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九州出版社,宮力 周敬青 張曙著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劉鄧不得不暫時分開,鄧小平挑起堅守大別山的重擔,領導渡過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腹,使敵人惶惶不可終日。與此同時,挺進蘇魯豫皖地區的華東野戰軍主力和挺進豫陝鄂地區的陳謝集團,都已勝利展開,站穩了腳跟。三支大軍在中原的「品」字形陣勢已經形成。不僅調動了山東、陝北兩重點戰場的敵軍主力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且迫使敵人把戰線由黃河移到長江,把敵人進攻解放區的戰略後方變成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前進基地,並直接威脅國民黨江南統治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對戰局的這種變化,國民黨統帥部驚恐不安:既怕劉鄧大軍在中原立足生根,更怕解放軍南渡長江,突破大巴山防線進入四川。11月下旬,蔣介石親自宣布成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豫、鄂、湘、贛、皖5省軍政大權,要以「總力戰」與共產黨爭奪中原,並確保其長江大動脈。而首先要集中兵力肅清大別山解放軍。白崇禧受命之後,即組織15個整編師和3個旅的兵力,並以駐漢口戰鬥機、轟炸機等及海軍艦艇部隊作支援,於11月27日對大別山展開全面圍攻。考驗大別山的關鍵時刻到了。
面對愈益嚴酷的敵情,劉鄧冷靜地分析了敵我情況,認為敵人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且密集靠攏,向心合擊,難以捕捉戰機;而我根據地新建立,群眾尚未充分發動起來,中心區山高路陡,迴旋餘地狹窄,糧食困難,不便於大兵團寬大機動,不宜集中過多的部隊在大別山打大仗。基於此,劉鄧決心採取「避戰」分兵的方針。即抽一部分主力留在大別山,利用大別山的複雜地形、在內線進行小的戰鬥和遊擊戰爭,打擊和牽制敵人;同時在外線再開闢三個戰場;以第十縱隊向桐柏挺進,開闢桐柏解放區;以第十二縱隊向江漢地區展開,創建江漢解放區;以一縱隊由大別山內線向北轉出,前進五百裡,北渡淮河,在淮西展開。
在最關鍵的時刻,鄧小平與劉伯承分開了。鄧小平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李先念、參謀長李達組成前線指揮所,指揮大別山內線開展遊擊戰爭。劉伯承率後方指揮部隨一縱隊轉移至淮河以北,指揮外線各縱隊。在誰率部堅守大別山的問題上,劉鄧之間曾有過爭論。留在大別山的部隊只有3個縱隊7萬多人,而敵人有30萬人,很顯然,在敵重兵圍攻,地形、供給都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留守大別山,是一副重擔,和中原地區以及全國各戰場相比,可謂是重上加重。正因如此,劉鄧都堅持要自己留下,讓對方到外線指揮作戰。最後,鄧小平說服了劉伯承,毅然把重擔搶在自己手裡。他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在大別山指揮,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劉伯承最後表示:「警衛團都給你留下,我只帶一個排就行了。你在大別山行動頻繁,我帶電臺在淮西給你提供敵情。」12月11日,劉伯承率部向淮西轉移。
在敵人的輪番「進剿」下,剛建立的大別山根據地受到嚴重破壞。已經解放的縣城又相繼被國民黨軍佔領,到12月底,解放軍控制的30多個縣城只剩下12座,後來,連這12座也被迫放棄了。根據地被彼此分割開,剛建立的地方政權受到摧殘,農民協會被迫解散,許多群眾因擔心敵人報復又重新躲到了山上。而地主反動勢力卻活動猖獗,公開逮捕、殺戮共產黨的地方幹部和解放軍傷病員,威脅利誘群眾。此情景正如鄧小平、劉伯承寫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所說:「此次為我反攻後之最大考驗,處境確有困難」。大別山的鬥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鄧小平不斷地總結經驗,為部隊規定了關於大別山反「清剿」的鬥爭方法與策略。鬥爭方針是:
(一)以小部消耗大敵,以大部殲滅弱敵,發展外線,開闢新區,吸敵西顧,配合內線反「清剿」鬥爭,抓緊空隙進行土改。
(二)以必要的兵力堅持內線反「清剿」鬥爭,適時分遣集結,力爭打小殲滅仗(一個班亦好)。
(三)乘虛奔襲敵縱深薄弱地帶,除可開闢新區工作外,迫使敵回頭。凡所有部隊均應有主動的機動與休整,避免被動地退卻。
(四)發揚高度的進攻精神,捕殲小敵、土頑,尤應以爆破、阻擊、夜襲、火攻、捕捉、破殘、破路等,才能殺傷敵方人馬、物資、破壞交通、消耗疲敵。
鄧小平為部隊確定的鬥爭策略是:主力部隊化整為零,採取敵向外,我向外,敵向內,我亦向外的方針,將敵人牽到外線,以小部牽制敵人大部,以大部尋機殲滅敵人小部。
在上述軍事原則與作戰方針、策略的指導下,鄧小平指揮部隊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打擊敵人。在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周旋時,他和戰士們一樣,經常忍受饑寒不顧疲勞,夜晚行軍,風餐露宿,數日不得一飽,半月不見油鹽。但是,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廣大將士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一個多月的鬥爭,共殲敵正規軍和地方團隊伍1.1萬餘人,收復了10餘座縣城,取得了大別山內線鬥爭的初步勝利,渡過了創建根據地的最困難時期。
