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化合價價實際為3,是真的嗎?化合價概念的變遷研究

2021-02-08 唐山市初中化學微課堂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北京100081   喬國才

摘要:介紹化合價概念的歷史演變、百年化學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及特點、化合價和氧化數的聯繫與區 別等。

關鍵詞:化合價;原子價;氧化數


化合價(也稱原子價)是中學化學中的重要概念,應 用十分廣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對於化合價 的本質卻缺乏正確的理解。本文將從化合價概念的歷 史演變、百年化學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及特 點、化合價和氧化數的聯繫與區別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以供參考。

一、化合價概念的歷史演變

人類對化合價的認識經歷了曲折而漫長的過程。 從化學發展史來看,化合價概念的萌芽、形成和發展,與 化學家探索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涉 及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數量、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 兩個方面。

1. 化合價概念的萌芽

早在1799年,法國化學家普羅斯(J. L. Proust, 1754-1826)就提出了定組成定律:每種化合物都有固 定的組成,不管這種化合物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他的 實驗依據之一是天然碳酸銅和人造碳酸銅的組成完全 相同。

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J. Dalton, 1766—1844) 提出的原子學說指岀,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的比例相 結合,形成了化學中的化合現象。

1804年,道爾頓在分析甲烷(CH,)和乙烯 (CH2=CH2)的組成時,發現它們均含碳氫兩種元素, 而且在甲烷和乙烯中,與相同質量的碳相化合的氫的質 量之比是2:1。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C。和C0?等其他 成對的化合物中。據此,道爾頓提出了倍比定律:如果 甲乙兩種元素能互相化合而生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則 在這些化合物中,與一定質量的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 的質量互成簡單的整數比。倍比定律為原子學說提供 了有力的實驗依據。

隨著原子學說和倍比定律等定量定律的建立,人們 已經知道1個氯原子可以和1個氫原子化合形成氯化 氫,1個氧原子可以和2個氫原子化合形成水等。不同 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比相結合,形成化合物,這種對 物質組成的認識可以看作「化合價」概念的萌芽。

2. 化合價概念的形成

1852年,英國化學家弗蘭克蘭(E. Frankland,1825— 1899)在研究金屬有機化合物時發現,N、P、As等原子 總是傾向於與3個或5個其他原子相結合,當處於這種 比例關係時,原子的親合力得到最大地滿足。於是他提 出,每一個原子在化合時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叫作「化 合力」,即任何一個原子都傾向於和一定數目的其他原 子相結合。

1857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 A. Kekul6,1829— 1896)和英國化學家庫帕(A. S. Couper, 1831—1892 )發 展了弗蘭克蘭的見解,把各種元素的「化合力」以「原子 數」或「親合力單位」來表示,並指出,不同元素的原子相 化合時總是遵循親合力單位數是等價的原則。他們根 據氫元素在各種化合物(如HCI.H2O,NH3等)中1個氫 原子最多只能與另一種元素的1個原子相結合,確定H 的親合力單位為1,並以此為標準來確定其他元素的親 合力單位。例如,確定Cl、Br、I等的為1,0、S等的為2, N、P、As等的為3,C的為4。這是化合價概念的重要突 破,為化合價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864 年,德國化學家邁爾(J. L. Meyer, 1830—1895) 建議用「原子價」代替「原子數」或「原子親和力單位」 O 至此,化合價的概念基本形成。我國早期使用「原子 價」,1991年公布的《化學名詞》中稱為「化合價」,並在 注釋中說明又稱「原子價」。

3. 化合價概念的發展

從化合價概念的形成中可以看岀,化合價是在研究 化合物組成時提出來的,用來表示元素的一個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相結合的數目,即用來揭示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數量關係。但是,化合價的本質是什麼?即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研究與化學家探索物質的結構密切相關。

