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主要在胃腸道涉及進食和排洩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慮、注意力渙散、健忘、神經過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狀。
具體來講表現如下:
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現有上腹不適、疼痛、腹脹、呃逆、噁心、嘔吐等;
下消化道的症狀,如腹部不適、排便不暢、便秘、腹瀉、排氣增多。
主要還是以上消化道問題最為多見。
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潰瘍病、急性胃腸炎、便秘等,都是由不規律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胃腸功能紊亂在臨床非常常見,但是並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
腸道功能紊亂原因:
1. 癔球症:
表現為主觀上有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或團塊,在咽底部環狀軟骨水平處引起脹滿、受壓或阻塞等不適感,此症很可能與咽肌或上食管括約肌的功能失調有關。
多見於絕經期婦女,患者在發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強迫觀念,經常做吞咽動作,以求解除症狀。
實際上,在進食時症狀消失,無咽下困難,長期無體重減輕的表現,檢查不能發現咽部食管部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或異物。
2. 瀰漫性食管痙攣:
典型症狀為無痛性的緩慢或突然發生的咽下困難和胸骨後疼痛。
進食場合有其他事情幹擾,或飲食過冷過熱均容易誘發症狀。
症狀多短暫,持續數分鐘到10分鐘,喝水常可緩解。
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區和上臂,偶有心動過緩和血管迷走性暈厥,有時很難與心絞痛區別。
X線吞鋇檢查可見食管下2/3段蠕動減弱,有強烈不協調的非推進性收縮,食管腔呈串珠樣、螺旋狀狹窄。食管測壓在吞咽後食管上中下段出現同期收縮、重複收縮和高振幅非推進性收縮波,食管下括約肌壓力多正常,可以弛緩。
治療可用鈣離子拮抗劑及硝酸甘油類。
內鏡下用氣體或流體靜力擴張器對食管強力擴張,可使食管蠕動恢復正常,大多數病例不需要手術治療。
3. 神經性因素:
神經性嘔吐:
常發生在青年女性身上,由精神因素引起慢性復發性嘔吐,常於進食後不久突然發生,一般無明顯噁心,嘔吐量不大,吐後即可進食,不影響食慾和食量,多數無明顯營養障礙。
可伴有癔症色彩,如誇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間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稱為癔症性嘔吐。
精神治療對部分病人有效。
神經性噯氣
反覆發作的連續性噯氣,企圖通過噯氣,來解除患者本人認為是胃腸充氣所造成的腹部不適合飽脹。
事實上,是由於不自覺地反覆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盡。此症也有癔症色彩,多在別人面前發作。
神經性厭食
一種以厭食、嚴重的體重減輕和閉經為主要表現而無器質性基礎的病症。
神經性厭食病人有多種胃電生理和神經激素的異常,如胃節律障礙的發生增加,胃竇收縮受損,固體食物的胃排空明顯遲緩等,這些紊亂可能與患者餐前飽感、早飽和餐後不適胃脹氣等症狀有關。
4.腸易激症候群:
以大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特徵,是最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
在西方國家佔胃腸病門診的50%。患者年齡多在20~50歲,老年後初次發病者極少。
女性多見,過去稱此症為結腸痙攣、結腸激惹綜合症、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等。
目前認為如果患者具備以下條件可以診斷為腸易激症候群:
(1)腹痛,排便後緩解,伴有大便次數和性狀的改變。
(2)排便異常;
有下述表現2項以上,如排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改變,排便過程異常,排便不盡感,粘液感。患者常伴有腹部脹氣和不適。
如何調理胃腸功能紊亂?
1.定時用餐,細嚼慢咽,注意食用具有營養的食物:
吃飯宜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餐與餐之間,不間隔太短或太久的時間才進食。
細嚼慢咽以減輕胃腸負擔,對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怎樣才算細嚼慢咽呢?
每一口食物都耐心咀嚼25下左右才咽下去,嘗試這樣去做直到它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而非強迫的行為。
在時間上,儘量給自己每次早餐20分鐘以上、每次午餐和晚餐3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慢慢咀嚼。
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的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腰等內臟。
2.補充益生菌與膳食纖維:
人的腸道裡大約有400多種細菌,裡面有有益菌和有害菌,如果裡面的菌群失衡,即有益細菌減少,有害細菌增加,從而引起一系列腸道疾病。
但這種過程是可逆的,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增殖有益菌,以平衡腸道微生態環境,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補充膳食纖維,三餐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當個「食肉獸」,膳食纖維能夠增強腸道的蠕動,保證腸道的日常正常工作,每天都排清身體裡的毒素,不積聚廢物汙染腸道。
3.補充水分:
身體裡的水分缺少,自然便便就會幹,上廁所就會疼痛不已,甚至還會有便血的情況。
4.加強腸道運動:
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都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的運動、常年做、自然能改善人的體質和腸道的健康。
運動有講究,推薦大家按照這個原則,合理運動:
成年人建議每日健步走5000~8000步,日常生活步行(上下班等)3000~5000步。
健步走,要達到走路微微氣喘、心跳加快但還能說話交流的速度才行。
每走1000步的運動量,可用洗碗15分鐘、拖地8分鐘、騎車7分鐘,慢跑4分鐘等代替。
鍛鍊前要熱身,要對腳腕、膝蓋、胯部、腰背、四肢拉伸5分鐘。
慢跑時建議前腳掌先著地。
建議跑步全程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5%。
運動過程中可以小口分次補水,運動完不要一次性喝很多。
劇烈運動 後不要立即停下來休息,而是慢慢減低運動頻率和強度並做一做拉伸。
中老年人儘量減少爬山,倒不是怕張東升,而是怕傷膝蓋。
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的中老年患者最好不要早晨運動。
5.保持良好心情:
精神愉快,心平氣和,有利於胃腸功能紊亂的恢復。
到這裡小王大夫對這個問題的闡述就已經結束了,如果大家覺得有用,請轉載給你的家人朋友們吧!
在看文同時,別忘記點擊關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