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縫棉衣過嚴冬

2020-12-1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十月大別秋風急,劉鄧健兒著單衣;千萬將士自己縫,織成棉衣渡嚴冬……此事古今從未聞,千古奇蹟出我軍;一切困難皆可度,全在萬眾是一心。」這是一首《棉衣歌》的歌詞,現陳列於安徽六安市金安區張家店戰役紀念館第一展廳。2013年11月21日,本報「追尋小平足跡」特派採訪組來到張家店戰役紀念館。金安區張店鎮人大主席劉明聖介紹說,這首《棉衣歌》創作於1947年12月,歌唱的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在最艱難困苦的時期,劉鄧大軍10萬將士自給自足,縫棉衣過嚴冬的故事。

冬天到了,戰士們仍穿著單軍衣

張家店戰役紀念館是紀念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第一館」,是六安市重點紅色旅遊景區。紀念館共設兩個展廳,其中第一展廳重點展示了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背景和過程等文獻和圖片資料。在採訪組一行仔細讀完《棉衣歌》的歌詞之後,劉明聖說,「大別山歲月,是鄧小平革命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次挺進,也是最艱苦的一段時日,艱苦到要男兒拿槍的手拿起了針線,自給自足縫棉衣。」

1948年8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執行黨中央命令,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序幕。同年11月下旬,在鄂東、皖西轉戰了兩個多月的劉伯承、鄧小平,率領野戰軍指揮部來到湖北黃岡市黃安縣(今紅安縣)七裡坪。幾天後,與李先念、王寵坤率領的第十二縱隊、第十縱隊勝利會師。

這時,蔣介石對大別山的重點「清剿」也拉開了帷幕,大別山的鬥爭進入了最艱難困苦的時期。

「10萬將士縫棉衣,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蹟。」劉明聖介紹說,11月的大別山,已進入深秋初冬的季節。然而,戰士們仍穿著過黃河時的那套單軍衣。一到夜晚,露寒霜重,寒風襲人,戰士們凍得瑟瑟發抖,難以成眠。

鄧小平看著戰士們在潮溼寒冷的野外凍得背靠背、身挨身,蜷縮成一團的樣子,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過去,部隊在內線作戰,有後方接濟,有老區群眾的支援,每逢這時,棉軍衣早已發到戰士們手中。可現在是在新區作戰,遠離後方,物資匱乏,而且大別山區群眾的生活也很艱苦,在短時間內從哪兒去弄10萬多套棉衣給大家禦寒呢?

東拼西湊,總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籌齊了

黨中央、毛主席時刻關心著部隊官兵的冷暖,曾打算從晉冀魯豫根據地送棉衣來,或送銀元來就地採購。但是千裡迢迢,封鎖重重,這是何等困難的事。無奈,1947年9月16日,毛澤東致電劉鄧:你們全軍冬衣準備,「要放在自己籌辦上面,你們如果能努力收集棉花布匹每人做一件薄棉衣,或做一件棉背心,就能穿到12月、1月,那時後方冬服可能接濟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劉鄧決心利用戰鬥間隙,自己動手,解決棉衣問題。隨即,劉伯承指示各部隊,就地購買材料,自行縫製棉衣。

號令一下,大家齊動員。各部隊派出採購人員,根據規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眾購買、籌借布匹和棉花。人民群眾非常關心解放軍,聽說部隊籌集棉布,有的送土布,有的送來棉花,還有的把拆洗過的舊糧食口袋送來。棉布主要是向商人購買,部隊公平交易,價格合理。同時,部隊還在解放的幾個縣城裡繳獲了一批布匹和棉花。這樣東拼西湊,總算把做棉衣的材料籌齊了。

自己動手,10萬將士縫棉衣

布匹有了,但發到部隊,戰士們都大眼瞪小眼,說這些紅布、藍布、白布,還有些是花花綠綠的印花布,叫人怎麼能穿得出去?