1861年,俄國化學家布特列洛夫(A. M. Butlerov, 1828-1886)第一次使用「化學結構」這一術語,認為:「假定一個原子具有一定的和有限的化學親合力,藉助 於這種親合力,原子形成化合物,那麼,這種關係,或者 說在組成的化合物中各原子間的相互連接,就可以用化 學結構這一術語來表示。」在布特列洛夫看來,原子之間 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是在藉助於「化學親合力」(化合價 的早期含義)。那麼,「化學親合力」的本質是什麼?這 個問題直到20世紀初原子結構被揭示以後才逐漸得到 解答。1916年,德國物理學家柯塞爾(W. Kossel,1888— 1956)提出了「電價鍵」理論,認為:「原子在獲得(或失 去)電子以後,就達到了稀有氣體原子的電子構型,形成 了穩定的離子。金屬元素容易失去電子成為帶正電的 陽離子,非金屬元素則容易獲得電子成為帶負電的陰離 子。帶正電的陽離子與帶負電的陰離子以庫侖引力結 合成化合物,正負離子間的靜電吸引力(庫侖引力)使離 子間形成電價鍵。」「電價鍵」就是今天所說的「離子 鍵」。而美國化學家路易斯(G.N. Lewis, 1875-1946) 1916年提岀的「共價鍵」理論則認為:「兩個(或多個)原 子可以共有一對或多對電子,以便達到稀有氣體原子的 電子層結構,從而形成穩定的分子。」「電價鍵」理論和 「共價鍵」理論實際上表明了形成化合物時原子之間的 兩種相互作用方式——靜電引力和共用電子對,二者構 成了經典的化學鍵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原子價的 電子理論,認為:①原子價可分為電價和共價兩種,電價 是由正負離子間的靜電引力形成的,共價是由兩個原子 共用一對電子形成的;②原子在化合時失去、獲得或共 用電子,以使它的外層電子結構與周期表中最接近的稀 有氣體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相同(即著名的「八隅律」)。原子價的電子理論將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的 得失或共用聯繫起來,將化合價與離子鍵、共價鍵的形 成聯繫起來,使化合價這一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對認 識化合價的本質、解釋化學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這個理論還存在缺陷,如無法解釋共價鍵的方向 性問題,無法解釋單個電子和3個電子所形成的價鍵問 題等。隨著現代化學鍵理論(如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 的建立,化學家對於原子之間相互作用本質的認識進一 步深化,化合價的概念不斷深化。教科書是傳承學習內容的重要載體。不同時期的 中學化學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有很大差 異。附表列出了 1906年至2001年7本有代表性的教科 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分析附表,可以發現以下 特點。1. 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含義的變遷與化合價概念 的歷史演變相一致可以發現,1906-1978年教科書中化合價的概念含 義的變遷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子的化合力一 1個原 子所能結合或置換H原子的數目一不同元素的原子之 間以一定數目化合的性質-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 中化合價的含義。這個含義變遷順序與化合價概念的 歷史演變順序是一致的,反映了人類對化合價認識不斷 深化的過程。2. 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與最初化學家 對化合價概念的認識過程相一致可以發現,教科書中化合價的概念基本上釆用了舉 例一歸納的呈現方式。即先分析HChH2O.NH3.CH4等 物質的組成(或先介紹定組成定律,再分析幾種物質的 組成),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定數目的一種元素的原子只 能跟一定數目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然後在此基礎上 定義化合價(或對化合價進行說明)O前已提及,化合價概念的含義是隨著化學學科的發 展,特別是物質結構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這種舉例一 歸納的呈現方式與最初化學家對化合價概念的認識過 程是一致的。當時的化學家對於化學的認知程度和水 平與中學生具有相似性,因此,這種呈現方式既符合中 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也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 律,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3. 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與化學學科的 發展具有相關性可以發現,1906-1963年教科書中對化合價概念的 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從物質組成的角度認識化合 價。而1978年教科書中介紹化合價時,因為學生已經 有了核外電子排布、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初 步知識,所以教科書不僅增加了從微觀的、原子結構的 角度說明元素之間相互化合時原子個數比有確定數值 的原因——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分子中的原 子的最外層形成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 物,而且介紹了如何確定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中化 合價的數值。可以看出,1978年教科書中對化合價概念的要求與之前相比有大幅度提高,即引導學生從物質的組成和結 構兩個角度認識化合價。原因是什麼呢?這與這一時 期化學學科的發展密切相關。當時化學學科發展的主 要特點是:從宏觀向微觀過渡,從描述向推理過渡,從定 性向定量過渡。與此相對應,化學教育也發生了急劇的 變革。例如,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化學教學 大綱(試行草案)》特別強調教學內容現代化,尤其是大 幅度提高化學理論知識的水平,例如提岀「努力從微觀 的、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的結構和變化規律」「在教材 中要適當反映現代化學及其應用的新成就和發展趨勢」 等。1978年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呈現方式的變化正是 這種要求的反映。

