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外國人名、地名和機構名稱,最終都要歸結於一間被卡片填滿的房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漆菲發自北京 中國人盼望著歐巴馬,走下「空軍一號」的卻是「歐巴馬」——這個笑話緣於本月12日美國駐華使館發布的一款關於美國總統首次訪華的紀念海報。海報上,紅底金字的標題為「共同走過的日子」,底部則寫著:「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2009年11月首次訪問中國的紀念海報」。隨後,百科詞條中多了「歐巴馬」一項,許多人開始不明就裡——到底是歐巴馬還是歐巴馬?歐巴馬譯名從何而來,其他政要的名字又是由誰第一個翻譯?標準是什麼?
政要譯名不可隨便改
對於海報上的字樣,美駐華使館解釋說,「歐巴馬」的譯音更接近英語發音。美國駐華使館新聞發言人史雯珊介紹說,對於以前「歐巴馬」和「歐巴馬」兩種譯名混著用的情況,美國政府現在正在規範總統中文譯名,今後將統一使用「歐巴馬」。
但中國的翻譯工作者們似乎不那麼認同。一位外交部官方翻譯私下曾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奧』代表深邃,『歐』代表歐洲,也容易讓人想到『歐巴桑』,所以用前者更好。」
中國外交部外語專家、前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過家鼎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歐巴馬」這個翻譯沒有問題,但美國人由發音來考慮倒也能理解。「提出討論可以,但按照慣例,已經沿用一段時間的譯名不會隨便更改。」
歐巴馬還是歐巴馬?若要追溯到譯名源頭,一般來說,外國領導人的姓名翻譯工作由中國唯一的綜合性譯名單位——新華社譯名室來完成。
現任美國總統的全名在新華社的譯名庫裡是「貝拉克·海珊·歐巴馬」,這一姓名自2004年11月3日以來一直沿用至今。譯名室負責人衷爽向本報表示,歐巴馬這個姓氏在非洲國家肯亞的一些部落很普遍,這麼多年一直這麼翻譯。「如果他改了,那個家族的名字都會受影響。」而據2003年肯亞《聯合報》的不完全統計,在Mahatali地區,姓Obama的人大概在7000到8000之間。所以,除非通過外交途徑「強烈要求」,歐巴馬這次想改名很難成功。
洪森?還是雲升?
儘管人們猜不透「改名」的想法是不是歐巴馬本人的意願,但實際上,關心自己中文譯名的外國政要還真不少。
2003年,被西方稱為「強人」的時任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將其中文名字更名為「雲升」,儘管洪森首相不是中國人,但他希望自己有個更好的中文譯名,而他同意改名「雲升」正是聽從身邊華人朋友的建議。當地有報章還說,金邊的一位華人佔卜師也為首相的中文譯名發表了看法,認為「雲升」比「洪森」的寓意好。為此,柬埔寨方面通過中國外交部致函新華社,新聞部國務秘書喬卡納裡表示「希望新華社今後對首相的改名予以理解」。
改名之後,麻煩卻接踵而至。當時華文媒體亮出「雲升」這個名字後,許多讀者就不斷打電話詢問柬埔寨是不是換了新首相。一些華裔柬埔寨人則抱怨說,大家已經叫慣了「洪森」這個名字,忽然改稱「雲升」,覺得很彆扭。更要命的是在政府部門頒布一些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兩個名字竟然同時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麻煩就不可避免。
果然,不到一年,新華社便收到外交部來函,通知恢復洪森的原中文譯名。
但偶爾也有例外的。比如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名字就經過改動,原名「薩爾科奇」經法國政府要求改成「薩科齊」,他的夫人也由「布呂尼」改為「布魯尼」。據新華社譯名室譯員李振潔解釋,由於名字改動時,薩科齊剛剛當上總統,影響力遠非今日,所以沒有形成很大的衝擊。
「名字畢竟是個符號,成為公眾都認識的之後就不應該隨便改動,要知道改動人名的一個字,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損失。」李振潔表示。畢竟,這可能涉及各類書本文摘乃至地圖史冊的改動。
周恩來:譯名歸口新華社
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新華社譯名室便開始管理起中國大陸全世界的人名。幾名譯員天天對著枯燥的英文名字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他們要和不同種類的語言打交道,要和不同的羅馬字母、英文字母、希臘字母、韓文音節、片假名和平假名「搏鬥」。凡是在中國大陸的報刊、書籍、廣播電視中露面的外國人名,都與他們的工作息息相關。所以,該譯名室也被人稱為「國外人名信息進入中國所遇到的海關」。
最初的譯名工作還跟「意識形態」掛鈎。據過家鼎介紹,過去的侵朝美軍司令李奇微(Ridgway)原本譯為「李奇偉」,後來將「偉大」的「偉」改成了「微小」的「微」。「這是有意要貶低一下。」而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譯名用字忌含褒貶」的規則也深入人心。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指示「譯名要歸口新華社」。他還親自提出整理改革了幾個常用舊譯,比如把「怯尼亞」改為「肯亞」,把「莫三鼻給」改為「莫三比克」。自那時起,國內的翻譯工作開始逐步向正規化、組織性和規範化發展。
小房間,大世界
狹窄的資料卡片房間,內容充實而衣裝破舊。五個脫漆的黃色木櫃擠在一起,柜子中的幾百個卡片格裡,密密麻麻堆集著幾十萬張對譯卡片,這些卡片皆經過數輩經驗豐富、長期專職從事中英文寫作的老記者老編輯反覆核實確認的。
「這些都是我們過去耳熟能詳、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權威資料。」在新華社譯名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資深譯員陳有明如是表示。過去,只要多有幾個人前去查詢譯名,辦公室就轉不開身。如今電子技術的發展讓這些寶貴的卡片已然成為「文物」,但它們的存在著實讓人感受到譯名工作的艱巨複雜。
在各類外文的中文漢字譯名規則上,新華社譯名室研究出一整套規範而細緻的西文拼寫與漢字對應系統。據陳有明介紹,為了在人名的漢字選擇上提供一個藉以依據的規範,目前新華社譯名室以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詞典》為標準。其本人也參與了詞典的編撰工作。在詞典的附錄上,包容了55種語言的常用譯音表,按照各種語言的發音規則和規律明確規定了對應的漢字發音用字和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