劉明聖介紹說,原三縱七連二十團三連連長王永慶回憶,「戰士們拿著這些布,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有幾個班長去找指導員:『指導員,你是不是把布領錯了?』指導員說:『沒有錯,都是這樣的布。』他們又說:『都是些花布啊。』指導員說:『就是花布。』幾個班長噘起了嘴,不高興了:『當兵的,穿花衣服像個啥呀?』歲數大的戰士更不願意:『這麼大歲數了,還叫咱們穿花衣服,我情願挨凍也不穿花衣服。』指導員說:『這有什麼,是花布可以染嘛,把草木燒成灰染染不就行了?』」

是呀,一支部隊穿得五花八門,走出去也影響軍容、軍威啊。怎麼辦?戰士們動腦筋,想辦法,用樹條、竹鞭和自製的彈弓來彈棉花,用稻草灰和鍋底灰把布染成灰色,然後脫下單軍衣,依樣畫葫蘆,裁的裁,剪的剪,自己動手,縫製棉衣。

「劉鄧身先士卒,各自親手做了一套粗布棉衣。」劉明聖說,鄧小平和戰士們一樣,自己動手,親自裁剪,一針一線縫製,他還和劉伯承一起經常到直屬隊去檢查戰士們做棉衣的情況。

這天,鄧小平和劉伯承走進警衛排的院子,見一群人正圍著一個戰士取笑打鬧,原來這個戰士做的新棉衣,前襟吊起來老高,脖子後面卻鼓起一個兜兜,那兜兜大得能放進去一個大搪瓷碗。鄧小平見狀,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時,劉伯承走上前去,從衣領兜兜中拿出那隻大碗,然後叫那個戰士把棉衣脫下,放在門板上,鄧小平連忙上前幫他拉平了袖子。劉伯承拿著剪刀,比著碗口,裁好了領口,又讓其他同志縫好,不大不小正合適。在鄧小平和劉伯承的示範與指導下,戰士們互教互幫,邊學邊縫。半個月後,全軍指戰員終於都穿上了自己縫製的棉軍衣。

當鄧小平興致勃勃地把自己剛縫好的那件棉衣穿在身上時,他仔細端詳著,欣賞著,然後笑呵呵地對劉伯承說:「你看,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嗎?我們的軍隊就是有這麼一個最大的長處,只要我們自己動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後來,這件棉衣一直伴隨著鄧小平轉戰在大別山上,渡過了大別山最寒冷的冬天和最艱難困苦的歲月。