1. 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與課程改革具 有相關性
可以發現,2001年教科書中化合價概念的呈現方式 與1978年相比,又有了很大不同。其呈現方式是先介 紹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並分析不同化合物中組成元 素的原子個數比,然後並沒有下定義,而是說化學上用 「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有意思的 是,其呈現方式基本上與1963年之前的教科書相同,可以看作是一種「回歸」,不同的只是沒有對化合價下定 義。這種變化與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密切 相關。
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 驗稿)》規定,「化合價」的內容標準是:①說出幾種常見 元素的化合價。②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物質的組 成。可見,初中階段學習化合價,是為了用化合價來書 寫化學式。基於此課程標準編寫的2001年教科書,體 現了課標的意圖,把化合價定位為工具性概念,淡化定 義,重在應用,而對化合價概念並不作要求。根據經典化學鍵理論,要想確定化合價,需要事先 知道分子中化學鍵的類型,即分子的結構。在利用化合 價說明氧化還原反應時,對於一些組成複雜、結構不易 確定的化合物,常會遇到其組成元素的化合價不易確定 的情況。於是,1948年,美國化學教授格拉斯通(S. Glasston)明確提出用氧化數(氧化態或氧化值)代替氧 化還原反應配平中的價數。20世紀60年代以前,正負 化合價和氧化數在許多情況下是混用的。1970年,國際 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了氧化數的概念: 氧化數是某元素1個原子的電荷數,該電荷數是假定把 每一個化學鍵中的電子指定給電負性更大的原子而求 得的。同時,確定了求算氧化數的規則。例如,①在離 子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數等於該離子的電荷數;②在 共價化合物中,把兩個原子的共用電子對指定給其中電 負性較大的一個原子後,兩個原子所表現出的形式電荷 數就是它們的氧化數,等等。然而利用以上規則求算氧化數時並不夠方便。目 前化學界普遍接受的計算氧化數的規則如下:①在單質 中,元素的氧化數為零。②在單原子離子中,元素的氧 化數等於離子所帶的電荷數。③在大多數化合物中,氫 的氧化數為+ 1;只有在金屬氫化物(如NaH、CaH)中氫 的氧化數為-1。④通常,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數為 -2;但是,在Na2O2,BaO2等過氧化物中,氧的氧 化數是-1;在氧的氟化物如OF2和O2F2中,氧的氧化 數分別為+2、+ 1。⑤在所有的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數 為-1。⑥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數分別 為+ 1和+2。⑦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數的代數和 為零。在多原子離子中,各元素氧化數的代數和等於離 子所帶電荷數。可以看出,氧化數的概念由化合價發展而來,人們 制定的氧化數計算規則繼承了前人對化合價的研究成 果並對其加以補充。但氧化數的概念避開了具體的物 質結構,只關注整體的形式電荷,使很多與物質結構有關的化合價問題變得簡單。(1) 意義不同:化合價與物質的組成和結構有關,它 反映原子結合成化合物時形成離子的電荷數(電價)或 形成共價鍵的個數(共價)。而氧化數是根據一定的規 則計算出來的,它反映的是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形式 電荷數,不考慮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類型。(2) 數值範圍不同:化合價表示得失電子數或共價 鍵個數,因此只能是不為零的整數。電價有正負之分, 而共價沒有。而氧化數可以為整數、分數,同時可以為 正數、負數或零。同一物質中同種元素的氧化數和化合 價的數值不一定相等。例如,H2中氫的化合價為1,N2中氮的化合價為3,而H2和N2中氫和氮的氧化數均為 0; Fe3O4中鐵的化合價為+2和+3,而鐵的氧化數為 + 8/3;在CH3Cl、CH2C12和CHC13中,碳的氧化數分別 為-2、0和+2,而碳的化合價均為4。(3) 適用範圍不同:從概念的來源看,化合價的形成 和發展與人類認識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數量、本質密切 相關,這決定了化合價在解釋物質結構問題時應用較 多;而氧化數的提出與「氧化」概念有關,因此在分析氧 化還原的概念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時更加實用。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 力,現行中學化學教科書中沒有出現氧化數的概念。但 中學教科書中給出的化合價的計算規則實質上是氧化 數的計算規則。例如,化合物裡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 零;單質裡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共價化合物中,化合價 的正負由電子對的偏移來決定(前已提及,共價沒有正 負之分)等。這裡的「化合價」都是指氧化數。另外,人 教版初中教科書中關於「單質裡元素的化合價為零」的 解釋——「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 表現岀來的一種性質,因此,在單質裡,元素的化合價為 零。」,則是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的「中學化」處理。對 此,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當然,對學生也不必過分 強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深究。[1] 袁翰青,應禮文.化學重要史實[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9:225,420,462.[2] 吳守玉,高興華,等.化學史圖冊[M].北京:高等教育咄 版社,1993:48.[3] 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M].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4] 朱玉軍,李宗和.化合價的歷史演變口].化學教育,2009 (11):80 -82.[5] 龍琪.以「氧化數」取代「化合價」有利於中學化學教學 [J].化學教學,2011(10):74 - 76.

