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別山,情系鄂豫皖 三省記者重訪紅色熱土

2020-12-16 中安在線網站

 2012年10月09日 06:07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一座大別山,情系鄂豫皖。今天起,本報聯合大河報、楚天都市報,發起「三省媒體聯動·千裡躍進大別山」活動。三家媒體的近20位記者,將奔赴河南、湖北、安徽紅色熱土,重溫大別山革命歷史,助飛大別山騰飛夢想。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北挽淮河,南瀕長江,俯瞰中原,自古有「得大別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大別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山,著名的「黃麻起義」就發生在這裡,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四方面軍也誕生於此。無論是在湖北、河南,還是在安徽,英勇奮鬥的大別山人民都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書寫了「紅旗不倒」的傳奇。

  英雄的大別山,將鄂豫皖兒女緊緊聯繫在一起。這裡曾走出了1位元帥、2任國家主席和300多個開國將軍。為了緬懷先烈功績,傳承英雄精神,本報聯合河南省大河報、湖北省楚天都市報,共同發起「千裡躍進大別山」活動,近20位年輕記者,將用腳丈量歷史,用心書寫新聞。今天,啟動儀式將在河南省信陽市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軍廣場舉行。隨後,採訪團將奔赴素有「紅軍搖籃」之稱的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聽老紅軍後代講述紅色英雄故事,來到有著「將軍縣」之稱的河南新縣參觀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赴老紅軍家中慰問。結束在河南的行程之後,採訪團將前往大別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的湖北紅安,尋訪黃麻起義的點滴故事,了解當地紅色旅遊發展足跡……三省聯合採訪團的最後一站,是我省六安金寨縣,這裡曾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前線指揮部,而在六安市金安區張店鎮,劉鄧大軍曾首戰告捷。採訪團的成員們將在這裡零距離感受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英雄壯舉。

  坐擁豐富的資源,共同發展是大別山人共同的心願和期盼,大別山人民不僅能在戰爭年代用熱血鑄就勝利,也能在和平年代靠智慧創造財富。今年7月,《安徽省大別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在合肥接受專家論證,計劃用十年時間為大別山脫貧,而事實上,在國家中部崛起的政策背景下,鄂豫皖三省意在將大別山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革命老區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除了緬懷先烈,本次採訪團也將近距離觸摸大別山地區蓬勃發展的脈搏,遍訪大別山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為大別山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奔走呼告。(項磊、陳麗卿、項春雷)

