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078字,預計閱讀7分鐘
又是一份精確到個位數的畢業去向統計,也沒有遮掩退學、去向待定的學生人數,藉助下文詳細介紹的這份透明度極高的本科畢業生統計報告,國科大再次在招生季向世人「秀」了一把自己的人才培養質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楊國強(國科大 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長期以培養研究生見長,直到2014年才開始招收本科生。那年考入國科大的本科生也成了該校「永遠的『黃埔一期』」。
那批本科生的畢業去向如何,關係到國科大的人才培養質量,因而牽動人心。為此,國科大曾特意在2018年召開新聞通氣會,面向媒體詳細披露了他們的畢業、延期畢業、結業、休學、退學等具體數字。這也讓國科大成為近年來少有精確公布學生去向的高校。
不過,這批「黃埔一期」學子並非都在2018年畢業,也有一些人選擇延期畢業。按照國科大對於本科生在校學習年限(含休學)最長為6年的規定,今年就成了他們延期畢業的最後期限。這意味著,總結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去向的合適時刻終於來臨。
而國科大也「不負所望」,於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4級本科生的最全畢業去向統計。不僅如此,該校還公布了2015級和2016級本科生的畢業深造及就業情況。
01
社會上
對國科大本科「淘汰率」有誤解
國科大在2014年僅招收了332名本科生,根據2018年公布的數據,這批本科生中,有290人順利在入學4年後畢業,1人結業,1人在休學,30人延期畢業,10人退學。
因為抱有本科4年畢業方為順利正常畢業的傳統思維,有自媒體就認為,這意味著,國科大首屆本科生中,有42名同學未能順利正常畢業,以此推算,國科大首屆本科生未能正常畢業率達到12.7%。再通過計算其他幾所知名高校的數據,加以比較,得出國科大為「最難畢業大學」的結論。
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特意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過去社會上對國科大的「淘汰率」存在誤解。
該校每年確實有極個別學生退學——不過,2015級(6人退學,佔入學人數的1.8%)和2016級本科生(8人退學,佔實際入學人數的2%)當前退學率已有所下降——但外界如果把本科生在高校求學4年順利畢業視為「成品」,而將延期畢業視作「淘汰」,就是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嚴重誤解,對選擇延期畢業的同學們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因為儘管國科大本科學制為4年,但學校允許學生在校最長學習6年時間(含休學),只要在入學後4-6年畢業,就可以算是國科大的畢業生。
而且,在國科大延期畢業的本科生中,有的是因為個人健康原因休學延期,更多的同學是主動選擇延期,而非因為學習成績較差被迫延期。其實,在他們當中,不乏一些排名很靠前的佼佼者。
至於為何主動延期,那是因為他們計劃利用「多出」的一兩年本科時間,利用母校的教育資源多學一些課程、修讀雙學位。國科大重視數理基礎,重視多學科交叉,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和輔修或申請第二學位。
從北京四中考入國科大化學專業的2014級本科生汪詩洋就是主動延期畢業的代表。大一後,原本就對計算機感興趣的他,選擇跟隨中科院化學所的一位教授學習計算化學。經過學習,他認識到要做好計算化學研究,需要掌握化學、計算機和數學三個學科的知識,於是他決定輔修計算機專業。為此,大三時排名年級第3的他,放棄了去哈佛大學訪學的機會,同時說服家長和學校,決定延期一年畢業。
如今,選擇延期畢業的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也已大多順利畢業。截至2020年6月30日,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於2019年畢業21人,於2020年畢業10人。與2018年公布數據相比,新增退學人數僅為1人;2014級退學總人數11人,佔入學總人數的3.3%。
02
國科大:
全國深造率最高的高校
除去退學的11人外,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共有321人順利畢業,其中,僅有14人選擇就業,超9成(92.8%,298人)繼續深造,而在去向待定的9人中,也有6人擬繼續申請出國或考研深造。
早在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就指出,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的深造率居全國高校首位。如今看來,這一數字還可能進一步提升。
白春禮資料圖(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深造率高也並非國科大首屆本科生所獨有的特點,據國科大日前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國科大2015級本科生累計深造人數已達到288人,按照現有畢業人數(312人)統計,2015級深造率為92.3%,與2014級深造率基本持平;國科大2016級本科生深造人數達到306人,按畢業人數(338人)統計,深造率繼續保持超過9成(90.5%)的高位。
這裡的「深造」分為國內深造和國/境外深造,需要我們分別加以分析。
推免保研人數持續增加
在國內深造方面,國科大近3屆本科畢業生有兩個鮮明特點。
一是國科大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下稱「保研」)人數和比例逐年升高。
曾有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在網上抱怨學校當時給出的18.5%的保研比例低於同學們的預期。有記者還曾將這個問題拋給時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對此,丁仲禮的回答是,確定保研比例的權力在教育部,而教育部規定,「剛有本科生畢業的學校,保研率不能太高」,「我們屬於在新學校裡面,給了一個非常高的比例」。
據國科大校方統計,2014級本科生實際推免57人,佔2014級入學人數的17.17%,而到了2015級本科生,推免人數和比例就分別升至94人和28.14%,擴招後的2016級本科生又更進一步,將這兩個數字分別提升至131人和33%。彰顯出有關方面對國科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可。
