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農民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杜偉。
早上出門,他打開專車軟體,尋找前往成都建設南路的乘客;晚上下班,他再尋找前往犀浦的乘客拉一單。上下班跑一單專車補貼家用已是常態。
他不是專職專車司機,他是成都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四川唯一一家公益律所創建人杜偉。
進工地維權被彪形大漢圍住,個別部門不作為被踢皮球,動輒得罪大企業被數年官司纏身……再加之律所經費短缺,縱然已有10年公益維權經歷的杜偉,也頗感舉步維艱,然而,在路上的他直言,還將繼續走下去。
10年前從國企轉身公益維權
杜偉,四川巴中人,成都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長,四川唯一 一家公益律所創建人。2006年,還未畢業的他被一家國企錄用,每月能拿到3500元,待遇尚可。
當年,公司工地上的一位農民工,作業時摔成二級傷殘,包工頭卻跑路了。作為上級承包商,這位農民工和公司並無勞動關係。
因此,杜偉站在公司立場處理,最終只賠付農民工10萬元。正常情況,農民工應該得到50萬元的賠償。這件事觸動了杜偉,讓他重新思考自己。
2006年暑期,剛成立的四川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公開招聘2名律師。於是他辭掉國企工作,成為工作站的一名公益律師。
10年中最不忍遭人冷嘲熱諷
「公益律師,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杜偉說,有時公益律師還是一個高危職業。
2013年底,簡陽人吳剛找到杜偉,他之前在成都一處樓盤打工,不小心摔成大腿骨折,最後被鑑定為9級傷殘。按理說,吳剛應該獲得工傷賠償,可建築方不認帳,只願意賠付吳剛六千元。
多次聯繫建築方未果後,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杜偉帶著吳剛來到樓盤工地,準備和對方談判。沒想到他一進去,就被幾名彪形大漢圍住,包工頭聲稱什麼律師都不怕,還揚言卸掉杜偉的大腿。談判不行、離開也不行,最後杜偉只得借上廁所的機會撥打110求助,轄區民警趕到,才為他解了圍。
雖然還是有點擔心,但杜偉還是堅持辦完這個案子。其實,遭遇人身安全威脅比較少,更多的則是冷嘲熱諷,「比如說假正經,裝腔作勢,為了虛名才做公益,難聽的話太多」。
苦堅持上下班跑專車補家用
2015年4月,杜偉成立四川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堅持公益法律援助的律所(四川偉旭律師事務所)。律所有7名執業律師、3名律師助理。去年,律所一共辦結640件涉及農民工維權的案件,追回各項損失1300餘萬元。
目前,律所是靠省市司法廳局撥款運行,每年有70萬預算,律師每月能拿到五千餘元,而工作站每年還有5萬元經費短缺。「五千多的月薪,和商業律師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杜偉說,前段時間有人打一個涉及300餘萬財產的離婚官司,按照提成10%,如果勝訴,這一單官司就能賺30萬。
杜偉和妻子結婚5年,還沒要小孩,剛在成都犀浦首付買了一套90平住房。家裡的轎車是妻子的嫁妝,杜偉坦言,每月工資不夠開支,為了補貼家用,他也成了一名兼職專車司機。早晚下班拉一單,就能把每月的油費抵消。
焦/點/對/話
「不接受有償訴訟,是公益律師的紅線」
華西都市報:當前農民工維權主要存在的障礙是什麼?
杜偉:農民工群體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尤其是相關證據的收集。
華西都市報:四川公益律師的現狀如何?
杜偉:目前四川的政府專職公益律師有700名左右,堅持全公益的律所只有一個。目前在省市司法行政機關的領導下,公益律師的前景大有可為,法治社會,需要更多的律師加入公益事業。
華西都市報:10年公益律師路,有沒有過後悔?
杜偉:和商業律師相比,公益律師的收入確實很低,但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不接受有償法律訴訟,是公益律師不能逾越的紅線,我會堅持下去。華西都市報記者李智 攝影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