對於這段為時不長但卻終生難忘的歲月,40多年後,鄧小平生動地作了概括:「我一個,先念一個,李達一個,帶著幾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那時六縱擔負的任務最多,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面。這樣搞了兩個月,我們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報告,大別山站穩了,實現了戰略任務。」
針對國民黨軍欲集中全力弄垮大別山後再轉移兵力對付其他地區的打算,遠在豫皖蘇區的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於12月19日致電中央軍委,提議陳粟、陳謝兩軍要長期配合劉鄧,直至完全粉碎敵軍對大別山的進攻。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完全贊同這一建議,指示粟裕等以4個縱隊迅速南下,與陳謝會合,沿平漢路直迫武漢。
關鍵時刻,鄧小平首先考慮的還是全局。當他得知中央和粟裕的意圖後,立即復電錶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任務,就是為吸引敵人重兵於自己周圍,使兄弟部隊能夠展開反攻,大量殲敵。大別山形勢雖比較嚴重,但已作了準備。全局仍屬對我有利。所以,陳粟、陳謝對大別山的支援,不宜急躁,應作較長期的打算。「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在三個月內,陳粟、陳謝能大量殲敵,江漢、桐柏及豫陝鄂區、淮河以北地區能深入工作,對全局則極有利。」為大量殲敵,改觀局面,鄧小平等還於12月22日致電中央軍委,建議把自己所屬的楊勇縱隊留在淮北,使陳粟保持強大的野戰集團。
原劉鄧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後來回憶,鄧小平曾告訴他:「就是要多背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調動敵人回援根本重地,這是個關係到全局的戰略行動。我們多背些敵人,寧願本身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也要拖住敵人幾十個旅於自己的周圍,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能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我們準備告訴他們,要作長期打算,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一些,他們可以放手殲敵,對全局極為有利。」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國民黨軍對大別山實施大舉圍攻的近兩個月裡,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內外線互相配合,積極作戰,共殲敵6.9萬餘人。把南線敵軍的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牢牢地吸引在中原戰場。不僅粉碎了敵人對大別山的「圍剿」,鞏固了大別山根據地,而且新開闢了江漢、桐柏、淮西解放區,發展和擴大了豫陝鄂和鄂皖蘇解放區。1948年1月15日,鄧小平致電毛澤東報告:「現在看來我們業已站住,不管情況如何嚴重,敵人是攆不走我們的。」
1948年2月24日,遵照中央軍委要劉鄧率主力轉出大別山區準備打大仗的指示,鄧小平、李先念、李達率部來到安徽省臨泉縣以南的韋寨,與劉伯承、張際春勝利會合。歷時半年多的大別山區的艱苦鬥爭宣告結束。
經過大別山鬥爭,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受到削弱,主體4個縱隊減員很多,更新也困難,有3個縱隊每個縱隊僅剩2個旅,1個縱隊剩3個旅。只有秦基偉領導的九縱隊保持興盛的旺氣。
儘管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壯舉,卻具有極其偉大的意義。毛澤東在194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上所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高度評價了以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開始的戰略進攻。他說:
「1947年7月至9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了全國規模的進攻,破壞了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裡去了。……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20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