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廣安市華鎣中學考點大門口,一位考生的父親滿懷祝福,目送參加高考的兒子向考場走去。邱海鷹攝(視覺四川)
7月7日清晨,綿陽民警在考點門口指揮疏導考生車隊。張悅攝(視覺四川)
四川師大附中考點,一名家長手持向日葵,寓意「一舉奪魁」。記者肖雨楊攝
7月7日上午,2020年高考舉行語文科目考試,四川高考採用全國III卷。今年的作文是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成都華西中學語文備課組汪穎老師認為,這篇作文的出題思路很好地體現了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這一核心功能,學生可以從個人、民族、國家的層面為自己畫像,把自我成長與民族和國家發展相結合。
在全國第三屆語文百佳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石室中學副校長趙清芳看來,今年全國卷III的作文命題,很好地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作文題目通過設置新穎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學科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體現了「應用性」;通過開放性、探究性的情境與設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得出不同結論,體現了「創新性」。
「這一作文命題,我覺得還具有『穩』『新』『巧』3個比較突出的特點。」趙清芳進一步解釋,「穩」是指作文沿襲了「情境寫作」的命題思路。「畢業前」「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如何給自己畫好像」,這些情景設置很契合學生當前的生活實際。尤其是「寫一封信」的要求,進一步明晰了「實用文寫作」的指導思想。
「新」是指強化了「哲理思辨」的理性光芒。「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這些語句和問題的表述,無不體現出鮮明的理性色彩和哲思光芒。「我覺得這是今年作文命題非常重要的一個導向,引導我們的教學走向理性、走向哲思,引導我們的學生關注個人自省、關注人生意義。」趙清芳說。
「巧」是指開闢了「個人敘事」的巧妙表達。從「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如何為自己畫好像」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離不開宏大的時代背景,更繞不開個人的家國情懷。「只是就敘事方式而言,比往年的作文題目更巧妙,更接地氣,更能激發出學生的個性表達。」
汪穎說,作文主題扣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德樹人的目標定位,意在考察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要獲得高分,考生一定要「站位高、立意新」,學生可以從個人、民族、國家的層面為自己畫像,比如如何從偶像中汲取民族的精神力量、個人如何成長、個人在社會上的擔當等,都是學生可以立意的方向。此外,要注意文體特殊格式,這是給高一學生的一封信,要注意應用書信格式,同時注意情感的共鳴。(記者 李丹 李寰 張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