    

初中化學老師:請添加我的微信號18633177917加我好友,就能加入全國初中化學老師群(微信)。


相關焦點

  • 化學式和化合價考點總結
    2.化合價的主要作用:利用化合價可以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3.化合價的一般規律:(1)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通常為整數,在-4到+7之間。①氧元素通常顯-2價,氫元素通常顯+1價。(2)一些元素在不同的物質中可顯不同的化合價。例如,FeO中鐵顯+2價,Fe2O3中鐵顯+3價。(3)在化合物裡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4)在單質裡元素的化合價為0。
  • 《化學式與化合價》說課稿
    一、說教材《化學式與化合價》節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4,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本次說課是第一課時,內容主要有化學式、化合價兩部分。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元素符號,初步認識了部分物質的化學式,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本節課中化學式、化合價都屬於非常重要的化學基本用語,應用非常廣泛,對於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化學式與化合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化學式的概念及含義;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能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三交叉(化合價不為零再交叉);四為零(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舉例進行方法的練習:Fe2O32.+2+1拓展題:已知下列元素在氯化物中的化合價,寫出它們氮化物的化學式(提示:在氯化物中氯的化合價為-1)。
  • 化學式與化合價-化合價
    ⑤許多元素具有可變化合價,同種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裡可顯不同的化合價,如:FeO,Fe2O3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2和+3。例1:試確定氯酸鉀(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價解: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x,則(+1)+ x +(-2)×3=0x = +5所以,在氯酸鉀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5價
  • 化學式與化合價知識點總結
    化合價規律總結:1.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之分2.金屬元素跟非金屬元素化合時,金屬元素顯正價,非金屬元素顯負價3.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質中可顯不同的化合價4.化合物裡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 5.單質分子裡,元素的化合價為
  • 2019教師招聘說課技巧:《化學式與化合價》說課稿
    一、說教材《化學式與化合價》節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4,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本次說課是第一課時,內容主要有化學式、化合價兩部分。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元素符號,初步認識了部分物質的化學式,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本節課中化學式、化合價都屬於非常重要的化學基本用語,應用非常廣泛,對於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初中化學專題總結——化合價
    這個的原因很簡單,也很關鍵:主族元素的周期序數,往往能夠代表該元素在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常用的化合價(O、F元素除外)。之所以在這裡把「周期序數」和「化合價」進行有機關聯,不僅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合價」的概念,還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記住一些元素的化合價。什麼是化合價呢?
  • 文獻閱讀|化合價(氧化數)運算規則、實例及口訣
    +4,可我們知道,N的化合價其實是 -3,同樣的例子還有,K2SiF4中 Si 是 +4 價,卻有 6 根共價鍵。如果改用「氧化數」替代「化合價」,則定義與化學事實就不相矛盾了,並且「氧化數」的概念比「化合價」更簡單明了,用處也更多。
  • 「化學式、化合價」必考知識點總結!
    1.概念:用元素符號和數字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 初中化學化合價詳細講解
    一、什麼是化合價   化合價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構成的化學鍵的數量。   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外圍的電子組成的,電子在原子核外圍是分層運動的,化合物的各個原子是以和化合價同樣多的化合鍵互相連接在一起的。
  • 化學式與化合價,不懂的同學看這裡
