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簡介

2020-12-25 嶽西網

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位於嶽西縣溫泉鎮湯池村中心組劉氏宗祠,舊地名為「湯池畈老街頭」。

劉氏宗祠(劉氏福五公宗祠)始建於清朝同治三年,清朝光緒年間第一次修繕,其建築恢宏氣派,富麗堂皇,為三進兩天井的徽式結構,現存建築面積832平方米,共計房屋15間。

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嶽西縣溫泉鎮湯池村中心組)

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劉氏宗祠內景)

1947年9月20日,劉鄧大軍第三縱隊司令部進駐嶽西縣湯池畈(溫泉鎮境內)。根據三縱黨委會議決定,正式建立嶽西三縱戰略後方。三縱司令部(副司令員曾紹山、副政委閻紅彥)、三縱教導團(團長伍國仲、政委袁文波、黨委書記方為周)駐紮湯池畈劉氏宗祠(劉氏福五公宗祠)。

1947年10月20日,劉鄧首長命令各縱隊沿長江北岸西進。10月29日,劉鄧大軍三縱第七、第八、第九旅開進宿松縣,三縱司令部開始搬遷宿松趾鳳河三澤衝。據此,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駐紮湯池畈劉氏宗祠長達42天時間。

1947年11月15日,根據劉家畈會議的決定,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在嶽西縣湯池畈忠烈祠宣布皖西區黨委、皖西軍區和皖西行署正式成立。彭濤任皖西區黨委書記,桂林棲、於一川任副書記,曾紹山、閻紅彥、武旋聲、盧仁燦、馬芳庭為區黨委委員。曾紹山任皖西軍區司令員,彭濤兼皖西軍區政委,鮑先志任皖西軍區副司令員,徐力行任皖西軍區參謀長,何柱成任皖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羅士高任皖西行署主任。此時,皖西區黨委、皖西軍區、皖西行署機關設於湯池畈劉氏宗祠,皖西軍區參謀部設於湯池畈忠烈祠。

2006年6月,湯池畈劉氏宗祠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和皖西區黨委、皖西軍區舊址被嶽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儲挺身)

      嶽西網凡註明"來源嶽西網"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資料的版權,均屬嶽西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

相關焦點

  • 「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舉行
    >8月5日,縣關工委與劉畈鄉黨委政府聯合授予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太湖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授牌縣交運局關工委班子成員率系統子女參加了授牌儀式,並參瞻了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聆聽講解員的精彩解說,讓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厚植家國情懷的教育課。
  • 金寨:大別山區重溫劉鄧大軍戰鬥豪情
    誰能想像,當年劉鄧大軍就是在如此艱險的陡峭山崖間,吹響了戰略大反攻的號角。  曾經到過大別山腹地的張勇感慨地說,想當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只能用雙腳丈量大別山的土地,而現在這裡已高速公路通達。革命老區變化實在太大了。
  • 濮陽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除清豐縣單拐革命舊址外,你知道的還有那些
    在2020年七月河南第一批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公布的名單中,濮陽有兩個紅色教育基地上榜,分別是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和劉鄧大軍渡黃河紀念館。除了這兩個有名的紅色基地外,你知道的還有哪些呢。濮陽紅色教育培訓基地  濮陽紅色教育培訓基地如下:  1.濮陽市清豐縣單拐革命舊址
  •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艱苦的環境下是如何站穩腳的?
    劉伯承和鄧小平就在老大娘家,馬上召開了主要領導和司令部負責人會議。會上,鄧政委講:「我們已經到了大別山,已經完成了戰略任務的第一步,陳賡兵團已經在23日打過了黃河,向豫西伏牛山挺進,陳粟大軍也開始出動。而現在蔣介石真是捉襟見肘,但他一定會在我們立足未穩的時候,發動進攻,只要我們有思想準備,我們一定能夠站住腳。現在群眾還沒有發動起來,政權沒有建立之前,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加上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不習慣。
  •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故事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故事 2017年06月13日 13: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胡遵遠 字號 內容摘要:2017年,是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
  • 探訪紅色舊址,走進馬氏莊園
    文|沈蘭蘭 圖|侯錦寬 時間:2020.8.4為學習紅色文化,發揚偉大革命精神,8月4日上午十時許,河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憶崢嶸歲月,傳紅色精神」實踐團來到紅色聖地安陽馬氏莊園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舊址開展「探紅色足跡,尋先烈精神」主題實踐活動。隊員乘車到達實踐目的地後,與當地負責人溝通聯繫,在當地有關部門允許下開始了本次實踐學習活動。
  • 歷史上的今天: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
    導讀: 1947年8月27日,劉鄧野戰軍全部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北麓的演川、固始等地區,完成了千裡躍進計劃。月初,蔣介石從山東調集18個旅對劉鄧野戰軍分進合擊,劉伯承、鄧小平率部提前結束休整,隱蔽南進。
  •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經歷的那些考驗
    有關部門推測,這批隱藏的武器彈藥,是當年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時,為了輕裝前進戰略轉移而遺留下的。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在艱苦的條件下,通過發動群眾,嚴肅紀律,終於站穩了腳跟。 群眾不願親近 對於創建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在大別山站穩腳,時任二野政治委員的鄧小平有信心也有疑慮。
  •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縫棉衣過嚴冬
    「十月大別秋風急,劉鄧健兒著單衣;千萬將士自己縫,織成棉衣渡嚴冬……此事古今從未聞,千古奇蹟出我軍;一切困難皆可度,全在萬眾是一心。」這是一首《棉衣歌》的歌詞,現陳列於安徽六安市金安區張家店戰役紀念館第一展廳。2013年11月21日,本報「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來到張家店戰役紀念館。
  • 天堂寨腳下有個展覽館,是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網友:故事好多
    而天堂寨下方,卻有著一個紅色基地,那就是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說來也很奇妙,路過好幾次,卻也沒進去過,如今這是頭一次拜訪。這是清朝遺留下來的老宅子,有個說法是當年劉鄧大軍到這後,周姓人家主動把這五進祖宅騰了出來,還有種說法是,當大軍來到這後,這裡早就人去樓空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我們的指揮部在這穩穩妥妥地紮根好了。
  • 特稿:走進「王大灣會議」舊址,重溫革命精神
    2020年8月26日洛陽師範學院永信班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位於光山縣磚橋鎮的劉鄧大軍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隊員們在紀念館內依次參觀了豐功園、首長故居以及將軍廳。在展示廳中,員們了解了劉鄧大軍的豐功偉績、光山人民支援劉鄧大軍的歷史以及光山籍將軍的生平事跡和光山籍將軍的風採。 通過參觀王大灣會議會址紀念館,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抗戰時期革命將領們在艱苦的環境下,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精神。「這些英勇忠魂當之無愧是大學生在行動上的榜樣,思想上的標杆。」一位實踐隊員深情的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