶風營救3》,從名字上看,像是一部描寫自然災難的電影,其實講述的是一名超級特工如何探求殺妻真相、拯救女兒的故事。由此,引發了網友關於外國電影名稱如何翻譯成中文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