    1化學式 1.概念:用元素符號和數字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注意】每種純淨物的組成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一種物質的化學式只有一個
  • 2019中考化學熱點題型——化學式、化合價
    例1  (下列物質的化學式書寫正確的是(    )A.氧化鐵:FeO    B.甲烷:CH4    C.氯化鈉:NH3Cl    D.硝酸:NO3解析  氧化鐵中鐵元素顯+3價,氧元素顯-2價,其化學式為Fe2O3,A錯誤;甲烷的化學式為CH4,B正確;氯化鈉的化學式為NaCl,C錯誤;硝酸中氫元素顯+1價,硝酸根顯-1價,其化學式為HNO3
  • 中考化學知識點:課題4 化學式與化合價
    導引解析   一、化合價   掌握元素的化合價,請注意以下幾點:   (1)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掌握元素化合價的一些規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氫顯+1價;氧顯-2價;②單質裡元素的化合價為零;③一些元素有變價,其化合價的確定,可以通過不變價元素按化合價規則求得。
  • 初中化學知識點:化合價詳細講解
    一、什麼是化合價   化合價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構成的化學鍵的數量。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外圍的電子組成的,電子在原子核外圍是分層運動的,化合物的各個原子是以和化合價同樣多的化合鍵互相連接在一起的。   化合鍵有兩種:因為惰性氣體最外層電子數已經達到了2個或8個,所以惰性氣體(現統稱稀有氣體)一般不能和其他物質化合。
  • 2019初三化學化合價複習資料總結
    初三化學化合價複習資料總結 元素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之間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性質,用來表示原子之間化合的數目。具體知識如下: 1.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用化合價口訣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2.化合價的表示方法:通常在元素符號或原子團(作為整體參加反應的原子集團)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3.化合價的一般規律: (1)在化合物中氫元素通常顯+1價;氧元素通常顯-2價;在氧化物中氧元素顯-2價,其他元素顯正價;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化合時,金屬元素顯正價,非金屬元素顯負價。 (2)某些元素在不同的物質中可顯不同的化合價。
  • 初中化學「化學式、化合價」必考知識點總結!
    一、化學式1.概念
  • 化學式與化合價
    ,2.  1∶1,3.  50%考點1 已知化學式求化合價【方法點撥】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依據此原則,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列出等式求未知元素的化合價。學式為P2O5,故正確;D.硫酸鐵中,鐵元素顯+3價,硫酸根顯﹣2價,所以硫酸鐵的化學式為Fe2(SO4)3,故錯誤。
  • 初三化學上冊,化合價的定義、求解方法及通過化合價寫化學式講解
    1、化合價的定義化合價的定義:不同種原子之間相互化合,構成化合物時,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稱為化合價。失去電子的為「+」價,得到電子的為「-」價。如NaCl中Na與Cl的化合價的產生原理:②單質的化合價為0單質為同種元素構成,原子間吸引力相同,沒有電子的得失(或偏離),所以單質的化合價為0。
  • 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研究:概念認識與城市比較
    註:百度慧眼-北規院規劃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針對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並分期發布。本篇為系列報告的第1篇,旨在釐清研究概念,確定基礎性指標,並對國內大城市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現狀形成基本認識。建立完善關於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研究框架,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既有研究與概念辨析國內關於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既有研究主要利用大數據,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為實證案例,對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分布與活動特徵進行分析總結。
  • 【課題論文】分子、原子概念的百年變遷
    (3) 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比相結合,形成了 化學中的化合現象。化合物的原子稱為複雜原子,複雜 原子的質量為所含各種原子質量之和。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具有廣泛的實驗基礎,合理地解 釋了當時所有的化學基本定律,使人們對物質結構的認 識前進了一大步。但原子學說本身很不完善,如複雜原 子的概念很含糊,忽視了原子和分子的區別等。1808年,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