相關焦點

  • ...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 匯聚起奮力實現「兩個更好」強大合力鄂豫皖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幕9月28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 弘揚大別山精神 鄂豫皖三地聯手傳承紅色基因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9日訊(記者夏先清)今天,來自全國各地黨史黨建部門的專家,大別山老區革命先輩後代代表相聚在大別山幹部學院,舉行「不忘來時的路——學習和弘揚大別山精神」研討會,深入挖掘大別山精神豐富內涵,充分彰顯大別山精神時代價值。
  • 28年紅旗不倒 三省七市齊聚信陽研討大別山精神傳承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劉禮凱)9月28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中共信陽市委共同主辦的鄂豫皖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大別山幹部學院開幕。
  • 三省聯手打造 大別山將成著名紅色旅遊品牌
    享有「千裡躍進、將軍故裡」美譽的大別山,在未來5年至10年內,將成為繼井岡山、延安之後的又一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品牌,同時建成我國中東部最大的原生態旅遊目的地。  昨天上午,來自湖北、河南和我省等三省六市36個縣的代表,在合肥稻香樓賓館共同籤署了《大別山紅色旅遊區域聯合協議》。
  • 紅色大別山
    大別山南接長江,可威逼寧漢,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逐鹿中原的必爭之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大別山是與井岡山、太行山齊名的三大革命歷史名山。 巍巍大別山,綿延八百裡,橫亙在鄂豫皖三省交匯處。它是一座紅色的山,在革命的激流中,大別山區有近百萬優秀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登記在冊的烈士就有130351人。
  • 「大別山精神」弘揚大別山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在信陽,他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看望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代表,強調「吃水不忘掘井人」,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鄂豫皖蘇區根據地和大別山精神的重要地位,這對我們河南尤其是信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鄂豫皖最偏心的一座山,擁有數十個景點,卻把2個5A留在一個省
    安徽、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有一山,更是如此。在景區裡,我們常常會不小心從一個省跨到另一個省。山脈就是大別山,橫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家喻戶曉。對於大別山我們是如此的熟悉,以至於在中學的教材中多次提到。
  •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培訓課程內容:聽一堂大別山革命精神專題課、參觀各紅色教育基地、學唱一首大別山革命歌曲、吃一餐紅軍飯、走一段紅軍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通過豐富的紅色課程,使培訓學員能夠近距離的感受大別山革命史和大別山精神,提高黨性修養,為在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提升精神動力。
  • 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 匯聚起奮力實現「兩個更好」強大合力
    本報訊(記者 李 海)9月28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中共信陽市委共同主辦的鄂豫皖三省大別山精神研究聯席會第一次會議暨紀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大別山幹部學院開幕。
  • 吳世儒:打造紅色基因庫 傳承大別山精神
    在傳承大別山精神方面有何進展?近日,新華網專訪了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特聘專家、鄂豫皖革命紀念館負責人吳世儒。為加快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河南省正在實施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基因庫」基礎設施工程。請問信陽在開展紅色基因庫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吳世儒:「紅色基因庫」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啟動。全市啟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基因庫」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工程。
  • 「大別山精神」公開徵集表述語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受鄂豫皖三省五市黨委宣傳部的委託,黃岡市社科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現面向全國徵集「大別山精神」表述語。在中國革命史上,大別山是與井岡山、太行山齊名的三大革命歷史名山,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全面勝利的戰略轉折地。
  • 大別山旅遊合作區串起鄂豫皖三省景點,精品旅遊線路發布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高東起 通訊員沈旅 武旅 凌曉晴)共處大別山,同飲江淮水。9月26日,湖北麻城、河南商城攜手走進武漢市,舉辦大別山旅遊合作區旅遊產品推介會,發布精品旅遊線路,共同推介旅遊品牌。大別山區橫跨鄂豫皖三省,覆蓋湖北9縣、河南6縣和安徽9縣,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同時也是中國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山區。
  • 走進大別山 重溫紅色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產黨員都要接受紅色基因教育」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黨員培訓教育,大唐鞏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先後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11月6日至11月8日,分兩批共120人,赴新縣大別山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學習。  本次大別山紅色教育培訓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採用現場教學、體驗式教學等不同方式,寓教於樂,寓教於行。
  • 都知道大別山坐落於三省交界處,卻少有人知它的主峰多高?在哪?
    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處有一座山,它綿延數百公裡,橫跨於鄂、豫、皖三省,它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別山。大別山,對於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其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其橫跨鄂、豫、晥三省,蜿蜒數百公裡的大別山,其山南麓水流入長江,北部的水流入淮河,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
  • 歷史中的大別山,閃耀著紅色文化的光輝
    我院團委書記範新愛帶領優秀學生代表重訪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徵根據地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脈,去探尋紅色經典記憶,傳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通過參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許世友故居」、「王大灣會議舊址」、「金寨縣紅軍紀念堂」等地,學院師生一行秉承著學黨史、知黨情的信念,深入了解大別山的紅色歷史,感受革命先烈的為民初心,領悟堅貞忠誠、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激勵了青年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
  • 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為什麼大家都叫它安徽大別山,為什麼呢?
    但是卻有一個山,位於三省交界處,要說它屬於哪誰都說不清楚。這個山就是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了,那為何大家稱呼大別山都叫他安徽大別山呢?為什麼這麼稱呼呢?大家一起來看一看。為什麼大家稱大別山是安徽大別山呢?
  • 一座大別山,兩個天堂寨,一個在湖北是4A景區一個在安徽是5A景區
    綿延數百公裡,橫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大別山,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全國抗戰的序幕,讓我們對大別山多了一份敬重。大別山的地理位置,在抗戰時期可謂是相當之重要的,其西可眺望武漢,東邊可守南京,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時過進遷,當年關於大別山的「紅色記憶」,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 七十年間有大別——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紀實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大別山,橫亙神州大地中央腹地,綿延千餘公裡,大別於南北。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是一座英雄的山,200多萬人民投身革命,近100萬人為國捐軀;建設、改革時期,大別山是一座奮鬥的山,昔日貧窮落後的大山溝,如今已是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英雄的山:血和淚的革命史
  • 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大別山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先後發動了「黃麻起義」「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組建了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四支紅軍主力,創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大別山人民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革命精神開創了鄂豫皖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鬥爭不斷的光輝歷史,凝成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大別山紅色文化。  大別山紅色文化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內涵有:第一,理想堅定、事業必勝。
  • 我省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 繪就「紅綠金」藍圖
    餘川攝學生們參觀大別山商城革命歷史紀念館,接受紅色教育。劉宏冰攝□本報記者欒姍如今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長徵路上!戰爭年代,大別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和平時期,大別山是一座奮鬥的山。近些年,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變化,但是與全國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與全國其他革命老區相比還存在不少短板,特別是與其歷史地位、歷史貢獻不夠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