二是國科大本科生習慣繼續留在中科院系統深造。
數據顯示,在留在國內深造的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2015級本科生、2016級本科生中,均有超9成選擇繼續在國科大各學生培養單位(含中科院研究院所)深造,且人數和比例越來越高,2014級還有11人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湖大學等學位授予單位深造,而2016級本科生僅有6人選擇到其他學位授予單位深造。
楊國強說,從拓展學生視野、促進學術交流的角度出發,學校也曾勸說同學們到其他高校讀研深造,但有學生到外校體驗一番後發現還是國科大提供的科研條件更為突出,就依然選擇在中科院系統推免。
這也代表了畢業生對國科大科教融合培養方式的認可。
一方面,中科院擁有全國最多、最先進的大科學裝置,在科教融合體制下,國科大的學生可以順暢地利用這些科研條件。
另一方面,楊國強表示,通過導師制、科學家班主任制等模式,國科大本科生可以較早地深入到中科院各研究所,發現自身興趣,思考未來方向,這讓他們嘗到了科教融合模式的甜頭,接下來為了繼續深化自己的課題,他們就會自然選擇繼續在國科大各培養單位讀研。
如果他們希望繼續在國科大各培養單位讀研,但畢業那年又暫未如願考上,楊國強表示,學校還會將他們推薦到希望深造的課題組邊工作、邊備考,並叮囑課題組負責人儘量不要在上半年給同學們安排工作,以免影響考研複習進度,而把工作儘量安排在下半年。
出境留學人數雖持續走低,但錄取高校質量卻有所增強
與國科大本科畢業生國內保研人數持續增長相比,出境深造的國科大3屆本科畢業生人數則持續走低,已由2014級的104人滑落至2016級的70人,但令楊國強滿意的是,同學們入讀的境外著名高校越來越多,「2016級本科生今年拿到的境外高校offer已經幾乎囊括了我們認為的所有最好的海外高校,比前兩屆的錄取情況都要好。」
具體而言,2020屆本科生中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的人數是最多的,各有6人。此外,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英美名校也給國科大2020屆本科生發放了帶有全額獎學金的offer。
這也和國科大利用國際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努力不無關係。
首先,早在開始招收本科生前,為了構建一套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國科大校方先請主要承辦國科大本科專業的中科院各研究所給出在他們承辦的本科專業上,是全球哪個高校辦得最好,然後將院校名單交給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委託他們調研這些高校的本科教育體系,出具調研報告,接著再把調研報告交給各專業主承辦所研製培養方案。也就是說,國科大的人才培養方案本身就是「對標」全球領先水平。
其次,國科大一方面通過延請外教主要承擔針對本科生的外語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另一方面又通過密集邀請到訪中科院的國際著名學者到校開展各類學術講座,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外語能力。
再次,國科大還會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為學生提供公派出國訪學一個學期的機會。
為免除同學們在經濟上的後顧之憂,學校還為出國訪學學生承擔學費、保險費,並會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無息貸款作為出國訪學生活費。不過,為了督促同學們在出國訪學期間不放鬆學業,學校如今已規定,如果訪學期間有掛科,掛科科目的一半學費將改由學生自己承擔。
最後,國科大為計劃境外深造的本科生提供了相應的深造計劃支持。
例如,打造「尖子生海外深造計劃」,將通過選拔的優秀本科生推薦到世界頂尖高校繼續深造。近三屆國科大本科生中,已有76人由學校推薦到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頂尖高校深造。
再如,打造「1+4」計劃,由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如微電子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出資,將通過國科大研究生導師選拔的本科畢業生送到香港等地,進行一年制碩士課程學習,待學生碩士畢業後,再通過「申請-考核制」招考政策,將考核合格後的學生選回到中科院有關研究所,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
03
結語
又是一份精確到個位數的畢業去向統計,也沒有遮掩退學、去向待定的學生人數,藉助這樣一份透明度極高的本科畢業生統計報告,國科大再次在招生季向世人「秀」了一把自己的人才培養質量。
但與此同時,楊國強表示,通過細緻總結現有三屆本科生的畢業情況,學校也更認識到了一些在後續本科生培養過程中可以改進的問題。例如,有一些本科生抱怨,他們聽不懂學校在他們低年級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集中安排的科學前沿講座,也對安排的部分人文藝術講座不感興趣。對此,學校也在考慮如何調整改善。
總之,本科畢業生統計報告所呈現出來的只是最後的結果,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背後的人才培養過程和一個個更為鮮活的學生,下一步,不妨可以研究這種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的推廣價值,多多傾聽畢業生的心路歷程和建議意見。
本期作者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許路陽
一讀EDU編輯部
歡迎關注一讀EDU微信公眾號(ID:yidu_edu),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一讀EDU是方略研究院旗下專業的研究性媒體,方略研究院是踐行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庫,總部設於北京,在世界多地設有分站。研究院曾參與多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教育廳、國內外高校教育研究課題與諮詢項目,專注於為教育研究和決策者提供雙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等主題的解決方案。