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16日電(記者陳健)走進秋日裡的四川省仁壽縣富加鎮河堰村,水泥路兩側是星星點點的菊花。在道路一旁,「村小」遷走後留下的閒置教室裡,雖已沒有孩子在這裡上課,卻並不冷清。這裡閒置的教室如今變成了休閒農莊,為村民脫貧增收繼續發揮著作用。
一家人正在這裡聚餐,在教室的黑板上,有人用粉筆書寫了「生日快樂」幾個大字。
河堰村利用閒置教室改造而成的休閒農莊。(四川省仁壽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這裡的雞、鴨、魚、兔都是生態養殖的。」河堰村休閒農莊的合伙人之一張文兵說。
農莊的「合伙人」一共有4個,其中一名特殊的「合伙人」,是「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以村裡的閒置資產入股,開辦餐廳所用的閒置教室,就是其中一項入股資產。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村地區一些棄用教室、舊辦公室成了閒置資產。
「看著平整的操場和寬敞的教室,就那麼空著,總覺得浪費。」河堰村黨支部書記李建東說,操場能停車,教室空間大,發展第三產業條件非常好,村兩委經過商量後,決定想辦法將其利用起來。
今年8月,休閒農莊正式開業,同時解決了當地7名村民的就業問題。由於食材新鮮、就餐環境敞亮,生意比較紅火,在遠近群眾當中很快打出了口碑。
「9月份的收入,大概有9萬元,希望以後越來越好。」張文兵說。
「在教室裡面吃飯,感覺很有意思,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河堰村7組村民曾文軍說,國慶長假期間,他家親朋好友來了4桌人在這吃飯,並紛紛在教室裡拍照留念。
在農業大縣仁壽縣,像這樣盤活農村閒置資產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仁壽縣青崗鄉湯加村的一個「車間」裡,村民肖翠花正在加工五金產品。這裡原本是村裡閒置的舊辦公室,如今已成為村裡的扶貧車間。
「我在這裡就近務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一個月工資有1800元。」肖翠花說。
「村裡把場地租給企業,每年租金2000元,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當中。」湯加村黨支部書記童安兵說,雖然租金便宜,但這樣一個小小的加工車間,解決了村裡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在仁壽縣寶馬鎮高照村,村裡將6畝閒置水塘租賃給當地生豬養殖大戶,用以解決養豬場的用水問題。這樣不但為生豬穩產保供做了貢獻,而且村裡每年還有2400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很多村都有集體房屋、場地等閒置資產。如何進一步盤活這些閒置資產,增加集體收入,仍然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仁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縣委組織部將繼續探索整合利用農村閒置資產,將「空房荒地」轉化為產業發展的新力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