相關焦點

  •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艱苦的環境下是如何站穩腳的?
    會上,鄧政委講:「我們已經到了大別山,已經完成了戰略任務的第一步,陳賡兵團已經在23日打過了黃河,向豫西伏牛山挺進,陳粟大軍也開始出動。而現在蔣介石真是捉襟見肘,但他一定會在我們立足未穩的時候,發動進攻,只要我們有思想準備,我們一定能夠站住腳。現在群眾還沒有發動起來,政權沒有建立之前,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加上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不習慣。
  •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經歷的那些考驗
    日前,地處大別山深處的新縣周河鄉農民在清掃墓園時,意外發現一處填滿武器彈藥的墳墓,有日式92重機槍子彈、迫擊炮炮彈、機關槍、擲彈筒等,橫七豎八地塞滿了大半年墓室。有關部門推測,這批隱藏的武器彈藥,是當年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時,為了輕裝前進戰略轉移而遺留下的。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
  • 歷史上的今天: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地區
    導讀: 1947年8月27日,劉鄧野戰軍全部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北麓的演川、固始等地區,完成了千裡躍進計劃。月初,蔣介石從山東調集18個旅對劉鄧野戰軍分進合擊,劉伯承、鄧小平率部提前結束休整,隱蔽南進。
  •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故事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故事 2017年06月13日 13: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胡遵遠 字號 內容摘要:2017年,是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
  • 金寨:大別山區重溫劉鄧大軍戰鬥豪情
    聽說即將前往當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前線指揮部,車友們都興奮不已,昨日早晨6時許就紛紛起床,草草吃過早飯後就從六安市出發繼續行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跋涉,車隊一行18人,來到了全國聞名的「將軍縣」——金寨,這裡曾誕生過為新中國成立浴血奮戰的近60位將軍。
  • 天堂寨腳下有個展覽館,是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網友:故事好多
    而天堂寨下方,卻有著一個紅色基地,那就是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說來也很奇妙,路過好幾次,卻也沒進去過,如今這是頭一次拜訪。這是清朝遺留下來的老宅子,有個說法是當年劉鄧大軍到這後,周姓人家主動把這五進祖宅騰了出來,還有種說法是,當大軍來到這後,這裡早就人去樓空了。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我們的指揮部在這穩穩妥妥地紮根好了。
  • 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簡介
    劉鄧大軍三縱司令部舊址位於嶽西縣溫泉鎮湯池村中心組劉氏宗祠,舊地名為「湯池畈老街頭」。劉氏宗祠(劉氏福五公宗祠)始建於清朝同治三年,清朝光緒年間第一次修繕,其建築恢宏氣派,富麗堂皇,為三進兩天井的徽式結構,現存建築面積832平方米,共計房屋15間。
  •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二十):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
    本期誦讀是由疾控中心選送的《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挺進大別山 —— 「約法三章」就在蔣介石以為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毛澤東突然下出絕妙的一著棋——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開闢了中原根據地,像一把尖刀,牢牢地插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的心臟地帶,直接威脅蔣介石南京政權,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 六安解放,打開大別山革命戰爭新局面
    革命老區六安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場,更是解放大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前進基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扭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戰局, 而六安地區的解放,則打開了大別山革命戰爭新局面。一、敢打硬仗:張家店殲敵正規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魯西南;8月,千裡躍進大別山。
  • 【黨史史話】六安解放,打開大別山革命戰爭新局面
    革命老區六安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場,更是解放大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前進基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扭轉了人民解放戰爭的戰局, 而六安地區的解放,則打開了大別山革命戰爭新局面。一、敢打硬仗:張家店殲敵正規旅1947年6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魯西南;8月,千裡躍進大別山。
  • 紮根大別山傳承革命精神
    「這裡是宋氏祠堂,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後,司令部就設在這裡。」82歲的宋春貴清楚地記得,是戰士們把「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大別山是埋葬蔣家王朝的墳墓」等條幅掛滿整個村子,才讓村民們慢慢了解這支部隊、了解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    時光追溯到70年前。1947年8月28日,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區的劉鄧大軍進入經扶縣新集(今新縣)境內。
  • 《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千裡躍進大別山
    返回>>>《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九州出版社,宮力 周敬青 張曙著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劉鄧不得不暫時分開,鄧小平挑起堅守大別山的重擔,領導渡過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腹
  • 「大別山精神」芻議
    這就是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於1947年6月底自豫北地區強渡黃河後向大別山進擊,在長江以北的鄂豫皖邊實施戰略展開;陳賡、謝富治指揮大約三個縱隊自晉南強渡黃河出豫西,在豫陝鄂邊實施戰略展開,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陳毅、粟裕指揮大約八個縱隊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配合劉鄧大軍南進。
  •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新縣。 新縣有「紅色首府、將軍故裡」之名。這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這裡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紅軍主力隊伍。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近百位將軍和省部級以上幹部。
  • 圖文:紅綠大別山
    原標題:圖文:紅綠大別山 湖北日報訊 圖為:大別山主峰景區分布示意圖   大別山位於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公裡,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   大別山與井岡山、韶山一起,並稱為「中國革命三大策源地」。這裡,走出了3支紅軍隊伍,是紅二十五軍長徵的出發地;這裡,創建過僅次於中央蘇區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實現了解放戰爭的戰略轉折。   大別山是全國12個紅色旅遊區之一,全國12個將軍縣此處有6個,走出了兩位國家主席、一位共和國元帥和500多位開國將軍。
  • 三省聯手打造 大別山將成著名紅色旅遊品牌
    享有「千裡躍進、將軍故裡」美譽的大別山,在未來5年至10年內,將成為繼井岡山、延安之後的又一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品牌,同時建成我國中東部最大的原生態旅遊目的地。  昨天上午,來自湖北、河南和我省等三省六市36個縣的代表,在合肥稻香樓賓館共同籤署了《大別山紅色旅遊區域聯合協議》。
  • 一座大別山,情系鄂豫皖 三省記者重訪紅色熱土
    三家媒體的近20位記者,將奔赴河南、湖北、安徽紅色熱土,重溫大別山革命歷史,助飛大別山騰飛夢想。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北挽淮河,南瀕長江,俯瞰中原,自古有「得大別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大別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山,著名的「黃麻起義」就發生在這裡,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四方面軍也誕生於此。
  • 堅持人民至上 弘揚大別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肯定了大別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地區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靈魂,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別山精神是人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  人民提供了巨大支持。
  • 再來大別山,重溫革命歲月
    此次河南考察,第一站同樣是來到大別山革命老區,位於河南信陽的新縣。地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大別山,是一片紅色火種曾經燎原的土地,也是一片紅色旗幟屹立不倒的土地。在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大別山根據地的鬥爭從未停止過。1947年8月,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揮師南徵,千裡躍進大別山,建立了以大別山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實現了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偉大歷史轉折。
  • 「我心中的大別山精神」徵文啟事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劉鄧大軍千裡躍進的目的地,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和全國五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為中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獻出了50萬英雄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