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大別秋風急,劉鄧健兒著單衣;千萬將士自己縫,織成棉衣渡嚴冬……此事古今從未聞,千古奇蹟出我軍;一切困難皆可度,全在萬眾是一心。」這是一首《棉衣歌》的歌詞,現陳列於安徽六安市金安區張家店戰役紀念館第一展廳。2013年11月21日,本報「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來到張家店戰役紀念館。金安區張店鎮人大主席劉明聖介紹說,這首《棉衣歌》創作於1947年12月,歌唱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在最艱難困苦的時期,劉鄧大軍10萬將士自給自足,縫棉衣過嚴冬的故事。
冬天到了,戰士們仍穿著單軍衣
張家店戰役紀念館是紀念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第一館」,是六安市重點紅色旅遊景區。紀念館共設兩個展廳,其中第一展廳重點展示了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背景和過程等文獻和圖片資料。在採訪組一行仔細讀完《棉衣歌》的歌詞之後,劉明聖說,「大別山歲月,是鄧小平革命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次挺進,也是最艱苦的一段時日,艱苦到要男兒拿槍的手拿起了針線,自給自足縫棉衣。」
1948年8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執行黨中央命令,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序幕。同年11月下旬,在鄂東、皖西轉戰了兩個多月的劉伯承、鄧小平,率領野戰軍指揮部來到湖北黃岡市黃安縣(今紅安縣)七裡坪。幾天後,與李先念、王寵坤率領的第十二縱隊、第十縱隊勝利會師。
這時,蔣介石對大別山的重點「清剿」也拉開了帷幕,大別山的鬥爭進入了最艱難困苦的時期。
「10萬將士縫棉衣,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蹟。」劉明聖介紹說,11月的大別山,已進入深秋初冬的季節。然而,戰士們仍穿著過黃河時的那套單軍衣。一到夜晚,露寒霜重,寒風襲人,戰士們凍得瑟瑟發抖,難以成眠。
鄧小平看著戰士們在潮溼寒冷的野外凍得背靠背、身挨身,蜷縮成一團的樣子,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過去,部隊在內線作戰,有後方接濟,有老區群眾的支援,每逢這時,棉軍衣早已發到戰士們手中。可現在是在新區作戰,遠離後方,物資匱乏,而且大別山區群眾的生活也很艱苦,在短時間內從哪兒去弄10萬多套棉衣給大家禦寒呢?
東拼西湊,總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籌齊了
黨中央、毛主席時刻關心著部隊官兵的冷暖,曾打算從晉冀魯豫根據地送棉衣來,或送銀元來就地採購。但是千裡迢迢,封鎖重重,這是何等困難的事。無奈,1947年9月16日,毛澤東致電劉鄧:你們全軍冬衣準備,「要放在自己籌辦上面,你們如果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12月、1月,那時後方冬服可能接濟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劉鄧決心利用戰鬥間隙,自己動手,解決棉衣問題。隨即,劉伯承指示各部隊,就地購買材料,自行縫製棉衣。
號令一下,大家齊動員。各部隊派出採購人員,根據規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眾購買、籌借布匹和棉花。人民群眾非常關心解放軍,聽說部隊籌集棉布,有的送土布,有的送來棉花,還有的把拆洗過的舊糧食口袋送來。棉布主要是向商人購買,部隊公平交易,價格合理。同時,部隊還在解放的幾個縣城裡繳獲了一批布匹和棉花。這樣東拼西湊,總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籌齊了。
自己動手,10萬將士縫棉衣
布匹有了,但發到部隊,戰士們都大眼瞪小眼,說這些紅布、藍布、白布,還有些是花花綠綠的印花布,叫人怎麼能穿得出去?
劉明聖介紹說,原三縱七連二十團三連連長王永慶回憶,「戰士們拿著這些布,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幾個班長去找指導員:『指導員,你是不是把布領錯了?』指導員說:『沒有錯,都是這樣的布。』他們又說:『都是些花布啊。』指導員說:『就是花布。』幾個班長噘起了嘴,不高興了:『當兵的,穿花衣服像個啥呀?』歲數大的戰士更不願意:『這麼大歲數了,還叫咱們穿花衣服,我情願挨凍也不穿花衣服。』指導員說:『這有什麼,是花布可以染嘛,把草木燒成灰染染不就行了?』」
是呀,一支部隊穿得五花八門,走出去也影響軍容、軍威啊。怎麼辦?戰士們動腦筋,想辦法,用樹條、竹鞭和自製的彈弓來彈棉花,用稻草灰和鍋底灰把布染成灰色,然後脫下單軍衣,依樣畫葫蘆,裁的裁,剪的剪,自己動手,縫製棉衣。
「劉鄧身先士卒,各自親手做了一套粗布棉衣。」劉明聖說,鄧小平和戰士們一樣,自己動手,親自裁剪,一針一線縫製,他還和劉伯承一起經常到直屬隊去檢查戰士們做棉衣的情況。
這天,鄧小平和劉伯承走進警衛排的院子,見一群人正圍著一個戰士取笑打鬧,原來這個戰士做的新棉衣,前襟吊起來老高,脖子後面卻鼓起一個兜兜,那兜兜大得能放進去一個大搪瓷碗。鄧小平見狀,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時,劉伯承走上前去,從衣領兜兜中拿出那隻大碗,然後叫那個戰士把棉衣脫下,放在門板上,鄧小平連忙上前幫他拉平了袖子。劉伯承拿著剪刀,比著碗口,裁好了領口,又讓其他同志縫好,不大不小正合適。在鄧小平和劉伯承的示範與指導下,戰士們互教互幫,邊學邊縫。半個月後,全軍指戰員終於都穿上了自己縫製的棉軍衣。
當鄧小平興致勃勃地把自己剛縫好的那件棉衣穿在身上時,他仔細端詳著,欣賞著,然後笑呵呵地對劉伯承說:「你看,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嗎?我們的軍隊就是有這麼一個最大的長處,只要我們自己動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後來,這件棉衣一直伴隨著鄧小平轉戰在大別山上,渡過了大別山最寒冷的冬天和最艱難困苦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