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餘婭
2月27日,2018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揭曉,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以下簡稱物電學院)一舉奪得2項大獎:餘洪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宇宙的加速膨脹與時空的量子性質》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松軍教授團隊的《新型稀土光/磁多功能納米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仰望星空,心懷天下
在物電學院量子樓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間裡,佔據了大半面牆的兩塊白板上寫滿了物理公式。這就是餘洪偉的辦公室。「俗話說『十年磨一劍』,今年得獎的課題我們研究了十多年。」餘洪偉說,為了推演公式,大家圍著白板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飯。「從最大的宇宙到最小的量子,我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量子之微』。」普通人看起來枯燥的理論物理學,於他而言卻是詩意浪漫的事。
在物電學院,像餘洪偉這樣醉心科研的人不在少數。湖南師大副校長、物理學科帶頭人匡樂滿告訴記者,物電學院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後培養了陳大可、龔新高、邵明安、歐陽曉平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肖奕、樊軍輝等1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同類地方高校中居於領先位置。
2018年10月,湖南師範大學迎來80周年校慶,從物電學院走出去的500餘名優秀校友回到母校,校慶晚會上,陳大可院士動情地說:「母校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由的學術風氣以及老師和同學的深情厚誼讓我受益終生,作為師大人,要志存高遠,仰望星空,心懷天下。」
學科融合,協同育人
湖南師大雖然是一所地方高校,但眼界並沒有囿於湖南,學校將「面向世界一流,培養拔尖人才」的辦學理念滲透進了各個學科之中。
「地方高校資源有限、經費緊張。」物電學院院長唐東升坦言,學院主動走出去,通過跨地域、跨單位、跨學科的融合,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優化。學院先後與8個國家和地區、15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先後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籤訂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湖南師範大學彭桓武科教合作中心,擴大開放合作、促進科教融合。
在物電學院,物理學與生物學、材料、光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明顯的學術優勢。70後教授劉紅榮便是典型代表。他從事凝聚態物理及其交叉學科研究,在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皰疹病毒三維結構領域作出了原創性成果,成為我省首個同時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名義在《Science》發表學術論文的學者。
得益於「學科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學生既能進行跨學科研究訓練,又能體驗融合平臺帶來的便利,掌握研究領域動態,廣泛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為今後的研究生涯開拓了廣闊空間。
護航學生「物理人生」
拿到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曾松軍的學生比他還高興。這位80後教授「門下」有13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生笑稱,曾老師在學術上對他們要求嚴格,生活中大家卻沒有什麼代溝,曾松軍更像是他們的「大哥哥」。
護航學生的「物理人生」,離不開一大批專業素養過硬、熱愛學生的教育人。近年來,物電學院引培並舉,通過「瀟湘學者」特聘教授計劃等,從海內外引進了一批優秀學者,同時鼓勵教師赴國內外知名院所進修、訪學。學院67名教師之中,有65名博士,50餘人有過國(境)外學習和科研工作經歷。
物電學院制訂了拔尖學生培養方案,率先在學校實行班導師制,聘請了20餘位青年教師擔任本科班的班導師,指導學生的科學研究和生涯規劃;通過「分班制」,每年選拔30名優秀本科生跟隨導師參與項目,提前進行學術訓練,形成了教學帶動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
物電學院的量子樓全天開放,鼓勵老師強化實驗教學,激勵學生在實驗中自主學習。愛學的學生遇上會教的老師,「我們的課堂不需要點名,出勤率經常是100%。」學院黨委書記康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