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16:00,東南大學徐嘉教授在南京大學哲學系211室做了以「人文科學論文寫作的要領與規範」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曉東教授主持本次講座,到場師生興致盎然,對論文寫作的問題展開熱烈探討。
徐嘉教授現任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江蘇省倫理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哲學、中國近代思想史等。
講座開始,徐教授開宗明義,指出人文科學的寫作雖不似社會科學一般,有著統一的標準,但仍有清晰明了的內在要求。他認為寫作方法與讀書方法具有一致性,主要根據寫作方法的要求去讀書,讀完書後再行寫作論文。有關論文寫作的問題,徐教授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細緻闡述。
首先,徐教授認為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在於創新,而創新由新範式、新問題、新材料、新觀點與新方法五種方式構成。對於範式的創新,徐教授以王國維的兩重證據法為例,主張探求現有方法的邊界與局限。新問題有兩種:一為理論本身發展所帶來的;二為現實需要所凸顯的,這兩點都要加以注意。有關於新材料,辨識素材的能力最為重要,但這一點較難有所突破。新觀點則較為容易,因為觀點有大有小,言之有理即可。而對新方法而言,單一學科的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故而要打開學科視野,尋求交叉方法與綜合方法。
其次,徐教授依據搜集的一些有關於彭宇案的論文為實例,形象具體地講述如何敲定一個好的論文標題。從話題到主題,再到問題,最後到標題,論文標題的擬定過程亦是內容範圍不斷縮小與聚焦的過程。論文標題要具備問題意識,準確表達學科背景,同時兼顧學術深度與學術高度,最好也能給觀者以衝擊力。
再次,徐教授強調了文獻綜述的意義。文獻綜述是研究綜述,是通過對現有成果的梳理,而對自己的創新之處所形成的自覺意識。故而文獻綜述不僅僅停留於對觀點、方法、材料做出概括總結,還需在現有成果之外達成新的突破。徐教授還分享了一個小技巧,在投稿時,文獻綜述可於文章之外附頁,有助於審稿專家判斷文章價值。
最後,徐教授分享了一些有關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文獻的要點。徐教授例證了數種在摘要中出現常見問題,如語言非學術化、信息量少,對論文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進行評價,重複常識性內容等。有關於關鍵詞,徐教授認為關鍵詞的意義在於被檢索到,因此一定要準確詳盡。而對參考文獻而言,在選擇刊物時要重視質量,同時常識與一般性觀點不需要參考文獻。
張曉東教授在講座總結中指出,徐教授的講座兼具理論性與現實性,對於論文寫作極具指導意義,相信同學們一定大有收穫。在其後的學術互動環節中,同學們踴躍提問,就研究範式與研究方法的差異等問題向徐教授請教,徐教授皆一一作出解答。
編輯 | 丁天
文字 | 楊浩
攝影 | 趙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